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子宫内膜采集器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癌行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SAP-I子宫内膜采集器(简称采集器)取子宫内膜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并与诊断性刮宫和子宫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74例患者采集器取材均满意,采集器、诊断性刮宫与术后标本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分别是89.2%(66/74)和90.5%(67/7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集器取材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和子宫内膜炎与术后标本的诊断符合率为84.0%(21/25);15例单纯/复杂性增生诊断14例;8例不典型增生和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均与术后符合诊断。采集器取材无子宫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取材与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切除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可用于筛查子宫内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采集器应用于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时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科收治需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131例。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集子宫内膜组织,随后应用宫腔镜评价标本采集范围并直视下活检内膜组织。分别组织学制片后,对比二者的病理学结果,并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结果满意标本采集率83.21%(109/131)。满意标本109例,其中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14例,检出13例,采集器筛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和100.00%,准确率为99.1%。取材不满意的22例患者中,6例(4.58%)组织过少,无法制片。16例(12.21%)擦痕不能遍布整个宫腔,其中11例为双侧输卵管开口处不能见到擦痕,5例为未能进入宫腔。结论子宫内膜采集器可以用来筛查子宫内膜癌及不典型增生;但不适合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息肉的标本采集;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3.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的增高和年轻化的趋势,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日益得到重视。目前筛查方法有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测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但灵敏度不高;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取材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因是有创操作,不宜作为筛查方法;应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因无子宫内膜细胞学诊断标准,至今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进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病理学检查,有一定应用前景,但尚需积累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子宫内膜活检组织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组织样本的质量。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和妇科门诊需进行子宫内膜活检的患者157例,在接受常规分段诊刮术(D&C)前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先获取子宫内膜组织。由专业的病理医师进行评估。结果子宫内膜取样器的活检与D&C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8%(141/157),其中不孕症月经期子宫内膜组和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组(筛查组)诊断符合率分别是97.9%(95/97)和lOO%(17/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子宫肌瘤术前诊刮组(68.8%,11/16)和子宫内膜增生组(55%,11/20)的诊断率明显低于D&C活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取样器的活检诊断,无一例漏诊。D8℃和子宫内膜取样器获取样本、筛查组和不孕症月经期子宫内膜组织学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子宫内膜取样器可用于评价不孕症患者月经期子宫内膜和无症状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筛查者子宫内膜,但对于高度可疑子宫内膜癌的患者,需慎重对待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5.
客观评价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上升,高危人群增多,应该高度关注子宫内膜癌筛查,临床上应用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有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脱落细胞块病理检查和子宫内膜微量组织获取检查。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子宫内膜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癌组织大部分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其主要高危因素有年龄、不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及长期雌激素作用等。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生存率却截然相反。因此,能够做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是必然的趋势。本文综述了几种子宫内膜采集技术在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的优劣及应用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子宫内膜癌已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首位恶性肿瘤[1],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是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筛查和诊断。国内外多个研究证实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可能成为高危因素人群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和诊断的可行方法[2]。