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起搏器置入患者行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伪影,探讨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功率和适用性。方法 24例拟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起搏器置入病例根据使用设备的不同分为A组(640层CT组)与B组(64层CT组)两组,请两位有经验的评价者双盲评价冠脉15个节段的图像质量以及各种伪影对冠脉节段的影响,同时记录辐射剂量和患者一般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之间的身高、体重等一般影响因素均无统计学差异。尽管A组的心率显著高于B组(A组的心率:71±16次/分;B组的心率:61±4次/分;P<0.001),但A组的辐射剂量显著低于B组(A组的ED:13.8±1.53 mSv;B组的ED:9.14±5.65 mSv;P<0.001)。在起搏器置入患者冠状动脉图像可诊断率(1级+2级)的比较上,A组与B组间有统计差异(A组:99.06%,B组:93.27%,连续校正χ2=6.572,P<0.05)。影响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伪影有运动伪影、阶梯伪影、金属伪影、数据缺失等,各种伪影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程度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连续校正χ2=5.009,P<0.05)。其中,A组的冠状动脉图像伪影以不影响诊断的轻度伪影为主,占94.3%,中重度伪影节段仅占伪影节段总数的5.78%,而B组的冠状动脉中重度伪影节段占伪影总数的31.8%。结论起搏器置入患者行CT冠状动脉造影时,640层容积CT与64层螺旋CT均能提供优秀的图像质量,但640层容积CT以较高的图像可诊断率和较轻的伪影干扰而比64层螺旋CT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分辨宽体探测器CT追踪冻结技术(SSF)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8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62例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检者心率分为高心率组(心率≥75次/分,32例)及低心率组(心率<75次/分,30例)。所有受检者完成扫描后,机器自动选择最佳时相并结合SSF技术进行重建,得到标准重建和SSF重建2组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应用双盲法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改良的冠状动脉分段方法将冠状动脉分为15节段,以Li Kert 4分制评分标准对各血管节段进行评分,仅对血管节段评分达2分及以上者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血管节段在SSF前后图像质量的变化。结果 62例冠状动脉第1~4、6~14段血管在使用SSF后图像评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第5、15段血管图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高心率组应用SSF改善图像比例(20/30)高于低心率组(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SF技术可改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尤其对于高心率受检者,图像质量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心律患者640层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对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搜集静息心率≥80次/分的30例患者按厂家设定的标准扫描方案(心率≥80次/分的采集时相为R-R间期30%~ 80%之间,采集3~4个心动周期)进行扫描,所得数据以CT机自动设置75%R-R间期作为相对重建时相,自动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容积重建所得冠脉图像作为对照组(A组).另对A组CT机扫描采集数据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以2%为间期,重建R-R间期30% ~ 50%数据所得冠脉图像作为研究组(B组).A组辐射剂量值由CT机自动计算得出,B组辐射剂量值以A组相同扫描参数输入CT机后模拟获得.最终由2名高年资医师选择最佳时相按4级质量评分法对两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模拟窄窗技术对辐射剂量的影响.结果 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心率增加呈线性增加(y =0.451+0.012x,t=3.174,P=0.004),当实时扫描心率>91次/分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B两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随扫描中心率波动增加呈线性增加(y=1.308 +0.039x,t=3.737,P=0.001),当扫描中心率波动<5次时,B组的图像质量优于A组图像质量.A组与B组之间总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x2=2.611,P=0.135),两组之间的冠脉节段可评价数无统计学差异(x2 =0.078,P=0.789).A组与B组辐射剂量指标CTDLvol、DIP、ED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36、5.347、5.347,P<0.001).研究组的CTDLvol、DLP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9.39%和32.62%,A组与B组平均辐射剂量分别为13.15±3.28、8.86±2.92mSv,B组辐射剂量值较A组下降32.62%.结论 640层CT在对高心率患者冠脉CT检查中运用前门控窄窗技术能保证冠状动脉图像的诊断需求,同时能有效降低患者吸收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心理干预重要性及获得最佳图像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82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n=92)和对照组(n=90)。对照组检查前给予一般的指导和口服倍他乐克,由扫描技术员按CT机器扫描同步录音模式训练受检者呼吸和屏气;干预组检查前、中、后给予受检者系统心理护理干预,检查前训练呼吸(指导屏气训练)和口服倍他乐克。比较两组病人心理状况、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5 min-1的发生率、检查成功率。