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后迭部县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现状,自然疫源地的变迁及宿主的莱姆病感染情况.方法 人群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DNA.结果 迭部县境内5个林场及7个乡镇采集居民血清522份,莱姆病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10.92%.捕鼠6种69只,平均捕获率15.33%;其中北社鼠25只,占捕获总数的36.23%,褐家鼠18只,占26.09%,大林姬鼠15只,占21.74%,小林姬鼠9只,占13.0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各1只,各占1.45%.对62份鼠脾脏、66份肾脏,用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阳性鼠脾6份,肾5份,鼠携带莱姆病病原阳性率为15.15%(10/66);其中北社鼠6只,褐家鼠2只,大林姬鼠及小林姬鼠各1只.用BSK培养基从采集的鼠肾、膀胱中分离培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迭部县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人群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鼠肝脾组织中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A(ospa)基因,了解淳安县鼠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于2012年8月收集淳安县102份鼠肝脾标本,采用巢式PCR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统计标本阳性率。结果在38只黑线姬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在13只黄毛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特异片段阳性标本3份,鼠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5.88%(6/102)。结论淳安县鼠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片段,有引起蜱媒传染病莱姆病发生的潜在可能,应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中越边境口岸鼠类分布及其自然感染病原体情况,为口岸病媒生物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中越边境东兴、宁明、凭祥等8个口岸,采用鼠笼法捕鼠。采用ELISA法和PCR对鼠类自然感染的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伯氏疏螺旋体、巴尔通体和鼠疫菌进行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 633只鼠类,隶属于3目4科7属14种,其中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的比例分别为51.26%、8.51%和22.78%。ELISA法检测出汉坦病毒抗体阳性样本121份,阳性率7.41%;伯氏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95份,阳性率5.82%;钩端螺旋体抗体阳性样本25份,阳性率1.53%。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3份、钩端螺旋体核酸7份、巴尔通体核酸12份。结论应加强中越边境口岸鼠类的监测和控制,开展灭鼠工作降低啮齿动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阳性49份,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阳性12份,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阳性27份,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阳性10份,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P<0.05)。结论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鼠类分布、疏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型等,为该地疫情防控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于2015-2016年每年的4-6月、9-10月采用夹夜法捕获鼠类,采用特异性PCR扩增法对标本进行疏螺旋体检测,并通过测序和序列比对等进行疏螺旋体基因型分析。结果共捕获鼠类480只,其中子午沙鼠(174只)和长爪沙鼠(124只)数量居多,为该地优势鼠种。鼠类脾脏标本经PCR检测,共发现8份疏螺旋体fla B和16S rDNA基因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67%,其中毛足鼠和长爪沙鼠的阳性率分别为7.14%(2/28)和4.84%(6/124)。对阳性标本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发现,感染的疏螺旋体为Borrelia afzelii和B.garinii。结论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鼠类携带的疏螺旋体以B.afzelii和B.garinii为主,应加强该病原体的检测和莱姆病防制。  相似文献   

6.
1991年,我们在进行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时。从捕自辽东山区桓仁、宽甸县的蜱、鼠中分离到多株伯氏疏螺旋体,从而证实辽宁省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一、方法:采用笼捕法捕获野栖鼠类;用布旗法采集野外游离蜱;分离培养用BSK培基。二、结果:从7组38匹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分离出6株伯氏疏螺旋体,以组计算,分离率为85.7%;从16组342匹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o)分离出4株伯氏疏螺旋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浙江省山区野生动物和蜱中莱姆病、斑点热、埃立克体病(无形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PCR对采集的鼠、蜱标本进行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埃立克体(无形体)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分析.结果 从121份鼠标本和105组蜱标本中检出阳性结果 14份.