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脉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每次100~200μg,总量在600μg以内。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入院时给予通脉颗粒口服,每次1袋。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冠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实验(TIMI)分级以及心肌血流灌注分级(TMPG),评价术后1 h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TIMI分级及TMPG分级为3级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ST段快速下降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应用通脉颗粒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手术再灌注后无复流的发生,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灌注的心肌血流恢复情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后的变化,研究两者与直接介入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选择急诊行PCI的AMI患者53例,用ELISA法检测患者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外周静脉血TF、TFPI水平。根据有无复流分为无复流组与再灌流组,比较2组不同时点TF、TFPI水平的变化。结果 PCI前、PCI后即刻、PCI后24 h无复流组血浆TF、TFPI水平均明显高于再灌流组(P均<0.01);PCI后即刻,2组TF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均<0.01);PCI后24 h,TF水平无复流组比术前高(P<0.05),再灌流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前后2组TFPI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MI患者直接进行PCI手术,发生无复流现象与血浆TF水平呈正相关,TFPI具有阻止血栓形成的作用,也可防治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收集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至出院前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观察组在本院第1份心电图检查确诊STEMI起至开始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即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治疗至出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出院6个月后的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直接PCI术后6个月内再梗死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经β受体阻滞剂和ACEI治疗至出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直接PCI术后6个月内再梗死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的LVEF、NYHA分级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PCI术前开始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ACEI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再梗死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抽吸导管的使用对无复流现象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择期行PCI术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先抽吸组(TA组)与常规PCI组(SP组),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改变和严重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 TA组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SP组(0vs 13.33%,P=0.045)。TA组TIMI血流3级率显著高于SP组(92.86%vs53.33%,P=0.001)。术后3个月左室射血分数TA组高于SP组[(55.42±0.30)%vs(51.78±0.23)%,P〈0.01)]。TA组和SP组均未发生MACE事件,但TA组再发心绞痛者明显低于SP组(3.57%vs 23.33%P=0.029)。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够减少无复流和慢血流的发生,并可能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无复流大鼠细胞黏附分子及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替罗非班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45 min后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模型。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心肌梗死及无复流的范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并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黏附分子[整合素β_1(Integrinβ_1)、P选择素(P-selectin)、E选择素(E-selectin)]和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一氧化氮(NO)]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电针预处理组心肌无复流率和梗死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心肌组织中cTnI、CK、CK-MB水平和VEGF、eNOS、NO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 Integrinβ_1、E-selectin和P-select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均0.05)。结论电针内关、心俞、膻中能够通过调控心肌组织中细胞黏附分子和内皮细胞功能因子的表达,从而减少再灌注无复流现象,缩小心肌梗死面积,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并分析不同时机给予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PCI)后冠脉血流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需行PCI手术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PCI术中给予替罗非班,观察组PCI术前给予替罗非班。观察并记录TIMI血流、校正TIMI帧数计数(CTFC)、90 min ST段回落百分比、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TFC、90 min内ST回落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组术前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2组术后TIMI血流0~1级、2级、3级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心脏性猝死、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使用替罗非班能有效降低PCI后血流灌注状态,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再灌注治疗前,以麝香保心丸预处理,对复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江门市蓬江区杜阮镇卫生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安慰剂对照方法,将60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分为治疗组(加用麝香保心丸)、安慰剂组(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阿托伐他汀),每组均为20例,检测入院时以及PCI后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血清一氧化氮(NO)、丙二醛(MAD)水平变化情况,观察3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在入院时以及PCI治疗后变化情况,同时统计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结果:入院时NO、ET-1、MDA水平以及LVESV、LVEDV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指标治疗组水平改善优于其他两组,且对照组水平改善效果较安慰剂组好,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心肌损害轻、术后不良反应少,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者在再灌注治疗前,以麝香保心丸预处理,对复氧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能避免心肌受损,对患者术后恢复有利,同时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接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176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其中56例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观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与发病后至冠脉再通时间的关系、与梗死范围大小的关系、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和与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AMI后6 h内行直接PCI术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MI后6~24 h行直接PCI术者(P<0.01);多支血管病变者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单支血管病变者(P<0.05);再灌注后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者(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范围大小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是AMI直接PCI术后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正确的预防和处理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者心肌微循环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180例PCI术后无复流的心肌梗死性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采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和营养心肌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PCI术后加用复方丹参滴丸,2组均持续应用3个月。对比2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较2组患者心功能与主要远期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2级比例均显著降低,3级比例显著增高(P0.01),观察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0~2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3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LVESD、LVE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主要远期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可明显改善PCI术后无复流者心肌的微循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主要远期心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PCI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观察组术前加服阿托伐他汀80 mg。