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大细胞脱颗粒在炎症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脱颗粒途径来治疗相关疾病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植物中存在多种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多酚类单体成分,通过分析总结植物多酚类单体化合物在抗炎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功能与针刺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关系。方法:4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6)、模型组(n=15)和针刺组(n=15)。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通过足垫部注射0.1mL弗氏完全佐剂建立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针刺组隔天针刺双侧足三里、悬钟、肾俞穴,每次15min,共8次。治疗期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除不予针刺外,其余处理均同针刺组。设造模当天为实验第0天,之后每3天对大鼠的体质量和足跖体积进行测量并记录。治疗结束后,取所有大鼠右后踝关节滑膜组织,HE染色后根据滑膜病理5级评分法评价滑膜组织病理改变,甲苯胺蓝染色法观察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其脱颗粒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类胰蛋白酶在滑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大鼠治疗后体质量明显增加(P0.05),足跖体积明显减小(P0.01)。HE染色显示,针刺可显著减轻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的炎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表现(P0.05);甲苯胺蓝染色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均明显增加(P0.01),而针刺组大鼠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的上升得到有效抑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针刺可显著抑制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中上调的类胰蛋白酶表达(P0.01)。相关分析显示,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率均与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总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针刺具有治疗大鼠早期佐剂性关节炎和调节滑膜肥大细胞功能的作用,由于两者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针刺可能通过抑制滑膜肥大细胞功能,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资木瓜总苷(TSCS)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滑膜肥大细胞脱颗粒及类胰蛋白酶表达的影响,探讨肥大细胞功能与TSCS治疗大鼠AA的关系.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TSCS 组(200 mg·kg-1),每组15只,致炎后第3天开始ig给药,1次/d,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持续21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足部注射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建立AA模型,检测大鼠体质量和足跖体积变化,HE染色评价滑膜组织病理改变,TB染色观察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其脱颗粒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中类胰蛋白酶表达情况.结果:TSCS能明显增加AA大鼠体质量,减轻足跖肿胀度,显著减轻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和滑膜纤维组织增生,有效抑制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率,显著抑制滑膜组织类胰蛋白酶表达.相关分析显示,滑膜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率均与滑膜组织病理改变总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TSCS具有治疗大鼠AA和调节滑膜肥大细胞功能的作用,由于两者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TSCS可能通过抑制滑膜肥大细胞功能,对AA大鼠起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喘宁颗粒对哮喘大鼠肥大细胞以及内皮素(ET-1)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放免法测定卵蛋白诱发的哮喘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ET-1的含量;观察哮喘大鼠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喘宁颗粒能降低哮喘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ET-1的含量;减少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凋亡的数量。[结论]喘宁颗粒可能通过降低哮喘大鼠肺组织和血清中ET-1的含量;减少肺泡灌洗液中肥大细胞脱颗粒和凋亡的数量来发挥其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5.
激光针灸镇痛效应与穴区肥大细胞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强度复合和单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的镇痛效应及其与肥大细胞脱颗粒效应的关系.方法:采用清洁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照射组、10.6μm激光组、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治疗时除空白、模型组外各组照射"足三里"穴30 min.除了空白组,其他5组通过左踝关节腔内注射完全弗式佐剂0.05 mL建立急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各组的镇痛效果;通过穴位组织切片和甲苯胺蓝染色,离体对照激光照射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结果:激光照射后,650 nm激光组和复合激光组的痛阈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1),650 nm激光组与复合激光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模型组和假照射组(P<0.001).10.6μm激光组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模型组、假照射组比无显著差异.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缩爪潜伏期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737(P<0.001).结论:低强度复合650 nm+10.6μm激光和单650 nm激光照射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足三里"穴有显著镇痛效应;穴区中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镇痛效应呈正相关,在激光针灸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肝纤维化的主要病机是肾虚应从肾论治。中医认为"虚极及肾",从病程、肝细胞再生能力、肝细胞端粒长度、卵圆细胞、肝细胞EMT现象、甲胎蛋白、白蛋白、肥大细胞、TGF-β通路、Wnt/β-catenin通路等方面看,肝纤维化时肝细胞的再生能力转而弱于间质的增殖修复能力,说明肝细胞生机不足;肝组织开始出现胚胎化特征,说明已"损及胎元",所以肝纤维化应从肾论治。目前对肝纤维化的辨证主要有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湿热中阻和气滞血瘀,从肾论治为主者极少。在肝纤维化病理中,如果主要着眼于"纤维"就会更注重"实证";如果主要着眼于"肝细胞"就会更注重"虚证"。尽管肝细胞占肝脏细胞总数超过80%,但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病理生理作用一直被忽略。即使目前重视程度提高,但主要也集中在其产生纤维方面的作用,而相对忽视其衰老和增殖修复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Shi H  Cheng B  Li JH  Chen SL  Tan QW  Jin ZG  Jing XH 《针刺研究》2010,35(5):323-329
目的:观察急性胃黏膜损伤后伊文思蓝(EB)渗出穴区肥大细胞聚集数量和脱颗粒变化及其局部P物质(SP)的表达,以揭示病理状态下穴位的组织细胞特征,确定肥大细胞和SP参与穴位敏化的过程。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5只。采用空腹稀盐酸灌胃造成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5 h后尾静脉注射EB,模型组取EB渗出点"脾俞""胃俞"和旁开2 mm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正常对照组取对应点皮肤和皮下组织。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标记这些部位肥大细胞的聚集分布数量及脱颗粒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局部SP的分布并进行Western blot相对定量测定。结果:急性胃黏膜损伤后EB体表穴区渗出点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中肥大细胞呈现聚集,其数量和脱颗粒数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和"脾俞""胃俞"旁开对照组(P0.05,P0.001),脱颗粒率也显著高于旁开点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EB渗出点和旁开部位均可见SP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其阳性纤维多分布于皮下。结论:在急性胃黏膜损伤时,体表出现的敏化穴位中肥大细胞参与了与疾病相关的体表穴位敏化过程,且其局部的SP表达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8.