ECT检查获取子宫内膜细胞标本制备成细胞涂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的特点进行分级评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可同时获得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的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检查,分析对子宫内膜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从而初步探讨利用子宫内膜取样器进行组织学联合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共73例,分别行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细胞学取样和诊刮术(DC)操作组织学取样,以DC取样组织病理诊断结果做为金标准,分析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和细胞学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主要评价指标,同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及细胞学标本与DC所取得子宫内膜组织学标本满意度均超过95%,3组标本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诊断灵敏度91.67%、特异度100%、阴性预测值(NPV)98.39%,阳性预测值(PPV)100%,诊断符合率98.63%。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收集满意的细胞学标本70例,细胞学诊断灵敏度63.64%,特异度100%,NPV 93.65%,PPV 100%,诊断符合率94.29%。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为100%。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操作过程中,89.04%(65/73)患者为轻度疼痛,11.00%(8/73)为中度疼痛,DC操作过程中,91.78%(67/73)为中度疼痛,8.22%(6/73)为重度疼痛。结论:一次性子宫内膜取样器取材满意,可满足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组织学联合细胞学诊断准确性高,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疼痛轻微、容易接受,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筛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主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阴道超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配合,可对诊断起到互补作用。术前磁共振成像能辅助内膜癌诊断及分期。确诊则依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细胞学、内膜取样及血清标志物的发展有望实现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女性健康意识的提高,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越来越受到重视。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绝经后妇女中常表现为子宫内膜增厚和绝经后阴道出血。经阴道超声测量绝经后妇女的子宫内膜厚度是常用的子宫内膜癌早期筛查手段。在医学上,对于无阴道出血症状的绝经期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尚不明确。无症状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的患者要根据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个体化评估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适当的诊断不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早发现早治疗有重要意义,也可避免造成绝经女性的过度恐慌和减少不必要的有创诊疗,在临床中有现实意义。综述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疾病的特点以及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子宫内膜癌风险人群的增加及缺乏有效的筛查措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ndometrial cytology test,ECT)被推荐为子宫内膜癌的筛查方法,由于内膜细胞在炎症、增生、宫内节育器以及激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形态异常,增加阅片难度,限制了推广应用。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ICC)染色操作简单,阅片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能够辅助良恶性疾病的鉴别,本文对ICC技术检测相关标志物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发展进行综述,以期筛选出合适的标志物用于临床。结合ECT无创、便捷及免疫细胞化学不依赖于细胞形态学的优势,可为子宫内膜癌细胞学筛查提供新契机。  相似文献   

12.
宫腔细胞学检查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子宫内膜癌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其早期诊断日益引起重视。传统的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方法是分段诊刮术 ,刮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但因子宫内膜癌总的发病率较低 ,让多数病人承受比较痛苦的分段诊刮术是不值得的。一个好的检查方法应具有价廉、简便易行、无痛、准确性高的特点而宫腔细胞学检查由于具有以上特点而备受关注[1 4 ] 。本研究将瑞典欧立子宫内膜吸管 (北京北运通有限公司提供 )用于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 ,以了解该方法在筛查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价值。一、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自 1998年 3月至 1999年 2月 ,因不规则阴道出血、绝…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生存素mRNA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水平,及其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的关系,明确生存素mRNA表达在子宫内膜癌诊断或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RT—PCR)对34例子宫内膜腺癌和20例分泌期及增殖期子宫内膜进行生存素mRNA的表达水平测定。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及子宫内膜癌均表达生存素;分泌期与增殖期子宫内膜生存素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子宫内膜癌生存素mRNA表达明显提高,且与临床期别、病理级别、肌层侵润有密切关系。结论生存素可能是诊断子宫内膜癌和判断预后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及其预后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全子宫切除术,且术前诊断性刮宫(诊刮)提示子宫内膜增生的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全子宫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癌组(28例)和子宫内膜增生组(46例),对两组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分析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结果:①74例患者中37.8%(28/74)并发子宫内膜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年龄≥48岁和诊刮病理为重度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重度AEH)为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P0.05)。②不伴任何高危因素、伴有1个高危因素和2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几率分别为5.0%(1/20)、46.2%(12/26)和81.8%(9/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高危因素数目的增加发生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显著升高(OR 16.3,95%CI 1.9~140.3,P=0.011;OR 85.5,95%CI 6.8~1071.3,P=0.001)。