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胃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超声胃镜对11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及引导治疗.结果 118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位于食管38例,其中食管平滑肌瘤2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2例、食管息肉4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1例、食管脂肪瘤1例、食管腔外压迫2例;位于胃80例,其中胃间质瘤26例、胃平滑肌瘤14例、胃脂肪瘤4例、胃底静脉瘤2例、异位胰腺4例、胃壁外压迫26例、未见异常4例,胃壁外压迫病变主要为脾脏(16/26,61.5%),其次是肝左叶、胆囊、胰腺囊肿、胰腺囊腺癌等.118例中行内镜下手术治疗45例,有3例(6.6%)发生创面边缘少量渗血,无一例发生大出血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38例,创面均已愈合良好,无复发病例.术后病理确诊41例,超声胃镜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为91.1%(41/45).结论 超声胃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较为准确,能对病变的性质及起源做出诊断,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284例黏膜隆起性病变和胰腺疾病采用日本PentaxEG-3630u型超声内镜,探头频率5.0~7.5 MHz,纵轴电子线阵扇扫.结果 食管63例(平滑肌瘤30例,炎症6例,息肉4例,癌症6例,食管囊肿1例,外压9例),胃169例(胃炎67例、间质瘤40例、平滑肌瘤3例、癌症14例、息肉9例、脂肪瘤6例、胃溃疡2例、胃底静脉瘤2例、异位胰1例、外压25例),十二指肠16例(息肉6例,炎症1例,间质瘤3例,异位胰2例,外压1例),胰腺36例(肿瘤11例,炎症9例,假性囊肿4例,囊腺瘤1例).治疗息肉电切治疗14例,良性肿瘤套扎治疗13例.胰腺穿刺注射治疗5例,腹腔神经丛注射治疗2例,疼痛可暂时缓解.手术病理与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6.3%.结论 该组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和胃间质瘤多见,超声图像和发生部位有助诊断.癌症、异位胰腺、脂肪瘤或脂肪肉瘤、静脉瘤、腔外压迹、扁平息内、炎性增生等内镜超声表现特点清晰,易于诊断处理.胰腺疾病内镜超声可提高早期诊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经超声小探头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13年电子胃镜诊断为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68例患者行超声小探头检查,根据病变起源层次及回声不同进行诊断,并指导选择内镜下或外科治疗方案。结果68例患者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41例,起源于同有肌层的平滑肌瘤9例,起源于黏膜下层囊肿5例,静脉瘤6例,曲张静脉2例,脂肪瘤1例,腔外器官压迫4例。部分病变随访观察,有临床症状的病变分别行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小探头检查是食管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的有效方法,并能指导选择内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微超声探头诊断食道隆起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内镜微超声探头(TEMP)对食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7例电子胃镜疑有食道隆起性病变者行经内镜微超声探头检查。结果 67例中平滑肌瘤8例,平滑肌肉瘤1例,早期和进展期癌各5例,囊肿24例,壁外压迫9例,食道静脉瘤6例,静脉曲张3例,炎症2例,异位胰腺1例,息肉2例。结论 经内镜微超声探头对食道隆起性病变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mEUS)对食管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检查提示食管隆起病变的226例患者行mEUS检查,记录超声结果,其中53例同时行细针抽吸、电凝切除或手术治疗并行病理活组织检查(活检),与mEUS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mEUS诊断的226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细胞瘤和平滑肌源性肿瘤(间叶源性肿瘤)155例,食管壁外压迫33例,炎性增生11例,息肉6例,脂肪瘤6例,食管癌5例,瘤样增生4例,血管瘤3例,囊肿1例,肺癌侵犯食管壁1例,性质不明1例.同时行活检的53例中,mEUS诊断结果与活检结果符合49例,诊断符合率为92%.结论:mEUS检查对食管隆起病变能作出定位诊断,并能根据超声图像推断其病理性质,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线阵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提高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对133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发现外压性改变37例;黏膜及黏膜下肿瘤96例,其中平滑肌瘤68例,平滑肌肉瘤1例,脂肪瘤7例,异位胰腺4例,食管囊肿1例,广基息肉15例.经病理证实29例.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的五层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做出正确诊断,但对某些黏膜下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价值.方法:经内镜确诊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267例均行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151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分析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结果,手术治疗者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平滑肌瘤148例(55.4%),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126例中病理证实120例,符合率95.24%;诊断脂肪瘤5例(1.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4例均经病理证实,符合率100%(4/4);诊断息肉21例(7.87%),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21例中病理证实增生性息内19例,炎性息内2例·符合率100%;诊断颗粒细胞瘤1例(0.37%).间质瘤1例(0.37%),静脉瘤32例(11.99%),食管囊肿15例(5.63%),外压性改变3例(1.12%),未见异常41例(15.36%).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可较准确判断肿瘤性质,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34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34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34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例,食管癌1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癌2例,胃淋巴瘤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外压迫性病变4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降部囊肿1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结论 MPS检查能够明确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性质、起源层次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型探头超声内镜(mEUS)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87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患者进行微型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部分患者接受內镜下治疗或外科手术.