鼠标本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1份和埃立克体(无形体)16SrDNA 5'端片段2份.蜱标本中检出阳性11份,包括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DNA间隔区片段3份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OmpA基因5'端片段8份.其中1组长角血蜱成虫标本为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和ompA基因片段均阳性,分别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氏基因型和马赛立克次体株等关系较近.结论 在同一组长角血蜱成虫中同时检出莱姆病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啮齿动物中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对2种方法在莱姆病宿主动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2017年7-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古尔图地区野外放置鼠夹,采集啮齿动物,并鉴别种类;采用巢式PCR和qRT-PCR 2种方法检测标本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情况,并对2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巢式PCR检测的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以初步确定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结果共检测啮齿动物标本134份,巢式PCR和qRT-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3.43%和12.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阳性标本均为长尾黄鼠,总阳性率为20.15%,其中8份标本经2种方法检测结果均为阳性;10份巢式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qRT-PCR检测为阴性,9份qRT-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经巢式PCR检测为阴性。采用q RT-PCR方法共检出伯氏疏螺旋体阳性17份,阳性样本Ct值为33.49~37.89。结论2种方法均可用于啮齿动物的伯氏疏螺旋体检测,同时使用2种方法可提高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巢式PCR方法检测可以了解新疆古尔图地区啮齿动物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基因型别;而qRT-PCR方法则可对标本中的细菌载量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俄边境绥芬河口岸鼠类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状况及其分子分型。方法 2019年9月用夹夜法在中俄边境绥芬河口岸周边农田、边境巡逻道、驻地及垃圾场捕鼠,采集鼠肾和膀胱组织,提取DNA,用巢式PCR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及分析。结果共捕鼠4属5种50只,其中褐家鼠19只、黑线姬鼠21只、大仓鼠3只、大林姬鼠2只、小家鼠5只。从1只黑线姬鼠和1只大仓鼠样本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阳性率为4%。基因序列与伯氏疏螺旋体黑龙江株、云南株的同源性为100%。结论绥芬河口岸地区存在莱姆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清远地区路氏锥虫人群和宿主动物感染情况。方法 2009年在连州市、2010年在佛冈县和清新县、2011年在阳山县和清城区的居民区(自然村)室内、外环境分别采用笼(夹)日法捕鼠(计算鼠密度);另外采用布电猫网和挖鼠洞等多种方式捕捉活鼠。对各种方法所捕获的全部活鼠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路氏锥虫感染情况。在调查地区随机采集健康人群血清不少于50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清标本中人路氏锥虫抗体。结果在5个调查地区共检测健康人血清270份,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5.93%(70/270),其中,北部地区(连州和阳山)人群血清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4.55%(27/110),南部地区(佛冈、清新和清城)人群血清路氏锥虫抗体阳性率为26.81%(43/160)(P>0.05)。调查地区的总鼠密度为8.11%(314/3 874),其中,室内环境家栖鼠密度为8.40%(198/2 358),室外环境野栖鼠密度为7.65%(116/1 516)。共涂片检查活鼠385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2.99%(50/385);其中,家栖鼠类(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共285只(其中褐家鼠262只),感染率为14.39%(41/285)(其中褐家鼠感染率为13.74%);野栖鼠类(黄毛鼠、板齿鼠和臭鼩鼱)100只,感染率为9.00%(9/100)。结论清远地区的健康人群的路氏锥虫抗体水平较高,宿主动物以家栖鼠类为主,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建议在春秋季节鼠类活动高峰期开展灭鼠工作,同时临床上要注意对可疑病例的排查。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流行病学概况。方法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血清学检测,对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相关宿主动物进行检测;采用显微镜凝集试验检测抗体。结果对808份健康人群血清标本及727份鼠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30%(59/808),各调查点人群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7,P<0.05);水网及旱地间人群发病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8.068,P<0.01);鼠类阳性率平均为0.55%,其中褐家鼠为0.47%,黄胸鼠为3.17%。结论钩体病重点流行区域内健康人群和野鼠中存在钩体隐性感染,其感染幅度与该地区钩体病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首次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从广西鼠类的膀胱中分离莱姆病螺旋体。方法 膀胱组织标本接种BSK-Ⅱ培养基进行莱姆病病原分离培养。