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加清脑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针药结合组各30例;西药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中药组在西药组基础上加补阳还五汤及清脑方;针药结合组在中药组基础上加针灸治疗,3组治疗时间均为12周,评价中医证候疗效及NIHSS积分、Barthel指数、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结果:3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NIHSS积分、Barthel积分、血液流变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药结合组在中医证候疗效及提高Barthel指数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与中药组疗效相当(P0.05);针药结合组在NIHSS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P0.05);针药结合组在改善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及中药组(P0.05);在改善红细胞聚集方面3组疗效相当(P0.05);3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针灸联合补阳还五汤和清脑方能提高脑梗死恢复期气虚血瘀证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血流变,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药组和西药组,每组30例。西药组予西医对症治疗,针药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予针刺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方治疗。两组均以7天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CSS评分、BI指数评分及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CSS评分均下降、BI指数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的改善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气虚血瘀证急性脑梗死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联抗血小板(双抗)西药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历史性对照研究,治疗组为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治疗的50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对照组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门诊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00 mg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每日75 mg口服)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50例。治疗组在服用双抗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每日1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血瘀证评分,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例数及积分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与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时治疗组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增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3个月后血小板聚集率、心绞痛评分、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降低(P0.05或P0.01),治疗3个月后、6个月随访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积分减少(P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方联合双抗西药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双抗西药所致的消化道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30例。中药组采用中药口服,西药组口服克罗米芬,针药组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激素的变化,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及排卵率、妊娠率、流产率。结果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中药组的76.7%和西药组的73.3%(P0.05)。针药组治疗后黄体生成素(LH)、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及胰岛素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针药组低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针药组排卵率和妊娠率明显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流产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肾虚血瘀型多囊卵巢综合征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激素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化浊解毒降逆方结合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与西药奥美拉唑以及单纯服用中药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脱落病例4例,最后针药组29例、西药组29例、中药组28例纳入统计。针药组口服化浊解毒降逆中药方并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肝俞、胆俞、太冲,中药每日1剂,针刺每日1次;西药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0 mg,每日2次;中药组单纯口服化浊解毒降逆方。3组均治疗8周,随访6个月。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胃镜下食管黏膜的变化,并评定临床证候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治疗4周、8周后3组RDQ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治疗4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RDQ积分低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随访6个月,针药组复发率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治疗8周后针药组证候总有效率及胃镜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组与中药组(均P0.05)。结论:化浊解毒降逆方结合针刺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可改善症状,保护胃黏膜,减少复发率,疗效优于单纯中药和西药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气虚血瘀证候演变规律及益气活血中药对其的影响。方法595例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虚血瘀证介入术后患者按照是否联合益气活血中药治疗分为治疗组(296例)和对照组(29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心悦胶囊0.6 g,每日3次,复方川芎胶囊0.74 g,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并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9、12个月进行气虚血瘀证候及血瘀证评分,同时观察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候评分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候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后1、3、6、9、12个月气虚血瘀证候评分及3、6、9、12个月血瘀证评分均降低(P0.05或P0.01)。气虚血瘀证候评分、血瘀证评分均与终点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益气活血中药通过改善气虚血瘀证候的严重程度,实现气虚血瘀证候的低危状态,从而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合募配穴联合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3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中药组和西药组,每组41例。