观察2组术后即刻TIMI帧数(CTFC)、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心肌灌注显像积分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结果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心肌灌注显像积分、CK-MB以及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紧急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补阳还五汤加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及miRNA-21、GDF-1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经急诊PCI术治疗成功的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于PCI术后予以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脂、他汀类药物等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对比2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前后心室重构及miRNA-21、GDF-15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V、LVESV、LVDd、LVDs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观察组miRNA-2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DF-15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PCI术后辅以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可抑制心室重构,上调miRNA-21表达,下调GDF-15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使用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的影响及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经PCI治疗AMI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心肌再灌注、心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心肌酶学指标及生化指标水平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心脏彩超各项指标及心功能等级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超过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够有效保护PCI术后AMI患者的心肌,提高临床疗效,减轻术后心肌再灌注损伤,明显促进心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急诊行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改善心肌重塑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1.2%)明显低于对照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显著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刺激强度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β、IL-10的影响。寻求最佳电针刺激强度。方法:将8wk龄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8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再灌注模型,于造模成功后(24只)随机分成3组:模型对照组、弱电针组、强电针组,每组8只于缺血再灌注(I/R)6h后开始针刺。24h后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IL-10的含量,对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假手术组中血清IL-1β、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中血清IL-1β、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2.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弱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1),IL-10明显升高(P0.05);3.与弱电针组比较,强电针组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I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电针刺激能通过降低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IL-1β并提高IL-10的含量从而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62例急诊介入诊疗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疗程7 d。观察2组再灌注损伤事件(再灌注心律失常、血管无再流或慢再流、心功能不全以及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12 h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升高(P0.05),术后及酶峰cTnI、CK-MB明显减少。2组间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无显著性差异。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防治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丹参酮ⅡA磺酸钠预处理对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后无复流的防治作用,探讨是否与抑制氧化应激相关。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即AMI对照组(I/R)、丹参酮再灌注治疗组(DS-201)、丹参酮冠脉结扎前治疗组(DS-201-pre)、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各组AMI前、后,再灌注后,测定血清中肌钙蛋白I(cTNI)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最终进行病理学分析,评估缺血范围(LA/LVA)及无复流范围(NRA/LA)。结果:(1)AMI后90min时,SOD及cTNI水平在I/R组、DS-201组和DS-201-pre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灌注120min时DS-201-pre组及DS-201组的血清cTNI水平低于I/R组(均P0.01),SOD水平高于I/R组(P0.01,P0.05);DS-201-pre组血清cTNI水平低于DS-201组(P0.05),DS-201-pre组与DS-201组SOD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2)各组病理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范围(LA)基本一致(均P0.05)。DS-201组及DS-201-pre组无复流范围均小于I/R组(均P0.05),DS-201-pre组与DS-201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急性心梗再灌注后无复流发生的重要机制,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能通过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氧化应激,从而达到保护心肌,有效防治无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9年6月210例AMI患者行PCI治疗的病史资料。结果 135例(64.3%)患者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前壁梗死较下后壁梗死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较多,但无统计学意义;下后壁梗死较前壁梗死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多见(P〈0.01)。6 h内开通冠状动脉者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6 h~12 h开通者(P〈0.01),且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较多见。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在直接PCI术中发生率较高;类型与心肌梗死部位有关,再灌注的时间影响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时无复流对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PCI的患者分成无复流组和血流正常组,于术后24h、术后4周测定血浆脑利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4周行6min步行试验,评估无复流现象对左室功能的影响。结果血流正常组在术后24h及4周BNP值较无复流组显著降低LP〈0.05),LVEF、6min步行距离较无复流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无复流患者左室功能低下,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患者术后无复流现象的预防作用及对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手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PCI术,实验组患者术前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及参麦注射液,比较2组术后无复流发生率,检测2组术前及术后3 d血清肌钙蛋白(c Tn I)及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水平,统计2组治疗后1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无复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2组c Tn I、LDH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 05),且实验组c Tn I、LDH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 05); 2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及NO水平显著上升(P均0. 05),且实验组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 05);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无复流发生率,同时改善其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PCI术时辅助应用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二者对PCI术后各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分组法将86例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予血栓抽吸后再行PCI术治疗,对照组在冠脉造影后予替罗非班结合PCI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ST段回落、无复流、慢血流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标记物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半年后,观察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CK-MB、c Tn 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改善(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对于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行PCI术后的心肌及心功能均有一定保护效果,但血栓抽吸的心血管事件较少,且更能预防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