穴位处胶原纤维在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余晓佳  丁光宏  姚伟  詹睿  黄猛 《中国针灸》2008,28(3):207-213
目的:探讨针刺镇痛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穴位注射Ⅰ型胶原酶法破坏穴区胶原组织结构。在急性佐剂关节炎大鼠模型上,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比较破坏与不破坏穴位区胶原组织结构2种情况下,针刺“足三里”捻转或提插手法对针刺镇痛效应及肥大细胞的影响。结果:破坏胶原结构后2种手法的镇痛效果明显削弱,且穴位肥大细胞脱颗粒也受到明显抑制。结论:穴区胶原纤维与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胶原纤维参与了针刺信号由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过程,而肥大细胞脱颗粒则始终与针刺镇痛效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紫癜灵对大鼠颅骨肥大细胞脱颗粒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肥大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机体,当肥大细胞受到刺激时,颗粒移至表面,分解并释放出多种活性介质.实验证明,紫癜灵各剂量组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肥大细胞功能对针刺大鼠"足三里"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穴位肥大细胞与针刺效应之间的关系。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穴位针刺组、旁开针刺组、色甘酸钠组、生理盐水组、色甘酸钠 针刺组、生理盐水 针刺组和色甘酸钠 对侧针刺组。采用大鼠尾部痛阈作为效应指标,在体观察针刺“足三里”提插捻转30 min过程中大鼠的甩尾潜伏期;并通过穴位组织切片染色,离体对照针刺前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以及色甘酸钠注射对其的影响。结果:手针大鼠“足三里”穴具有显著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针刺旁开对照点;而在色甘酸钠屏蔽穴位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功能后,这种镇痛作用被明显地削弱。针刺后穴位处局部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显著提高;而注射色甘酸钠可以明显减少该脱颗粒现象。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乌梅对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探讨酸味中药乌梅抑制过敏性疾病炎症作用及机制,为乌梅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体外采用胰蛋白酶刺激P815细胞的方法建立肥大细胞脱颗粒模型,观察乌梅对肥大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组胺、IL-4、IL-13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Akt、ERK、P38MAPK的影响。结果乌梅在体外可抑制肥大细胞组胺、IL-4的分泌,并抑制相关信号通路蛋白Akt、ERK的表达,与细胞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乌梅在过敏反应中具有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可能与AKT、ERK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2.
