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另取同期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中hs-CRP、Hcy、UA的水平。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hs-CRP、Hcy、U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不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软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Hcy、UA水平均高于硬斑块患者(P<0.05);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中hs-CRP高水平、Hcy高水平、UA高水平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均高于hs-CRP正常水平、Hcy正常水平、UA正常水平的患者(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血清hs-CRP、Hcy、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10月期间,我院门诊30例EH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和比较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探讨其相关性。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对比,超敏C反应蛋白(t=2.62,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χ2=6.24,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t=2.54,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hs-CR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正相关(r=0.45,P=0.00)。结论 hs-CRP在高血压患者的血清中含量较高,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高血压病早期诊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值的高低与脑梗死诊治之间的关系,探索CRP在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 分析某院内科初次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112例患者,测定其发病d3血清CRP水平,根据CRP水平,将患者分为低CRP组和高CRP组,入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并计算发病后3月的残疾率、死亡率.测量(或计算)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各相关指标.结果 低CRP组患者占42.86%,高CRP组患者占57.14%.低CRP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残疾率及死亡率分别为(10.48±3.96)分、37.50%、8.33%,明显低于高CRP组的(19.14±9.01)分、73.44%、23.44%;低CRP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Microsoft1])、颈内动脉IMT、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为(1.17±0.14) mm、(1.07±0.10) mm、54.17%,明显低于高CRP组患者的(1.29±0.10)mm、(1.21±0.09) mm、85.94%;低CRP组共发现斑块101处,高CRP组共发现斑块219处,低CRP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稳定性斑块构成比57.43%,明显高于高CRP组的3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脑梗死患者CRP值的监测工作,以有效评价脑梗死患者病情,积极进行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病程不同阶段P-选择素阳性率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6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发病3d内、7d及15d的P-选择素阳性率及hs—CRP浓度,并与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3d内的P-选择素阳性率及hs—CRP浓度明显增高(P〈0.01),15d时两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急性期P-选择素阳性率及hs-CRP浓度升高,血小板活化及炎性反应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可溶性P-选择素(S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103例MS患者和4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MS患者中具有3项MS诊断条件者为低危组(51例),具有≥4项MS诊断条件者为高危组(52例).所有入选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Ox-LDL、SP-S,并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和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低危组和高危组Ox-LDL、SP-S、颈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36.42±7.17) μg/L和(54.44±8.10)μg/L)比(30.08±7.15) μg/L、(71.46±12.52)μg/L和(89.33±20.28)μg/L比(49.95±12.49) μg/L、(0.86±0.11) mm和(1.00±0.10) mm比(0.69±0.1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危组和低危组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5.8%(29/52)和45.1%(23/51)比15.9%(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随着MS诊断条件的增加,血清Ox-LDL和SP-S升高,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发生率升高.血清Ox-LDL与SP-S呈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与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c-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文选择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脑卒中在临床上的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作为评分标准,将这些患者分为37例轻度(0~15分),29例中度(16~30分),14例重度(31-45分).另外再选择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对较为类似的80例体检健康的人员设定为对照组,对其进行空腹抽血来对hc-CRP进行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c-CRP水平是(5.74±2.49)mg/L,两组患者相比较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轻、中以及重度三组的hc-CRP水平分别是(3.05±2.95)mg/L、(5.59±2.77)mg/L、(9.32±2.83)mg/L,三组之间相互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导致急性脑梗死情况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就是超敏C-反应蛋白,其和急性脑梗死情况的严重程度呈现出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铁蛋白(SF)水平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2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0.9mm和(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分为颈动脉正常组24例和颈动脉硬化组38例,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Hs-CRP和SF的水平,彩超检查患者颈动脉的IMT、斑块及管腔的狭窄情况。结果T2DM患者的Hs-CRP、SF水平和IMT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T2DM合并有高血压者Hs-CRP、SF水平和IMT值也明显高于单纯T2DM患者(p<0.05);颈动脉硬化组的Hs-CRP、SF水平比颈动脉正常组的Hs-CRP、SF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Hs-CRP、SF可能参与TZDM患者颈动脉IMT的增厚过程。两者升高可能预示TZDM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测定三组人群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比较分析.结果:20例不稳定斑块组hs-CRP浓度为22.0±10.3 mg/L,16例稳定斑块组hs-CRP浓度为16.11±9.12;14例无斑块组hs-CRP浓度为10.05±8.10 mg/L,不稳定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2月该院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68例脑梗死者(脑梗死组),与同期60例行健康体检的非脑梗死者(对照组)比较,观察两组颈动脉狭窄斑块的性质、形态及狭窄程度。结果①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7%,χ2=35.391,P=0.000<0.01;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62.0%显著高于对照组19.0%,χ2=22.074,P=0.000<0.01。②硬化斑块以BIF、CCA、ICA好发。③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61.8%显著高于对照组6.7%,χ2=28.905,P=0.000<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形态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之一,不稳定性斑块与官腔狭窄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施岩 《现代保健》2010,(13):41-4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s—CRP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于旭 《中国卫生产业》2013,(35):102-103
