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慢性肾脏病伴心血管疾病中医病机病因较为复杂,其病机应为正虚邪伏。正虚以心脾肾亏虚为主,由于正虚使得水湿、痰浊、气滞、瘀血、毒邪病理产物产生,这些病邪潜伏人体又耗伤正气,加重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其治疗中既要避免扶正留邪,又要防止攻邪伤正,根据疾病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3.
浅谈直肠癌的毒邪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祖国医学对直肠癌的病因认识不一,主要有正虚、气郁、痰瘀等等。但从其病理表现、发生、发展和转归看,以“毒邪”来解释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更能切合临床。1“毒邪”与直肠癌的发生概括中医毒邪理论“瘀毒、食毒、外来毒邪”是直肠癌发生的主要病因。所谓瘀毒是因忧思郁怒...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期、分阶段、多种基因突变积累的过程,从中医角度将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分为癌毒形成、实邪蕴结、正虚邪盛3个阶段,其中癌毒形成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先决条件,实邪蕴结是癌前病变的形成阶段,正虚邪盛为癌前病变进一步恶化为原位癌,并向微浸润癌、浸润癌、转移癌渐进式发展阶段.并以此提出恶性肿瘤的中医防治策略,未...  相似文献   

5.
对肿瘤本质及其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肿瘤病邪的临床特点,从中医元气层面来分析肿瘤本质和病因。提出元气发生异常是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元气先天禀赋异常或在受到各种外邪、各种内因长期反复作用下发生变异而产生了癌邪。癌邪作为一种独立的特异性病邪,具有隐蔽性、火毒性、广泛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以及黏滞和缠绵难愈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温病的治法,主要有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固脱等。在温病的发展过程中,怎样应用这些治疗原则达到驱除病邪、调整气机、辅助正气,使病人恢复健康呢?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病因审病因,即是在治疗之前弄清引起温病发生的病邪性质,针对病邪性质,确立治疗原则,以驱邪外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按其性质又可分为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戾气、温毒等。这些致病因素,既体现温病的特点,又各具特色。首先,有一定的季节性。风热病邪多发生在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初冬),其致病初起  相似文献   

7.
艾滋病的中医发病机理复杂多样,变化多端。正虚邪侵是艾滋病发生的两个重要方面,正虚主要是指肾元的亏虚,邪侵主要是HIV邪毒的内侵。肾元亏虚是艾滋病发生的内在致病因素,HIV邪毒入侵是艾滋病发生的外部致病条件。一方面,肾元亏虚,机体正气不足,抗邪无力,HIV邪毒乘虚而入;另一方面,邪毒内侵,加重人体肾元的耗伤,使机体抗病力更加低下,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艾滋病特征性病变。深入探讨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对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科研与临床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轉归,与邪正的消长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病变的发生过程中,又是相互制約、相互促进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它們之間,共同反映出了疾病的特性,又各自标志着疾病的向愈、轉归和发展趋向。为了便于探討其实质,本文拟从邪正的基本概念、邪正的消长轉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去調整邪正的均衡等方面,作一簡单探討,希予指正。  相似文献   

9.
邪与正关系之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而发生的固有的病理改变,在祖国医学中概括为邪正相争,由于邪正相争破坏了机体的生理机能的稳定性,从而发生阴阳失调。因此,邪正的矛盾消长,决定了病势和预后。在临床上改变邪正的矛盾对比,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l邪与正的*念“邪”,在祖国医学中是泛指病因而言,而并非单是外因。《素问·调经论》云:“夫邪之生也,或生于明,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宕,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因此说,“邪”。是指所有能引起机体发病的因素而言,而不仅是外感六淫之邪气,也包括了饮食、精神、生…  相似文献   

10.
武继涛 《陕西中医》2011,32(8):1036-1037
目的:探讨从毒论治多发性硬化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了解毒邪与本病的关系及治疗方法。结论:毒邪在多发性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毒邪除外来之邪侵袭外,亦可见内生之毒,毒损脑髓是多发性硬化发生和反复复发的主要病机,解毒益髓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此文通过梳理及分析,厘清了浊邪内涵、成因、致病特点及治法用药,明确了浊邪与大肠息肉关系。大肠为浊邪易居之地;浊邪内生贯穿大肠息肉发生始终,浊邪为大肠息肉主要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失调,大肠传导不利,浊邪壅滞下焦大肠,息肉随之而生。大肠息肉治疗,以燥湿运脾、芳香化浊,兼调和脏腑为法;方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随证加舒肝、宣肺、补肾、淡渗之品。并附医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2.
秋燥是感受燥邪所引起的外感温病,包括温燥和凉燥.其特点是初起邪在肺卫时期就有津液干燥见症,如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本病多发生在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本病病势轻浅,除极少数可以传入肝肾外,一般传变较少,病程较短,易于痊愈.本病的发生是感受秋季燥邪而成.  相似文献   

13.
从火论失眠     
在辨证基础上结合地理位置,遵循因时因地辨证施治原则,探讨火邪在失眠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论述火邪对脏腑正常功能的影响,论证火邪在失眠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属临床疑难病之一,湿热病邪与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密切关系,贯穿了病程的始终。湿热之邪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外感,也有内生,还有内外合邪以及药物饮食不当等原因,湿热之邪羁留终发展为湿热证。从湿热论治是提高中医临床辨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经》曰:"痹之安生,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之发生,有正气不足之内因,外加风寒湿邪侵着而致病。其有单邪致病者,有兼邪致病者,总的来说,其单邪致病,如风邪、寒邪等因毒侵及人体,较易治愈。其多邪致病者,如风寒湿热等兼之邪侵及人体,往往缠绵  相似文献   

16.
邢巍 《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118-119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据此提出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痰湿瘀阻五型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难治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按照中医的发病学说,认为体虚感邪是发生本病的内在因素,风寒湿邪是发生本病的外在因素,经络痹阻是发生本病的主要病机,据此提出了风寒湿痹、风湿热痹、气血虚弱、肝肾阴虚、痰湿瘀阻五型的辨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认为,肾炎的病理基础是正虚邪实,其中外感、湿热、瘀血、湿浊、毒邪等实邪因素不仅是肾炎的致病因素,而且也是肾炎发生发展过程中严重干扰因素,因此中医治疗肾炎不仅应重视祛邪,而且还要将祛邪法贯彻到肾炎治疗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9.
庞欣 《中医临床研究》2014,(34):145-146
通过介绍中医辨证论治肾性蛋白尿,指出脾肾虚损是导致病变的根本原因,湿热、瘀血和风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治疗上注重顾护脾胃、兼顾邪实因素。  相似文献   

20.
韦必清  王树青 《光明中医》2012,27(11):2230-2231
目的总结急性缺血性中风毒邪证的临床基本特征,为中风解毒疗法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我院2006-2011年急诊科就诊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的证候类型区分痰邪证、火邪证、瘀邪证,对这些证型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毒邪证型各占一定的比例,以痰瘀邪证发生的比例较高,所致的神经功能损害往往较重。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毒邪证型较为多样化,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临床解毒疗法须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