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针灸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病及预防保健中,已经成为独特的治疗体系,然而,国际医学界对针灸疗效的认可度仍然存在争议,如何客观、科学探讨针灸治疗量化与标准化是近几年针灸领域中的研究焦点。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能显示微观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变化为中医针灸学提供清晰客观的临床信息和可视化依据,亦可反映针灸治疗与中枢系统之间的联系以证实针灸治疗学具有科学性,为推动针灸现代化研究进展作出巨大贡献。文章通过整理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反映针灸治疗效应、针刺手法量学、针灸治病效应机制3个方面以总结其应用优势,探索出提高针灸疗效的新目标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声针灸的研究进展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声针灸是将一定的超声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腧穴,以达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上世纪末就已运用于临床。本文在回顾国内外超声针灸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超声针灸的研究现状主要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阐述,机制探讨则从三个方面展开:1)超声生物效应,2)超声对细胞的溶解效应和非溶解效应,3)超声针灸对穴区肥大细胞的作用。在"肥大细胞激活产生的炎性反应是针刺效应产生的始动环节之一"的观点基础上,认为超声针灸的疗效与超声生物效应及超声引起的细胞效应尤其是肥大细胞激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220-2222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其中枢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脑灌注成像影像学技术,它能重复、无创地检测脑血流量的变化,探讨部分作用机制,逐步应用于针灸临床中。文章从ASL技术成像的原理、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应用、在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小结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其中,经络学说被认为是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在针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血氧合水平依赖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BOLD-fMRI)可无创、动态和可视化针刺治疗过程中脑功能改变情况,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针刺研究、经络研究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研究基于fMRI-BOLD探究不同针刺模块、不同针刺穴位、不同针刺方法的疗效评估以及经络可视化等方面研究进行概述,为后续fMRI-BOLD探究针灸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信息,促进针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在生物医药研究中应用越来越广,为探索针灸治病机制、经络实质和腧穴的特异性提供了更有效的研究工具.围绕活体成像技术,介绍医学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活体成像技术的特点及其在针灸基础实验领域中应用所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使针刺研究在活体可视化的状态下,更加客观的揭示针刺的作用机制,消除了过去多次试验过程中所产生的个体差异的误差,为影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提供了些许帮助,并讨论影像技术在针灸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ging,f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即时的、无辐射的现代神经影像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探究针刺穴位后脑功能激活区产生的效应机制中。目前研究表明,多数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激活区的产生机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笔者将对2003年以来利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针刺经络腧穴的脑活动效应的关系做一概述,以期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总结,整理出目前最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有关针灸作用机制与磁共振功能成像的研究奠定基石出。  相似文献   

7.
红外热像技术在针灸-经络研究中的应用近况(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红外热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针灸-经络理论的研究中,是研究针灸-经络现象及其机制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近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启发思路.方法:综述相关文献近50篇,从红外热像原理,针灸-经络原理,以及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在针灸-经络原理的探讨、经络温度特性观察、循经高温线(带)机制阐述、针刺治疗临床疾病效果观察、经脉-脏腑相关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论述其优越性及尚需改进之处.结果: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较为成熟的方法.结论:红外热像技术应用针灸-经络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红外热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针灸—经络理论的研究中 ,是研究针灸—经络现象及其机制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方法。本文旨在总结国内外将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针灸—经络的研究近况 ,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启发思路。方法 :综述相关文献近 5 0篇 ,从红外热像原理 ,针灸—经络原理 ,以及红外热像技术应用于在针灸—经络原理的探讨、经络温度特性观察、循经高温线 (带 )机制阐述、针刺治疗临床疾病效果观察、经脉—脏腑相关动物模型建立等方面的应用进行阐述 ,论述其优越性及尚需改进之处。结果 :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针灸—经络研究中的较为成熟的方法。