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训诂学、文字学等传统手段,结合异文语料、碑刻俗字等材料,尝试对《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寒变""白露""独沉""铸锥"四语词进行考辨与训释并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变"有呕吐之义,故"寒变"犹言寒呕,指的是呕吐病证中以呕吐物清冷为主要表现者;二是"白露"是"甘露"之异形词,亦可写作"曰露",而今当以"甘露"为典正,其义为甘美的露水;三是"独沉"当从《太素》校作"浊沉",而"沉"亦可作"黕",其义则为滓垢、污浊、浊垢、污垢;四是"铸锥"之"锥"当系"兵"字之误,考其致误之迹,疑因"兵"俗体作"■""■""■"诸形,传抄刊刻中,或受"铸"字影响,或思"兵"乃金铸,又妄增"金"旁,遂形近于"錐",故终致此误。  相似文献   

2.
《伤寒杂病论》仲景序有"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句,"憃"字早期版本皆作"憃",后世注本则多作"惷"或"蠢"。"憃"与"惷"字形相近,文献中常见讹混。对"憃""惷"形音义及文献用例详细考察,可知传世文献所见"惷"字实皆为"憃"之讹字,而"惷"之动乱义在文献中则皆作"蠢"。"惷,乱也"之解释仅存于《说文》及历代字书中,未见文献用例。"惷"与"蠢"本无愚义,隶变后"惷"字才渐与"憃"字讹混,因而误承了"憃"的愚笨义。另外在现代大型字书辞书中也存在因对"憃""惷"辨识不清或未核对原文而导致的错误引文和虚假义项。综合考定仲景序中"憃若游魂"之"憃"为正字,义为愚蠢,后世多讹作"惷",或直接改作"蠢"。  相似文献   

3.
痰饮病是由于人体的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三脏之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水液代谢紊乱,停聚于体内所致的一类疾病的统称,根椐集聚部位的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该类疾病寒热虚实夹杂,病情复杂,如若诊治不当,则缠绵难愈,甚则变生诸证,本文就几则典型临床病案谈谈该类病证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4.
补法是治疗虚证的主要方法,补之得当,能祛病强身;补之不当,会导致病情加重.现浅谈运用补法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真实假虚证,误投补药.临床上有些肺炎、中毒性痢疾、重症哮喘、脑炎等热性危重病症,积热在里、在中,脉象反而细涩或沉伏,神昏体倦,甚至憎寒振栗,欲盖衣被,如虚寒证,但同时又伴有烦渴饮冷,唇焦,腹胀便秘,尿赤等.本应用白虎承气等清热通下之剂,若误投补益之剂,用参附桂等品,则犯了"实实"之戒.  相似文献   

5.
"教育本"<李时珍全集·本草纲目>卷三<百病主治药·吐血衄血>据"卷十六地黄条附方"而改的"地龙",在附方中叉被作为误讹字而校作"龙脑".对同一药物称说词语,在书中均作出了前后两次校释,然所校皆未当.经考,不是"地龙"、"龙脑",而是"龙脑薄荷".  相似文献   

6.
偻附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王无注。新校正云:“按别本附一作俯,太素作跗”.是附有异文俯、跗.张志聪注云:“偻,曲其身也.附,依附而行.”吴昆云:“附,不能自步,附物而行.”张、吴皆望文生训.盖上文经已言“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读为堕)”.此论膝之病,不得又言“曲其身”(身实指背与肩),一也,只一附字,乃生发出“步、物、行”三义,是增字解经通病,殆无可疑。  相似文献   

7.
《金匮要略》痰饮的辨证与治疗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饮是指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饮是一个总的病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痰饮是诸饮的总称,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种;狭义痰饮是诸饮中的一个类型,仅指水饮停积于胃肠。痰饮是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津液停积而形成的病证,其病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张仲景根据不同的证型,确定不同的治法和方剂,这些辨证纲领至今还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1治疗原则饮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除。“温药和之”,温,具有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可太过,应以调…  相似文献   

8.
从《黄帝内经》篇中的"劫刺"和仁和寺本《太素》篇中的"却刺"之异入手,逐条罗列传世本《黄帝内经》及其历代不同注本、传本、校本中"劫刺""却刺"之不同。"却""劫"二字,字形相似,笔者详细分析了导致"却刺"误作"劫刺"的字形演变因素。以此为基础,运用音韵学和训诂学方法,因"卻"与"郤(郄)"二字的上古音完全相同,遵"因声求义"之旨,而将"却刺"释为"郤(郄)刺",其义当为"隙刺"或"穴刺"解。最后,对"郤刺"的学术意义作了探讨,认为这是刺灸部位由脉到穴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定认识阶段,与刺脉、刺肉、刺筋等刺法相区别而言。所以,历代诸书中的"劫刺"当为"却刺"之误,从而澄清了自北宋以降,诸家对"燔针却刺"的误解误注。  相似文献   

9.
涉医性状词是中医词汇中颇具特色的一类,指用于描述与中医相关的性质或状态的词。涉医性状词的词义相对空泛,即便有古代训释,也通常训释得比较模糊,且常见误释,因此有必要运用多种训诂方法对这些词汇进行训诂考据。这些训诂方法包括:因形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嘿嘿"为例说明;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以"施"为例说明;因源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几几"为例说明;因文求义的训诂方法,以"漐习"为例说明;因实求义的训诂方法,以"翕翕""蒸蒸""熇熇""暍暍"等词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有较多篇章论述针刺之理与法、针刺之道与术。因为去今已远、专业性强等原因,针刺篇章中很多词语较难理解。从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对比《黄帝内经》与《太素》异文,综合考辨,认为"匀"为""之形误,意为目动。《素问·宝命全形论》之"针耀而匀",当为"针耀而",也即《太素》之"针耀而眴"。"静意视义"之"义"为目标义。"是谓冥冥"之"冥冥"指代道。"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乌乌""稷稷"杨上善注"凤凰之声",并非无据;说其为雌雄之声,却失准确。"从"为随从义,可译为"随之"。"谁"应为"雜",形近而讹。"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意思是说听见凤鸣,随即看见凤形,而并未有其他杂象的干扰,即只现祥瑞之征象。  相似文献   