③28例并发子宫内膜癌患者均为早期子宫内膜样癌,25例为高分化,3例为中分化。平均随诊13.3±6.3月,没有患者复发或死亡。结论: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并发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对于高龄(≥48岁)、诊刮病理为重度AEH的患者并发风险显著增加,但并发的子宫内膜癌多为分化较好的早期子宫内膜样癌,近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检测PTEN、PI3KCA、Ki67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评价三个分子标志物在提高子宫内膜细胞学筛查子宫内膜癌准确性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95例。其中内膜癌组40例,良性病变组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25例。在宫腔镜检查前行子宫内膜细胞采集,行PTEN、PI3KCA、Ki67的免疫细胞化学(ICC)检测,半定量法评估表达水平,分别绘制ROC曲线,与内膜组织的免疫组织化学(IHC)进行对比,评价以上三个指标在筛查内膜癌中的价值。结果PTEN、PI3KCA、Ki67在内膜癌组、良性病变组和正常组中的ICC表达程度与IHC表达呈正相关。使用ICC和IHC检测,均可发现PTEN在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的表达显著高于内膜癌组,PI3KCA和Ki67在内膜癌组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良性病变组(P <0.01)。应用ICC方法检测,以PTEN≤35%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95%,特异度为66.7%。以PI3KCA≥20%作为内膜癌诊断指标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8.5%。以Ki67≥15%作为内膜...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最常见的三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每年发病率持续上升,且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保留年轻患者的生育功能。目前,宫腔镜检查加活检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传统上的诊断性刮宫操作具有盲目性,对于宫角、黏膜下肌瘤后方、形态不规则处等部位容易漏诊。宫腔镜下对子宫内膜细胞进行放大或对子宫内膜组织进行染色后在宫腔镜直视下对病变组织进行特异性捕捉,不仅能精准定位提高活检准确率,还能减少对正常内膜的损伤。现阶段宫腔镜下识别病灶的方法主要有白光宫腔镜、色素内镜、NBI技术、光动力学、聚焦内镜等。这些方法能快速发现病变组织,在泌尿科、肝胆科、消化科等领域已得到很好的使用,对子宫内膜病变及时且早期诊断的优势已逐渐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但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其在子宫内膜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腔镜下组织染色方面的研究现况,综述这些方法在子宫内膜癌筛查及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癌患者组织和外周血白细胞中hMLH1基因启动子是否存在甲基化,及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外周血白细胞是否相关.方法 选取2003年8月至2004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手术的子宫内膜癌新鲜组织48例及外周血50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及外周血6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外周血34例.采用甲基化敏感性核酸内切酶酶切PcR方法检验hMLH1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启动子均无甲基化.子宫内膜癌组织hMLH1启动子甲基化率(35.4%)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和外周血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手术一病理分期有关,早期显著高于晚期.外周血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组织中h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关系密切.结论 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液中h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检测可能成为筛查子宫内膜癌高危人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中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和策略。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兴区人民医院接受子宫内膜液基细胞学检查的绝经后妇女共445例,以分段诊刮、组织病理学为标准,评价子宫内膜细胞学(endometrial cytological test, ECT)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ultrasound, TVS)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准确性。结果 子宫内膜细胞学取材满意度高于诊刮 (χ2=3.722, P<0.001)。单独ECT阳性、单独TVS阳性、ECT和TVS阳性、ECT或TVS阳性诊断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分别为85.7%, 83.9%, 67.8%, 96.4%, 特异度分别为 84.5%, 20.6%, 88.6%, 21.7%, 阳性预测值分别为 64.0%, 25.3%, 65.5%, 28.2%, 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4.8%, 80.0%, 89.6%, 95.0%, 诊断准确性分别为 84.8%, 35.9%, 83.5%, 39.8%。结论 ECT联合TVS是绝经后妇女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改良子宫内膜采集器联合阴道内镜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5月至2015年10月对74例可疑宫腔病变患者应用改良子宫内膜采集器(改良采集器组)通过阴道内镜检查评估宫腔状态后采集子宫内膜组织送病理学检查,并与宫腔镜检查定位诊断性刮宫(诊刮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子宫内膜采集器及宫腔镜定位诊断性刮宫标本满意率均为94.59%(70/74)。74例患者中,改良采集器组确诊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7例,其特异度为98.41%(62/63),灵敏度为63.64%(7/11),诊刮组确诊为子宫内膜恶性病变11例,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3.24%(69/74),Kappa值为0.699,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结论使用改良子宫内膜采集器可在阴道内镜检查后直接进行内膜活检,并且可获取较满意标本。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癌前筛查显得愈发重要,癌前筛查一般是指在普通人群中进行检查,密切关注病变的可能。目前临床上检查子宫内膜癌的方法包括血清学检查、经阴道超声学检查(TVS)、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ECT)、病理学诊断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然而这些检查各有优缺点,将任意一项作为筛查方式直接应用到普通人群并不可行,故选择一项可行的方法并将其推广至普通人群作为筛查方法仍需要积累经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必要时候,可以选择多种检查方式联合,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