结果 从广西雅长林场捕获的23只野鼠(8只鼠标本培养污染)中共分离出6株莱姆病螺旋体,分别命名为GXLD-4,8,9,16,18,20,分离阳性率为40%(6/15)。结论 首次从广西莱姆病宿主动物中分离出伯氏螺旋体,证实广西存在莱姆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莱姆病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88~1990年对我国9省26个地区进行了莱姆病地理分布调查.先后从黑龙江省海林、苇河;新疆新源、玛那斯;吉林省珲春、抚松;内蒙古自治区莫尔道嘎采集的全沟硬蜱中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从黑龙江省苇河和新疆新源捕捉的棕背(鼠乎)、黑线姬鼠、普通田鼠和小林姬鼠也分离出伯氏疏螺旋体.调查地区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莱姆病地理分布可能比较广泛.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了解陕西省莱姆病自然疫源地。方法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血清抗体检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莱姆病患者,采用个案调查;蜱样,采用拖旗法采集;莱姆病螺旋体检测,采用巢式PCR法;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分型,采用RFLP法。结果通过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人群莱姆病螺旋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8.33%(6/113)、8.88%(3/36)和7.51%(4/45)(P0.05),发现莱姆病患者14例,蜱类以嗜群血蜱和达吉克斯坦革蜱为优势种,检测蜱样1 116只。检测出阳性138只,总阳性率为12.35%。物种的阳性率分别为嗜群血蜱30.06%(107/356),达吉克斯坦革蜱3.88%(29/747),日本血蜱15.38%(2/13);检测出阳性蜱样138只,其中嗜群血蜱107只,8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23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达吉克斯坦革蜱29只,24只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5只为阿弗西尼疏螺旋体基因型;日本血蜱2只,均为伽氏疏螺旋体基因型。结论研究提示陕西省富县张家湾镇、南郑县碑坝、陇县八渡镇3个农林地区存在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北京市密云地区人群莱姆病的感染状况以及传播媒介蜱相关知识状况。方法选取549人开展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ELISA)对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并对调查对象开展问卷调查。结果共采集人群血清标本549份,伯氏疏螺旋体Ig G抗体阳性25份,阳性率4.55%;西田各庄地区感染率最高,为9.00%;大城子最低,为1.00%。仅有0.73%的人听说过莱姆病,86.70%的人认识蜱虫,48.82%的人在周围环境中发现蜱虫;28.96%的人明显有蜱叮咬史。结论北京市密云地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暴露人群蜱相关知识匮乏,个人防护能力较弱,容易感染莱姆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新晃县鼠类分布和鼠疫的可能流行情况,严防鼠疫的传入,为鼠疫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湖南省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鼠疫宿主动物、媒介昆虫、动物和人群血清学监测。结果 2002-2009年共布笼16 967次,总捕获率为5.42%,室内捕获率8.21%明显高于室外捕获率1.08%(χ2=400.18,P0.01);鼠种构成比较稳定,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优势鼠;2005-2009年梳检带蚤鼠90只,鼠体染蚤率14.04%,各年间的鼠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5,P0.01),鼠蚤指数1.57,主要蚤种是印鼠客蚤;采集活鼠血清815份,人群血清1 007份,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全部为阴性。结论褐家鼠、黄胸鼠是新晃县优势鼠种,鼠蚤主要是印鼠客蚤,但尚未发现动物间和人间鼠疫感染迹象,鼠害防制重点是室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鼠类携带莱姆病螺旋体情况。方法:用BSK培养基分离病原、单克隆抗体鉴定。结果:从白腹巨鼠和褐家鼠体内分离出2株疏螺旋体,经用莱姆病螺旋体种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证实均为莱姆病螺旋体,命名为MD21和MD55。结论:首次从病原学证实鼠类为粤东地区莱姆病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动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不同鼠种莱姆病染带情况,收集9县12种鼠血清进行抗体检测。l材料与方法1.1血清标本从9县采集不同生境、不同鼠种血清849份,置一30℃冰箱保存,按同一标准检测。12实验试剂B31菌株抗原片,由中国预防医科院流研所提供;羊抗鼠IgG荧光抗体,由军科院生产,效价回叫0,批号对405。1.3检测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FA),检测血清中抗伯氏疏螺旋体!go抗体。鼠血清抗体效价>1:64判为阳性。阳性血清以**T排除钩体交叉感染。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地区鼠类莱姆病自然感染率并检测鼠血清849份,抗体阳性119份,用MAT排除钩体交叉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 2013-2014年结合鼠疫监测工作,在攀枝花市西区的格里坪镇和仁和区福田镇采集犬血清,对捕获鼠类采集肝脏和脾脏组织及其体表寄生蚤,检测鼠疫菌和鼠疫抗体,统计分析动物分布情况和检测结果。结果 2013-2014年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室内布放鼠笼1106个,捕获鼠类62只(褐家鼠39只、小家鼠23只),密度为5.61%,野外布放鼠夹898夹,捕获褐家鼠5只,密度为0.56%;鼠体染蚤率为7.46%,蚤指数为0.18;鼠血清检测均为阴性。采集犬血清204份,鼠疫F1抗体阳性9份,阳性率为4.41%。结论攀枝花市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可能性大,应加强鼠疫监测,积极开展疫源地的调查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