结果:mEUS检查的87例患者中,发现消化道壁外压迫5例(其中主动脉弓2例,脾脏1例,胆囊及肝左叶各1例);粘膜下肿瘤82例,包括平滑肌瘤45例,良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6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3例,异位胰腺4例,囊肿3例.19例起源于粘膜肌层的平滑肌瘤行高频电切除术切除, 3例静脉瘤行尼龙圈套结扎,4例脂肪瘤及3例囊肿行高频电切除.5例恶性间质瘤行手术治疗.1例平滑肌瘤,切除后病理诊断为恶性间质瘤,其余的病理诊断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mEUS检查能清楚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大小,起源层次、生长方向及邻近组织结构关系,较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性质,进而指导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的诊断和内镜治疗中的价值。方法运用超声内镜检查114例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并对其中26例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病变切除术。结果黏膜隆起病变性质以间质瘤最常见,占51.8%,其次,壁外压迫占21.9%,较少见有恶性肿瘤、脂肪瘤、异位胰腺、囊肿等。对26例黏膜下肿瘤进行切除,超声诊断和病理符合率达77.0%。手术并发症少见。结论超声内镜可初步定性上消化道黏膜隆起型病变,对黏膜下肿瘤的治疗选择有指导作用;超声内镜引导下内镜切除黏膜下间质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1例食管隆起性病变患者行内镜超声检查。结果 发现黏膜下肿瘤92例,其中肌原性肿瘤86例,脂肪瘤4例,囊肿2例,息肉14例,静脉瘤(静脉曲张)34例;外压性改变21例,其中胸主动脉外压18例,纵隔肿瘤3例。结论 内镜超声检查能较清楚地显示食管壁的5层结构,比较准确地判断隆起性病变与食管壁的关系,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超声在诊断胃黏膜下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胃镜引导下用10MHz超声微型探头对126个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导管超声检查。结果导管超声共发现胃囊肿26个,平滑肌瘤27个,间质瘤19个,异位胰腺15个,胃癌1个,静脉瘤13个,黏膜炎性增生10个,脂肪瘤11个,胃外压迫4个。71个活检或术后病理检查与超声结果对照,超声误诊6个,诊断符合率为91.55%。结论导管超声能够明确显示胃黏膜下病变的来源、胃壁层次,较准确地提示病变性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超声内镜对内镜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指导内镜下微创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内镜下诊断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其中36例进行内镜下治疗(套扎、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穿刺等),外科治疗19例。结果21例源于黏膜层的息肉、6例源于黏膜肌层的间质瘤、3例源于固有肌层的间质瘤及1例异位胰腺、1例食管囊肿、1例食管癌经内镜下治疗。3例囊肿行内镜下穿刺治疗。除1例术后出血外,其余手术都安全,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术后回访2~30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为内镜微创治疗选择隆起性病变适应证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部分病变内镜下可安全有效地切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内镜及超声小探头对278例胃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息肉21例,平滑肌瘤143例,平滑肌肉瘤10例,脂肪瘤16例,异位胰腺12例,静脉曲张7例,壁外压迫69例.对起源于黏膜层、黏膜肌层及黏膜下层的部分病变进行内镜治疗,对起源于黏膜下层、固有肌层的部分病变进行腹腔镜联合内镜或手术治疗,对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3.0%,明显高于胃镜(61.5%).结论:超声内镜可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23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先行胃镜及超声内镜检查,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与胃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总诊断符合率,超声内镜为91.2%,明显高于胃镜的60.4%(P〈0.01)。结论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较胃镜能做出更准确判断,并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超声内镜对间质瘤和平滑肌瘤的鉴别诊断及良、恶性的判断尚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EUS)对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胃镜诊断的215例胃底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US,通过观察,比较其起源、大小、回声、境界等,得出诊断。结果 215例病变中诊断间质瘤101例、胃外压迫72例、静脉曲张20例、息肉9例、黏膜皱襞5例、脂肪瘤2例、血管瘤2例、囊肿2例、神经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1例。结论 EUS对胃底隆起性病变有独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并有助于指导选择病灶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食管黏膜下肿瘤(SMT)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探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分片切除术(EPMR)、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检查中发现的57例食管黏膜下肿瘤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食管黏膜下肿瘤的起源层次、性质及病变大小决定行内镜下EMR、EPMR、内镜下套扎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全瘤整体活检.结果 57例食管黏膜下肿瘤,病变最大直径0.4~3.0 cm,平均1.25 cm,隆起性病变位于食管上段8例,中段34例,下段1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平滑肌瘤38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脂肪瘤4例,食管囊肿3例,孤立静脉瘤3例,起源于黏膜层的宽蒂食管息肉5例,起源于黏膜下层的侧向发育型肿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49例行内镜下EMR治疗,6例病变最大直径超过2 cm者行内镜下EPMR治疗,6例食管囊肿和孤立性静脉瘤行内镜下套扎治疗,EMR手术时间15~25 min,平均18 min.5例术中出血,经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电凝、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及金属钛夹钳夹止血,无术后出血,无穿孔.所有EMR、EPMR切除病变“全瘤”送检病理确诊,基底和切缘未见病变累及.术后1.5、3及6个月随访,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能够对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起源和定性诊断,可指导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大多数食管黏膜下肿瘤行EMR、EPMR治疗简便、安全,可以完整切除食管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 对经常规内镜检查提示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行MPS检查,了解病变的性质及来源.结果 2008年4月~2009年9月共93例患者,其中食管32例,胃51例,十二指肠10例.根据小探头超声结果,对其中82例隆起性病变行内镜下治疗,并送检病理,其中,3例早期癌的患者做了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ESD),结果证明确实为早期癌,未浸润至粘膜下层;1例食管肉瘤患者超声示考虑息肉,怀疑恶变,结果证实为食管肉瘤;其余病灶根据病变大小及深度分别行圈套器电凝电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ESD.其中有1例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食管间质瘤由于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于外科行手术切除,5例较大胃间质瘤行胃镜、腹腔镜两镜联合切除.结论 小探头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及结构,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