中药组口服痛泻要方,每天3次;针药组口服痛泻要方联合针刺治疗,穴取上巨虚、天枢、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常规针刺,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mg,每日3次,各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活性肽(VIP)及MAPK信号通路指标ERK1 mRNA、ERK2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证候总评分、SAS与S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针药组低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针药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87.8%(36/41)vs 78.0%(32/41),68.3%(28/41),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CGRP、VIP水平均下降(P0.05),针药组低于中药组、西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ERK1mRNA、ERK2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针药组表达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合募配穴联合痛泻要方可有效缓解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焦虑、抑郁状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MAPK信号通路中ERK1 mRNA、ERK2 mRNA表达,降低血清CGRP、VI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分别应用独活寄生汤口服或熏蒸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对患者血清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气虚血瘀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药口服组和中药熏蒸组。中药口服组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另予独活寄生汤口服;中药熏蒸组在常规降糖基础上另予独活寄生汤熏蒸。2组均以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和GSH-Px水平的变化,应用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百分比及感觉神经电流阈值(CPT)定量检测判定临床疗效。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独活寄生汤口服或熏蒸治疗均可明显升高气虚血瘀型DPN患者血清GSH-Px水平(P0.05),降低MDA水平(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口服组与中药熏蒸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83.9%、8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2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正中神经及腓肠神经的电流阈值(CPT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口服或熏蒸均可改善气虚血瘀型DPN患者临床症状和神经电流阈值,其升高血清GSH-Px水平并降低MDA水平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DPN有效的机制之一,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型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气虚血瘀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针药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替吉奥胶囊和奧沙利铂治疗,针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刺联合补阳益胃汤加减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中医证候评分、癌痛数字分级法(NRS)、抑郁自评量表(SDS)、EORTC QLQ-C30进行评价,并比较两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NRS及SDS评分下降(P0.05),针药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EORTC QLQ-C30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针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低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可以改善气虚血瘀型胃癌患者的中医证候,减轻患者疼痛,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益气活血法治疗.观察2组中医证候疗效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量(CO)等心功能指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42/45),对照组为73.3%(33/4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LVEDD、LVES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CO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益气活血法联合常规西药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心功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髓过氧化酶(MP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口服自拟中药方,连续4周,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自拟中药方治疗,连续4周。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血脂MPO、hs-CRP水平的影响。结果:针药结合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TC、TG、LDL、MPO、hs-CRP水平,升高HDL水平,差异极显著(P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脂、MPO、hs-CRP水平,说明其可能通过改善血脂、降低MPO、hs-CRP水平而起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蛇丹愈后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气虚血瘀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1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各38例。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分别口服蛇丹愈后丸,加巴喷丁,蛇丹愈后丸联合加巴喷丁,疗程均为4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疼痛评分量表(Mc Gill),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和中医辨证PHN气虚血证中医证候积分;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比较各组有效率,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结果:中西药组总有效率96.8%,高于中药组的78.8%和西药组的77.1%(P0.05),中药组与西药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中西药组Mc Gill,DLQI积分改善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和中药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西药组(P0.05);中西药组血清IL-6,IL-2,TNF-α,SOD水平比中药组和西药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随访复发率比较,中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中药组中西药组西药组(P0.05)。结论:蛇丹愈后丸治疗气虚血瘀型PHN的疗效与加巴喷丁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和复发率低,说明其安全有效;蛇丹愈后丸联合加巴喷丁治疗气虚血瘀型PHN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且可降低加巴喷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对照组除LVDs、CI(P均>0.05)外其余指标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较同期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患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且可有效改善中医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纳入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四组,西药组25例、西药加中药组25例、西药加针刺组25例、针药结合组25例。西药组采用常规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瑞舒伐他汀;西药加中药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西药加针刺组在西药组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治疗;针药结合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运用自拟通脉活血汤加针刺治疗。结果总有效率针药结合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西药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 26±5. 21)分,治疗后为(7. 34±1. 42)分;西药加中药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6. 12±4. 52)分,治疗后为(4. 85±1. 67)分;西药加针刺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5. 47±5. 19)分,治疗后为(5. 67±1. 