林俊  黄红  丁光宏  张迪 《针刺研究》2007,32(1):16-19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镇痛效应与穴位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的变化,研究针刺效应与穴位局部的肥大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5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留针组(仅留置针体在穴位处)、电针(EA,2/100Hz,0.5/1.0/1.5mA,“足三里”)组和手针(MA)组,在急性佐剂性关节炎(AA,完全弗氏佐剂0.05mL注射于动物踝关节)大鼠模型上,采用辐射热缩爪反射的方法,以大鼠缩爪反射的潜伏期为观察指标,比较电针、手针和留针组的镇痛效果。将穴位区的组织块制成石蜡切片,用甲苯胺蓝特殊染色法染色,观察其中肥大细胞变化的情况。结果:电针和手针对AA大鼠都有很明显的镇痛效应(与留针组比较P<0.01),而留针组无效(与模型组比较P>0.05),其中手针穴位处的效果更明显于电针。同时,电针和手针组的组织切片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高于留针组(P<0.01)。结论:穴位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在针刺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针刺镇痛效应中针刺信号从穴位向靶器官传输与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组胺对穴位处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以及其引起的类似针刺的镇痛效应,讨论穴位注射疗法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手针组和组胺注射组。大鼠左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05 mL制作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测量各组痛阈变化,并对穴位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统计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比较在"足三里"穴位注射100μg/mL的组胺溶液50μL和手针刺激20 min下的镇痛效应的差异性。结果:组胺注射和手针针刺,都能提高大鼠的痛阈达到镇痛效果,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痛阈都有显著提高(P0.01)。组胺引起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生理盐水相比明显增高(P0.01),与针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中,组胺可以引起穴位处肥大细胞脱颗粒,产生与针刺类似的镇痛效应。以刺激肥大细胞为目的的新型穴位注射疗法存在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黄素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肠黏膜肥大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28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大黄素60 mg.kg-1组(D1组)及模型+大黄素120 mg.kg-1组(D2组)。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法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肠黏膜病理结构变化、肠黏膜肥大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及类胰蛋白酶表达、比较计算肥大细胞数量,测定小肠组织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Chiu’s评分、肥大细胞数量、组胺及TNF-α浓度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60,120 mg.kg-1组的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5),大黄素120 mg.kg-1组的小肠组织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假手术组肥大细胞超微结构正常,模型组肥大细胞颗粒包膜相互融合形成细胞内空泡等脱颗粒现象,大黄素60,120 mg.kg-1组肥大细胞形成空泡较少。结论:大黄素能减少小鼠小肠黏膜结构破坏,抑制小肠肥大细胞活化及脱颗粒,从而起到防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针灸对肥大细胞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针灸对肥大细胞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生理状态下,针灸刺激可引起局部穴位肥大细胞及脱颗粒数目增多;病理状态下,病灶区肥大细胞异常增多,针灸后病灶区肥大细胞与脱颗粒数目明显减少,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固肠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及对结肠组织5-羟色胺和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的影响。方法将118例腹泻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予益气固肠方治疗;对照组59例予匹维溴铵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问卷(IBS-QOL)评分、结肠组织5-羟色胺(5-HT)、肥大细胞数量及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1%,对照组总有效率81.3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IBS-QOL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B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结肠组织5-H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5-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结肠组织肥大细胞数量、肥大细胞脱颗粒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固肠方治疗腹泻型IBS疗效肯定,安全性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结肠组织中5-HT的表达,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和悬灸对大鼠穴区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分布和脱颗粒的不同影响,以探索针灸治病的机制。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15只,分为对照组、电针组和悬灸组。电针(疏密波,频率3~10 Hz,电压2~4 V)或悬灸(2壮)"大椎"穴20 min后,取"大椎"穴区组织恒冷箱切片,甲苯胺兰染色,显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MCs的分布、数量和脱颗粒情况。结果:在穴区组织内,从真皮至皮下组织、肌肉组织均可见MCs存在和脱颗粒发生。悬灸刺激的"大椎"穴区的组织切面中心部位,从皮肤表面至皮下组织内MCs数量很少,但中心周边的MCs数量多,脱颗粒明显。悬灸组发生脱颗粒的MCs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和电针组,电针组脱颗粒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结论:电针和悬灸对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分布以及细胞的脱颗粒的影响明显不同,艾灸对MCs脱颗粒的影响强于电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补肾温肺合剂的抗过敏作用.方法 采用抗血清致大鼠同种被动皮肤过敏及颅骨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测量蓝斑光密度并计算蓝斑抑制百分率,观察肥大细胞脱颗粒情况并计算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和抑制率.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补肾温肺合剂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皮肤蓝斑的吸光度、显著抑制大鼠颅骨骨膜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但随着剂量的加大蓝斑吸光度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有增加的趋势.结论 补肾温肺合剂具有抗过敏作用,且临床等效剂量显示的抗过敏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9.
扩张型心肌病无论是因外感致病还是内伤致病,心气亏虚均是其病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气虚的基础上进而出现的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会导致气阴两虚、血脉瘀阻、心阳虚衰甚至阳气暴脱等危重证候。气虚作为本病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气虚作为本病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各个阶段。黄芪中多种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正性肌力、抑制心室重构、抗心肌纤维化、利尿、抗血栓、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深入及临床实践的开展,黄芪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在药理作用及病理机制上,仍有许多未明的问题,临床上辨证分型仍不规范,疗效标准差异较大,用药剂量、剂型及相关配伍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大了评价治疗疗效及安全性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何俊娜  罗明富 《针刺研究》2007,32(3):214-216
本文根据近期国内外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的研究进展,及其与针灸经络有关的研究报道,在阐述MCs的形成、分布、分型、形态学特征、脱颗粒及其生物学效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针灸效应与穴区组织内MCs的数量、脱颗粒变化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对循经感传的作用机制。综述结果表明,MCs作为穴区组织的特征成分之一,与针灸效应的产生密切相关;MCs通过对神经、免疫、循环等系统的影响,参与机体生理和病理的调控过程。本文为今后进一步了解和探索MC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