目的分析和探讨采用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院自2011年9月-2013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共78例,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9例,详细记录患者在入院初诊时和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并且通过颈动脉超声的检查,评估和对比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的厚度(IMT)。结果在第6个月与第12个月进行复诊,干预组患者通过检查发现颈动脉斑块IMT明显缩小,对照组中的患者颈动脉斑块却出现增大。两组和治疗以前进行对比,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该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检测颈动脉斑块对比,均存在有显著性的差异,干预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减小,对照组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明显增加。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阿托伐他汀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而且更有助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在治疗患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晚,阿司匹林100mg/日,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日,饮食控制或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分别于入院时,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研究组3个月、6个月、12个月血清TC、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HDL—c治疗12个月后有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清TC、TG、LDL—C均比治疗前稍增高,血清HDL—C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研究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对照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积分增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效果良好,有减少、稳定颈动脉斑块效果。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病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联系.方法 对12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非脑血管病进行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非脑血管病痛例中存在AS斑块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结果 脑梗死组中,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AS斑块形成以及狭窄程度与非脑血管病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非脑血管病有斑块者,经过半年药物干预,斑块均有一定程度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脑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AS是导致脑梗死发生的一个高危因素,及早进行药物干预,可以降低脑梗死的临床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以及来我院参加体检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 颈动脉硬化患者的MPV、F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患者而言,早期对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浆中的血纤维蛋白原(Fg)等两项指标进行适当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7月间收治的42例脑梗死患者以及来我院参加体检的42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纤维蛋白原水平(Fg)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颈动脉硬化患者的MPV、F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组,且组间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患者而言,早期对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浆中的血纤维蛋白原(Fg)等两项指标进行适当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00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颈动脉超声对于ACI患者各种斑块的检出情况,对比颈动脉超声与DSA对100例ACI患者的诊断效能。另选取100名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脑梗死组和对照组受检者血清hs-CRP表达水平,最终建立受试者操作特征工作曲线,分析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CRP对ACI的诊断效能。结果: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共检出斑块者76例(76%);DSA诊断轻、中、重度狭窄以及闭塞总确诊率高于颈动脉超声诊断,且DSA诊断轻度狭窄确诊率明显高于颈动脉超声(P<0.05);颈动脉超声对于ACI的漏诊率、误诊率明显高于DSA,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明显低于DSA(P<0.05);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超声联合血清hs-CRP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932,高于单一诊断结果,其联合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也明显高于单一诊断(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对67例患者行冠脉造影,对造影结果采用Gemini积分定量评价冠脉血管病变程度;常规测定血清hs—CRP、血脂、血糖、尿酸和体重指数。两组间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Gemini积分与危险因素行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清hs—CRP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支冠脉病变组与正常冠脉、1支及2支病变组之间血清hs—CRP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冠脉与1支及2支、1支与2支病变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ensini积分与hs—CRP有相关性,偏相关系数为0.623,P=0.000。结论 hs—CRP与冠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与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相关性。方法54例冠心病患者和对照组46例测定血清hs!CRP浓度含量。结果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与对照组相比,两者的血清hs-CRP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血清hs!CRP浓度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血清hs!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