结果干预组检查前心率、心理状态较对照组稳定;检查过程心率波动>15 min-1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检查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802、6.734,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中实施适当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病人焦虑、恐惧心理,缩短检查时间,稳定心率,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及检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7例接受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的心律失常患者,按心率不同分为三组(A组:≤65bpm,B组:66~79bpm,C组:≥80bpm)。以优、可、差为分级标准,评价各支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分析不同心率组间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37例共535段冠状动脉纳入评价。总体评价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283、226、26个;A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91、37、2段,B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155、70、7段,C组优、可、差的节段数分别为37、119、17段,A,B组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C组与A、B组间成像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无统计学差异(P=0.754),C组与A、B组间可评价节段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0,P=0.000);C组可诊断节段数90%。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对心率失常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成像具有很高的成功率,扩大了冠状动脉CTA的应用范围。降低心率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接受64排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4例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26例,男58例.依扫描过程中心率75次/分为界分为低心率组及高心率组,每组又根据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次数以10次/分分为心率变化稳定组及心率变化不稳定组.对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858个节段中有768个节段为可诊断图像.低心率稳定组有98.3%、不稳定组有80%的图像可用于诊断;高心率稳定组有63%、不稳定组有42.8%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变化对图像质量有明显影响.结论适当控制心率及其波动,正确应用后处理重建算法可以明显改善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心律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分析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图像的质量控制.方法:把112例患者按心率波动幅度分成4组:A组0-4次/min、B组5~9次/min、C组10~14次/min和D组≥15次/min.在心电门控下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容积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图像重建,对各组重建图像进行定量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对其中因心律不齐而图像质量欠佳的26例患者进行了心电编辑,分析编辑前后图像质量差异.结果:除RCA2外,A、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而A、B、C组与D组有统计学差异;RCA2受心律影响明显,其与心率波动幅度呈负相关(P<0.001,r=-0.488);心电编辑前后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P.<0.001),编辑后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心律是64层螺旋CT成像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心率波动≥15次/min时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受影响重;心电编辑软件对心律不齐冠脉图像质量有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心率患者应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扫描进行CT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放射剂量.方法 对连续75例心率≤65次/min且稳定的患者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螺旋CT扫描冠状动脉造影.75例患者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成两组:A组(≤60次/min)55例、B组(60~65次/min)20例.扫描参数:层数2×128,层厚0.6 mm,旋转时间0.28 8,管电压80~120 kV,管电流370 mAs/转.前瞻性心电触发选在60%R-R间期,螺距3.4.采用75 ms时间分辨率进行图像重建,层厚0.75 mill,间隔0.5 rnm,图像质量评价采用4级评分法(1=优秀,4=不可评价).结果 患者平均心率为(57.2±4.8)次/min,平均扫描时间为(0.42±0.02)s.75例患者的1103个冠脉节段中图像质量为1级的934段(84.7%)、2级135段(12.2%)、3级18段(1.6%)、4级16段(1.5%).A、B两组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1.19±0.52,B组1.22±0.55;Z=-1.107,P=0.268).A、B两组的可评价节段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98.5%,B组98.6%;χ2=0.000,P=1.000).所有患者平均剂量长度乘积为(67.2±30.4)mGy×cm,平均有效放射剂量为(0.94±0.43)mSv.结论 对于心率慢且稳定的患者,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大螺距CT扫描可以在较低的放射剂量下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相似文献   

9.