26)分;针药结合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为(16. 72±5. 08)分,治疗后为(3. 25±1. 64)分。西药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52±1. 25)分,治疗后为(4. 76±1. 05)分;西药加中药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32±1. 45)分,治疗后为(2. 96±1. 32)分;西药加针刺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7. 05±1. 67)分,治疗后为(3. 26±1. 23)分;针药结合组VAS疼痛评分治疗前为(6. 72±1. 34)分,治疗后为(1. 87±1. 19)分;四组结果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三组的治疗,其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为治疗痰浊血瘀型心肌梗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刺配合立普妥治疗脾虚食滞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针刺配合立普妥治疗脾虚食滞型原发性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脾虚食滞型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30例和西药组30例。针药组取百会、中脘及双侧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丰隆穴,每日治疗2次,每次40min,并配合口服立普妥20mg,每日1次,共治疗6周。西药组仅口服立普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中TC、TG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针药组血清LDL-C、HDL-C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针药组治疗后血清中TC、TG、LDLC、HDL-C较西药组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针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3.3%(28/30),明显高于西药组的73.3%(22/30,P0.05)。结论:针刺配合立普妥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有一定疗效,优于单纯口服西药立普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心香丹片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PCI)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疗效及对心脏功能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9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香丹片口服,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统计2组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下舒张早期血流峰值/舒张晚期血流峰值(E/A)]。结果治疗组症状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93.3%(42/45)、86.7%(39/45),对照组分别为80.0%(36/45)、66.7%(30/45),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TG、TC、LDL-C、NT-proBNP水平及LVEDV、LVESV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HDL-C水平及LVEF、E/A均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HDL-C水平及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间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香丹片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气虚血瘀证患者症状及心脏功能,且有调节血脂水平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通脉补心膏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通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采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选择接受通脉补心膏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的50例患者为膏方组,匹配以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49例患者为西药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Killip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血清B型脑尿钠肽(BNP)水平、心脏彩超情况[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并进行生活质量评价。结果治疗后膏方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6. 00%)高于西药组(83. 67%)(P 0. 01)。治疗后两组Killip心功能分级及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降低(P 0. 01),且膏方组优于西药组(P 0. 01);治疗后两组LVEDD、LVESD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大(P 0. 05或P 0. 01),膏方组的LVESD比西药组小(P 0. 05);西药组治疗后EF较治疗前下降(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 0. 01),且膏方组治疗后比西药组治疗后改善更明显(P 0. 0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脉补心膏方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气虚血瘀证患者临床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减缓心肌重构、改善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筋缩八阵穴隔药灸与口服匹维溴铵片、口服痛泻要方治疗肝郁脾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随机分为隔药灸组、西药组和中药组,每组42例。隔药灸组采用筋缩八阵穴隔药灸治疗,将痛泻要方(炒白术、炒白芍、陈皮、防风)中的中药碾末制成药饼置于筋缩八阵穴,行悬灸40 min,每天1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每次50 mg,每日3次;中药组口服痛泻要方,每日1剂,每日2次,各组均治疗8周。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胃肠道症状评分、IBS严重程度量表(IBS-SSS)评分、IBS专用生活质量(IBS-QOL)量表评分,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胃肠道症状评分、IBS-S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隔药灸组低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IBS-QOL量表焦虑不安、健康忧虑、躯体意念、行为障碍、饮食限制、社会反应、异性关系和人际关系8个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隔药灸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隔药灸组总有效率为92.9%(39/42),均高于西药组的71.4%(30/42)和中药组的73.8%(31/42,P0.05)。结论:筋缩八阵穴隔药灸能明显改善肝郁脾虚证IBS-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临床疗效优于口服匹维溴铵片或痛泻要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中药心安汤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患者12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 64例,对照组58例。2组病人均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心安汤,每日1 剂。以4周为1 疗程,治疗前后观察2 组患者心绞痛及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在心绞痛及伴随症状、心电图显效率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血液流变学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安汤配合西药能较好的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型)的症状,改善心肌供血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治疗气虚血瘀证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联合组采用针刺配合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中药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评分,并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针刺组为80.0%,中药组为83.3%,联合组总有效率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CSS评分、FMA评分及BI指数评分差值与针刺组和中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用是一种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