11.
医方集锦     
<正>过敏性鼻炎用小青龙汤在过敏性体质者的心窝部潜在水分,而它由于外感而动摇,刺激过敏的鼻黏膜,以至频打喷嚏,流出鼻汁,甚则流泪,溢出口涎,变成浇过水一样的颜面。汉方是将这种症状称为溢饮之证,是在内部的水溢出于外的看法,与把打喷嚏作为咳嗽,又因在金匮有:"其人清涕出,善嚏""鼻塞,清涕出",故用此小青龙汤。此方对于所谓过敏性鼻  相似文献   

12.
痒、癢二字混乱已久,汉字简化方案中亦将"癢"简化为"痒",但就其本源而言二者意义并不相同。"痒"字早出,早在先秦即已出现,其义指心忧惫之病、身之疮疡,为病名。"癢"字后出,先秦及汉初文献多作"養",其本字为"",表搔痒义。《玉篇》始将二者混同,此后多混用无别。在医籍训释中应注意明辨"痒""癢"二字,否则极易导致误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明·顾从德翻刻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入手,对<生气通天论>"寒薄为(查皮)"王冰注语"瘦于玄府中"之"瘦"字进行了考证,指出"瘦"字当是"廋"之误.别本或作"瘈于玄府中",或作"瘛于玄府中",并是"廋于玄府中"之误;以理度之,当先有误作"瘈"者,而"瘛"字则是在"瘈"之基础上的进一步讹变.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铅印本<黄帝内经·素问>的整理者疑"廋"字为"瘗"之讹字,亦不可从.  相似文献   

14.
<正> 欲者,欲望、想要也;觉者,感觉也。欲觉乃是人对饮食、寒热、排便、睡眠等的欲望或感觉。欲觉本为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气候寒冷则欲加衣被,热则欲去衣被;饥则欲食,渴则欲饮,不饥不渴则不欲饮食。在病理情况下,病人也常出现某些欲望或感觉。笔者将这些欲望或  相似文献   

15.
李筠  贾波 《江苏中医药》2018,50(11):14-15
行经期为月经周期中的秋季,而肺主秋,故肺主月经周期中的行经期,而经行腹痛属于行经期病变,故在治疗痛经时不应忽视肺。"形寒饮冷"为痛经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据《内经》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在临床上遇到"形寒饮冷"所导致的痛经,可据此病因而考虑使用宣肺散寒法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痛风是一种常见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血尿酸增高导致关节组织尿酸盐沉积,从而引起关节红肿、剧痛难忍等症状。中医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急性期多"湿""浊""瘀",治疗多以清热除湿、活血泄浊为法;缓解期则多从"脾肾亏虚"论治。水肿病以"湿""浊""瘀"为主要病邪,《黄帝内经》治水三法,可谓水肿病基本治疗原则,究其根本,乃利水活血、泄化湿浊之法,此与痛风病机治法异曲同工。基于此法论治痛风病证疗效显著,故拟本篇予以探析,并附医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17.
"苏沉九宝汤"是整理校注清代诊断学著作《医法征验录》过程中遇到的古代方名,因其方中有苏子,无带"沉"字的药物,遂作考证,发现"九宝汤"最早出自宋代,此方名来源于宋代《苏沈良方》中的"九宝散","苏"指苏轼,"沈"指沈括,后人将"苏沈"误作"苏沉",又将"沉"改作"陈",这一改动将"苏"表意为"紫苏","陈"表意为"陈皮",自此与原来的九宝汤在方义、主治证候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差异,并且三个方名一直混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神农本草经》应反映张仲景时代用药情况,但与宋本《伤寒论》术类药之间存在差异,《神农本草经》术类药作"术",而宋本《伤寒论》术类药则作"白术"。结合汉魏六朝乃至宋代各个时期的本草方书,说明汉代术类药物只有术而没有白术,六朝以后始分苍、白术,至宋代则明确区分苍、白术。宋本《伤寒论》出现白术,固然有宋人臆改的因素,但根本原因是药物分化及品种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具有"劳病""旱病""厚盛""难""恶""怒"等含义。"瘅"在《黄帝内经》中亦有"劳病"义,表示内脏因过用而劳伤的一类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等,病因通常与饮食、情志和五藏本身的柔脆相关;在脾瘅、消瘅等病中存在津液的亏耗,故"瘅"亦具有"旱病"义;杨上善、王冰注《黄帝内经》,"瘅"始有"热"义,表示疾病存在热象,它限定了"瘅"是一种带有"热"之特性的"劳病",不同于一般的热病或劳病;"瘅"尚有"厚盛"义,表示热势的亢盛。据此认为临床对瘅病的治疗既需关注火热的标象,又需注重其五脏虚弱、津液亏耗的病本。  相似文献   

20.
总结卜献春教授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经验.卜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心""络脉",累及脾肾,其发病与"虚"和"瘀"密切相关,"虚"为脾气亏虚、肾阴亏虚、心气亏虚、心阴亏虚、心阳虚衰;"瘀"为心脉瘀阻、痰瘀互结.临床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滋膵通脉饮为主方,结合心脾两虚、心肾阴虚、心阳不振、心脉瘀阻等证,合方加减,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