黄慧玲  赵新雁 《当代医学》2011,17(27):47-48
目的探讨影响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和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行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资料,按5级评分法评价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成像质量,找出评分≤2的图像并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和找出解决的方法。结果 90例中有8例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2,其中由于不会屏气5例、心率快伴心律不整2例、心电导联系统故障1例。结论屏气和心率(律)是影响25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强化屏气训练、减慢和稳定患者的心率(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SCT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前对患者训练的必要性。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0例患者仅控制心率小于70次/分时进行CT检查;B组60例患者在控制心率的同时,对患者还进行呼吸训练(即扫描检查前训练)并向患者讲解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适反应后,再进行CT检查。结果:A、B两组获得的图像质量分析上存在差异,B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在可用于诊断与不可用于诊断图像的比较中亦存在统计学差异,B组多于A组(χ2检验:P<0.01);检查前训练、特别是呼吸屏气训练对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影响是不同的。结论:高质量的CT图像不仅与CT扫描设备、操作技术、参数设定等有关,而且与检查前的训练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心率水平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00例患者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根据心率分为两组:第1组,50 次/min≤心率 < 70次/min(n = 99);第2组,70次/min≤心率 < 90次/min(n = 111)?用双盲法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 结果:第1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410个(94.95%),其中1 123个(79.65%)节段图像质量优秀,253个(17.94%)节段图像质量为良,34个(2.41%)节段图像质量为差;第2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571个(94.35%),其中1 208个(76.89%)节段图像质量优秀,309个(19.67%)节段图像质量为良,54个(3.44%)节段图像质量为差,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率在90次/min以下的患者能进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率变化对64层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100例受检者按心率〈75次/min,75次/min〈心率〈115次/min,心率〉115次/min分为3组,分别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选择心动周期的相位窗5%-95%,每间隔5%进行相位窗和重建算法重建。3组图像质量均分为能用于冠状动脉评价和不能用于冠状动脉评价2类。结果 心率〈75次/min组,有94.8%(835/1104节段)的图像可用于诊断;75次/min〈心率〈115次/min组,有62.7%(84/134节段)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115次/min组,有47.2%(42/89节段)的图像可用于诊断。结论 适当控制心率,稳定心律,可以明显改善64层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17  
目的 探讨影响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97例患者行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2mm以上冠脉树的13个主要节段(14.4%)不能满足管腔的评价,运动伪影及严重钙化分别为39个节段及43个节段,心律失常及心率明显波动48个节段,闭气不佳17个节段,心率75-85次/min的患者57.1%出现运动伪影;心率小于65次/min的患者10%出现运动伪影。结论 扫描时心律失常及心率明显波动、心脏的运动伪影、闭气不佳及严重钙化是影响冠状动脉图像评价的主要因素。心率控制在65次/min以下,选择最佳的重建相位窗可提高冠状动脉重建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对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200例患者因怀疑存在冠心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5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着重分析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 200例患者,共纳入分析血管为600支,平均心率为69.20±8.80bmp,心率波动范围1-38bmp,平均心率变异性8.50±6.75%,共有94.3%(566/600)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要。平均心率,心率波动和心率变异性与冠脉图像质量均有显著相关性。平均心率越慢,心率波动范围越小,心率的变异性越小,冠脉的图像质量越高。结论 64层螺旋CT能够在较大的心率范围下提供较好的冠状动脉图像,减低心率,减少心率的变异性将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心率对双源螺旋CT(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5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或冠状动脉早期病变患者进行无需口服控制心率药物准备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以心率65次/min为界分两组,对各组图像图像行质量评价,并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对照;分析冠脉狭窄情况,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DSCT诊断准确度,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均小于3分,心率≥65次/min和心率<65次/min组的得分分别为(1.53±1.21)分、(1.32±1.13)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节段为单位和以患者为单位两组间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CT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有很高的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256层CT对高心率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的影像学。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心率≥80次/min疑似冠心病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实时心率分为A、B、C组,A组患者心率80-89次/min82例,B组患者心率90-99次/min29例,C组≥100次/min23例。比较患者冠状动脉节段图图像质量评价等级、冠状动脉节段标准(STD)和冠状动脉追踪冻结(SSF)质量评分以及容积CT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以及全身有效剂量(ED)。结果 134例患者中,A、B、C3组冠状动脉阶段图像质量评价为优秀、良好、中等及差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评价为良好的比例高于B组、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价为差的冠状动脉节段数较多,B组与C组评价为差的节段数较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应用SSF重建图像质量等级明显提高,且可诊断血管节段数明显高于STD质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SF技术对患者血管支与节段数的可诊断率都明显高于STD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TDlvol、DLP以及ED三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CT对高心率患者单个心动周期冠状动脉成像可行性较高,且具有辐射剂量较低的特点,采用SSF技术能明显提高影像质量。  相似文献   

17.