结论 :红外热像技术应用针灸—经络的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10.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锦平  尹岭  朱克 《针刺研究》2003,28(2):151-156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对针刺的镇痛作用及对功能性疾病的调节作用研究颇多 ,除应用传统电生理学方法外 ,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免疫组织化学、脑功能成像等先进的技术来探讨针刺对脑的经典神经递质、神经激素、神经元代谢等的影响 ,为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就针刺的中枢作用及方法学等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多学科交叉背景下,探索针灸作用机制并客观判断其疗效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如何将针灸治疗量化与标准化是近几年针灸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超声技术不仅是重要的物理影像诊断方法,更是极其成熟的研究手段,甚至可在一定范围内参与疾病的治疗。将超声技术引入针灸学研究领域,除了辅助治疗以外,还可通过影像学实时、动态地观察针灸疗效,为其提供客观详实的依据,对量化与标准化针灸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研究表明,超声技术可反映针灸效应机制,可辅助针灸治病以提高疗效,可对针灸的临床疗效做出客观评价,并可帮助精准判定穴位、确定安全有效的进针位置、实时可视化反映治疗前后机体的变化。下一步可对如何将超声技术更全面地引入针灸学的治疗与评价系统做更深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及治疗安全性、明确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总结近10年来相关文献,对针刺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发现:针刺足三里与其他经穴、假穴的对比研究中,多数研究显示足三里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大脑功能响应特征;足三里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后遗症、疼痛、胃肠道疾病、减肥与药物成瘾戒断等方面;针刺手法、刺激方式、个体差异、刺激量、刺激持续时间等都能引起不同的脑功能响应;针刺足三里具有针刺后效应即长期效应,可重复性不佳。建议今后研究设计及研究内容可以偏向于影响临床疗效及实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穴位的配伍效应、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研究的样本量、针灸治疗方式、长期效应及疾病病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偏头痛是慢性周期性疾病,对于其治疗包括急性期与预防性治疗。文章旨在总结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现状,并对针刺研究其治疗机理的方向作以思考。方法:以预防性药物、不同针刺以及自身前后为对照,检索了近5年来国内外期刊发表的关于针灸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国内外研究的基点与侧重点不同,国外研究存在对于针刺效应的怀疑,而国内的随机对照文献质量普遍偏低。结论:规范临床设计,并提出将脑成像技术与针刺疗程相结合以探讨其针刺机理,更符合针灸临床治疗特点。  相似文献   

16.
脑电图(EEG)技术是神经电生理学重要的检测手段,因客观、敏感、高特异性与易量化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针刺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中。为进一步探讨EEG技术在针刺效应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通过检索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大量临床及基础研究表明,无论是生理状态还是病理状态,EEG技术均能从脑电生理学角度初步验证针刺腧穴效应特异性、针刺得气效应、针刺时间效应和针刺效应影响因素特异性作用,从而揭示针刺多靶点、多通道、多层次和整体性的针刺效应中枢机制,为针灸研究提供客观定量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如何将文献中关于针灸临床治则方面的记载切实应用于针灸临床,从基础研究方面对选穴,针刺部位或方法不同效果也不同等提出了一些验证的依据,同时指出了认识患者多样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在针灸学研究中,脑电信号主要应用于针灸机制的研究和针灸疗效的评价两个方面。脑电信号采集技术具有时间分辨率高的特点,可用于观测脑区电生理活动的实时变化,但局限于空间分辨率,尚不能根据不同穴位刺激的脑信号确定具体的活动脑区,使得基于脑信号的针灸效应机制等研究受到诸多限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脑信号溯源研究上的突破,使用遗传算法、支撑向量机等在算法层面提高脑信号空间分辨率已成为可能,该文将在脑信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在解决脑电逆问题上的研究现状,探讨人工智能算法在针灸研究中的应用,为针灸工作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传统针灸理论认为得气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环节,与疗效密切相关。结合在Pubmed上检索到的英文文献,笔者对国外学者研究针刺得气的概况进行了归纳总结。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得气的定性定量,得气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以及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得气的脑中枢效应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一些学者制定出了能将得气区分和量化的量表,同时就心理因素、以往经验、文化背景对得气的影响做了研究。其次,得气与针刺临床疗效是否存在相关性尚存在争议。再次,运用fMRI技术观察针刺得气后的脑部血氧合水平依赖信号的转变,部分研究报道得气时大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等处呈现负激活现象,岛叶和体感区皮层呈现正激活现象,并且发现效应脑区同内在的脑功能网络区域有联系。随着各种量表和fMRI技术的使用,对得气的评估更加客观,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以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为例,对各流派的头针体系进行分类归纳,总结经穴头针、反射区头针、全息头针及头缝针的诊治特点,指出当前流派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建议:利用3D打印技术解决头穴定位不一问题,以超声等仪器为指标,观察针刺不同深度的临床效应以及通过诱发电位或脑电图探寻针刺手法产生疗效的可能机制,并加快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推进针刺手法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