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汗,是指人体不因劳累,不因天热及穿衣过暖和服用发散药物等因素而自然汗出,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之常见证候.《素问·阴阳别论》谓:"阳加于阴,谓之汗".《伤寒论》、《金匮要略》有"自汗出"、"汗自出"等描述.《三因方》说:"无问昏醒,浸浸自汗出者,名曰自汗."《景岳全书》云:"自汗者,几几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本文仅讨论全身自汗,局部自汗如"头汗"、"手足汗"等,另见专篇.  相似文献   

2.
<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医学的先河,其辨证思想至今仍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就震颤而言,涉及条文较多,证治颇详,其辨证论治的理论思想对临床具有较大的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试就相关证治理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大汗是指汗出过多而言,为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的常见证候.如外感表证,发汗不当,或邪热入里,热盛迫汗,或病后气虚,元气欲脱等,均可导致大汗.  相似文献   

4.
孙亚明 《光明中医》2008,23(12):2020-2021
学术界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内容的阐述,过去更多侧重于对病因、治法方药等方面的论述,本文则重点从病位、动态诊断及临床拓展应用等方面加以进一步阕述,冀能藉此拓展、加深对《伤寒杂病论》黄疸辨治理论的认识,为临床治疗黄疸及其他杂病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付  罗国新 《河南中医》2003,23(10):1-2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6.
王付  汤国祥 《四川中医》2000,18(6):16-17
通常认为辨太阳病本证即是《伤寒论》中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太阳温病证而已。今揆度《金匮要略》中有关论太阳病本证内容,则知《伤寒论》中论太阳病本证仅是仲景论太阳病本证四大方面之一。所谓太阳病本证,即指太阳统摄营卫及筋脉受邪而发病的证候。果能从《伤寒杂病论》角度全面认识太阳病本证,方可免于偏失。于此试将仲景所论探析于次。1太阳营卫肌表证太阳营卫肌表证主要指太阳受邪,营卫与邪相争,病位在肌表的病理特征,其治重在解表散邪,燮理营卫。1.1太阳中风证:即感冒属外感风寒表虚证者。《伤寒论》第12条云:“太阳中…  相似文献   

7.
身冷是指身体怕冷的症状。本证在《内经》中称“身寒”,《伤寒杂病论》则称“身凉”或“身冷”,并有“背冷”、“腰中冷”等记载,其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有所不同,本合并一处讨论。  相似文献   

8.
贾士安 《中医研究》1995,8(6):14-15
《伤寒杂病论》下利辨治13法山东250011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贾士安主题词《伤寒杂病论》泄泻/中医药疗法解表升津法《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为邪袭太阳,卫表闭郁,胃中津液不能由脾输肺宣达皮毛,而下趋大肠。治以葛根汤,方中桂...  相似文献   

9.
身肿是指身体水肿,按之凹陷的证候。《内经》把身肿称作“水肿”,并分为“风水”、“石水”、“涌水”等。《金匮要略》则称为“水气”,分别论述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五脏水”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预后等。而且还提出身肿的诊断方法,如面目浮肿,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按其手足,凹陷不起,即为身肿等。为后世对“水肿”的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一种自觉症状,临床最为常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仲景对头痛论治有许多精到之处,兹介绍于次。  相似文献   

11.
饮食辨治是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中颇具特色的内容,常将饮食作为其疾病诊治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本文基于《伤寒杂病论》中有关饮食的条文,据其食欲状况,分为不能食、能食、不欲食、欲食、食后反应5个方面,对其进行归类与分析。同时从疾病病机、传变规律、推测预后与病后调护等方面,探析张仲景饮食辨治的思想,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2.
李智  陈树森 《中医研究》1998,11(1):8-10
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喘证论述较详,详辨病机,细审病因,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典范。现归纳其治喘有二十法,予以分析探讨。散寒宣肺法外感风寒,邪于于肺,肺失宣降,气逆作喘。治宜散寒宣肺,如属风寒表实证,方选麻黄场以辛温发汗,宣肺平喘;如属中风表虚证,方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泄热宣肺法邪热塞肺,肺失清肃,故见咳嗽喘促,发热汗出。治宜清宣肺热,平喘止咳,方选麻杏甘石场。发开好饮法风寒束表,水饮内停,肺气郁闭,水气射肺,肺炎宣降则作喘。治宜辛温发汗,涤化水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14.
龙新胜 《河南中医》2021,41(3):325-327
《伤寒杂病论》认为,消渴的发病机制为劳逸失度,伤及气血,致气虚生内热,阴津匮乏,阳亢、脾虚、瘀血、肝郁、肾亏是其重要发病机制之一.肺胃热盛型消渴,阴津不足为本,火邪燔灼为标,气虚为热耗之渐,病位在肺、胃两脏,采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肾元虚衰型消渴,病在下焦,病机为肾气虚衰,阴阳两虚,多为阴损及阳,采用肾气丸治疗.气虚水饮...  相似文献   

15.
黄萍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19-20
不得眠,是指入睡困难、睡后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入睡,以致睡眠时间缩短、甚至彻底不能入睡的病症.而于仲景所论之不得眠诸证甚详.  相似文献   

16.
振即振战,栗为寒战,振栗是正邪交争的一种临床症状。当正胜邪时,则振栗汗出而解;如正不胜邪,则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伤寒杂病论》有关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概括为风气往来、营卫不和,湿邪留着、搏于气血,津气两虚、肌肤失痒,瘀毒阻滞,疥疮丛生,四种常见证候类型,并分析其辨证施治规律,为临床审因论治皮肤瘙痒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是由张仲景撰写的一部巨作,是历代医家研究和学习的经典。文章从《伤寒杂病论》诸方证的病机、脉证表现和遣方用药上,挖掘和剖析张仲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心藏神""在体合脉""其华在面"以及"在液为汗"等方面对"心"的认识。张仲景指出"心主血脉"功能非常重要,故临证时应重视"心阴、心阳的平衡"以望心安,并提出重视中焦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追本溯源,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有关于"诸家"的独特论述,此"家"字的内涵不同于人们熟知的常用义,书中"家"前多连接某症状或痼疾,作为中医专业名词,常指代某种特殊的体质状态。张仲景虽未直接提出基于体质分类的辨体论治的内容,但有关"诸家"的内容多是处方用药、治疗禁忌、预后等方面的论述,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辨体论治"的思想,并从实践角度深化了体质学说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原文,追溯"诸家"之本意,浅析张仲景临证辨体论治的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