彭盛坤  曾勇明  吕发金  郁仁强  王杰  赵峰  彭刚 《重庆医学》2013,42(17):1952-1954
目的探讨新一代迭代重建算法(SAFIRE)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上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80例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CCTA检查的患者,记录患者身高、体质量、性别、心率,将80例行双源CT检查患者的冠脉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FBP(A组)及SAFIRE(B组)两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应用秩和检验对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进行比较,应用t检验对两组图像的客观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A组可评价的冠脉数约972条,B组可评价的冠脉数约984条;A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约(3.66±0.26);B组约为(3.70±0.2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A组评分为优的冠状动脉(787/972)高于B组评分为优的冠状动脉(866/984),P=0.000。(2)A与B两组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噪声指数(S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冠状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48.63±77.00)HU,(444.82±77.91)HU,P=0.756。结论新一代迭代重建算法(SAFIRE)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探讨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0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行256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扫描,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采用碘浓度300mgI/mL,B组30例采用碘浓度320mgI/mL,C组30例采用碘浓度350mgI/mL,根据患者的实际体质量选择对比剂的用量(0.8mL/kg),比较3组图像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图像载噪比(carrier to noise ratio,CNR)、质量评分、节段可评价比率、节段优良率及碘用量等。结果 A组显示冠状动脉371段,B组显示冠状动脉368段,C组显示冠状动脉365段。C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图像节段可评价率及优良率高于A组和B组(P<0.01)。C组CNR和主动脉CT值高于A组和B组,B组CNR高于A组(P<0.05)。3组间SNR和主动脉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效碘用量低于C组(P<0.05)。结论采用256层前门控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联合低浓度对比剂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并且保证图像质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对我院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病例210例的图像质量进行分级(1~4级)评估,并对造成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有多种,对不同心率组冠脉成像清晰度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呼吸运动是冠脉成像质量下降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结论双源CT冠脉成像清晰度基本不受心率影响,扫描过程中正确屏气是获取最佳图像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比较双源CT前置门控和回顾性门控扫描在高心率检查者中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 选取临床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心率>70次/min的检查者80例.40例行前置门控扫描,另40例行回顾性门控扫描.前置门控扫描根据BMI分为A,B两组进行适应性扫描.回顾性门控根据BMI分为C,D组,选取冠脉显示好的期相进行重建.采用4分法分析冠脉节段及图像质量,同时比较各组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各组年龄、性别、BMI、平均心率、心率变异率、图像噪声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对2009段冠状动脉进行分析,A~D组合格率分别为82.7%(456/552).83.9%(379/452),86.9%(502/578),B5.1%(363/427),其中A组与C组、B组与D组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3.06±0.84)mSv,(5.38±1.29)msy,前置门控有效辐射剂量为(4.46±1.21)mSv,回顾性扫描C,D组分别为(7.90±2.01)mSv,(13.34±1.21)mSv,回顾门控有效辐射剩量为(13.08±3.19)mSv,分别降低44.3%和41.2%,平均降低63.0%.A组与C组、B组与D组比较辐射剂量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前置门控适应性扫描能够为冠脉检查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并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能够用于可疑冠脉疾病的筛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