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在小儿脓毒性休克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菏泽市立医院小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根据患儿病情分为非危重组28例和危重组16例;根据患儿不同预后分为存活组34例和死亡组10例。对两组血清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进行比较,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非危重组血清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危重组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低于危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乳酸清除率显著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降钙素原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乳酸清除率及降钙素原呈负相关(P0.05)。结论监测血清乳酸清除率和降钙素原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作为预测小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阴道羊膜腔灌注治疗临产后羊水过少的单胎初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4月—2018年3月临产后诊断为羊水过少的358例单胎初孕妇,分为行经阴道羊膜腔灌注的治疗组(166例)和未行羊膜腔灌注的对照组(192例),比较2组的分娩结局(顺产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和产褥感染率)和新生儿结局[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血乳酸值、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发生率、入住新生儿科率]。结果:治疗组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产后出血率和产褥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新生儿脐动脉血p H值、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值、MAS发生率和入住新生儿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羊膜腔灌注治疗单胎初产妇临产后羊水过少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显著改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妊娠期开展“孕妇学校”课程对于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8月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我院)产科住院的单胎孕足月且妊娠期规律产检的孕妇资料,根据其妊娠期参加“孕妇学校”课程次数分为观察组高组(≥7次课程)、中组(4~6次课程)、低组(≤3次课程)及对照组(未参加课程),各组分别有53例、56例、48例和69例孕妇纳入研究。观察各组新生儿结局指标,包括新生儿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出生后Apgar评分、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发生率、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发生率、坏死性小肠炎(necrotizing enteritis,NEC)发生率及转入新生儿科率。结果:观察组高、中、低组在新生儿体质量、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方面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中组在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方面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中、低组在新生儿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出生后10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发生MAS、HIE、NEC率及转入新生儿科率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开展“孕妇学校”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新生儿体质量、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乳酸水平及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值得孕期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4.
脐血乳酸水平及胎心监护图形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Zhang H  Zhang J  Wu W  Deng 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11):666-66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及胎心监护图形预测胎儿窘迫的价值。方法 测定 73例胎心监护图形为不良图形 (胎心基线异常、重度变异减速、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 )的新生儿(病例组 )和 118例产前无胎儿窘迫征象 ,出生后 1分钟Apgar评分≥ 9分的新生儿 (对照组 )出生后脐动脉血乳酸水平。结果 病例组中产钳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顺产率低于对照组 (P<0 0 1)。病例组中 ,胎心重度变异减速多发于第二产程 ;胎心基线异常的新生儿Apgar评分≤ 7分的发生率高于重度变异减速、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的新生儿 (P <0 0 5 )。病例组中 ,胎心基线异常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 (4 5 5± 0 2 3 )mmol/L ;重度变异减速者为 (3 84± 0 40 )mmol/L ,出现以上两种图形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轻度变异减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 (2 63± 0 3 2 )mmol/L ;心动过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为 (2 5 5± 0 46)mmol/L。并且轻度变异减速与心动过速者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测定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水平是一种有效、准确的诊断胎儿窘迫的方法。胎心基线异常、重度变异减速与胎儿窘迫的发生密切相关 ;轻度变异减速、心动过速与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胃液pH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 47例窒息新生儿为观察组,其中重度窒息18例,轻度窒息29例;伴发胃肠功能障碍20例。同期选取健康新生儿40例为对照组。动态观察两组胃液pH值的变化,并分析胃液pH异常与新生儿窒息程度及胃肠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出生24h内观察组pH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胃肠功能障碍患儿胃液pH值明显低于无胃肠功能障碍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窒息程度的加重,患儿胃液pH值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窒息伴有胃肠功能障碍者胃液pH值明显降低,且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早期检测胃液pH值有助于指导临床的干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的足月正常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值间的差异 ,及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值与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的相关性。方法 :5 6例阴道分娩和 6 2例剖宫产的足月正常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取 2ml脐动脉血行乳酸检测。并对阴道分娩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值与第二产程时间长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脐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剖宫产组 (P <0 0 1) ;但阴道分娩中第二产程≤ 45分钟 (10例 ) ,脐动脉血乳酸水平低于剖宫产组 (P <0 0 5 ) ;第二产程≤ 1小时 (2 8例 ) ,乳酸水平与剖宫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第二产程 >1小时 (2 8例 ) ,乳酸水平高于剖宫产组 (P <0 0 5 )。阴道分娩新生儿乳酸水平与第二产程时间呈密切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阴道分娩第二产程 <1小时与剖宫产比较新生儿乳酸值无差异 ;而当第二产程 >1小时 ,则使新生儿乳酸值增高。故对第二产程长应重视 ,并予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7.
探讨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用美国GEM30000血气分析仪,对2008 - 01 - 01至2009 - 12 - 31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163例生后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新生儿,在生后30 min内进行脐动脉血血气测定,并与Apgar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期随机选择185名1分钟Apgar≥8分新生儿为对照组。结果 163例窒息组和185名对照组,脐动脉血pH平均值分别为7.09±0.13和7.1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在PaO2、PaCO2、BE、HCO3-等4项指标的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二组资料在pH < 7.00、pH 7.00~7.20、pH > 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χ2分别为27.704、27.809、76.268,各组P值均 < 0.001。出生时低Apgar评分与脐动脉血pH值与脏器损伤呈负相关。结论 脐动脉血气分析与传统的Apgar 评分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经阴道羊膜腔灌注治疗临产后羊水过少的单胎初产妇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2015年4月—2018年3月临产后诊断为羊水过少的358例单胎初孕妇,分为行经阴道羊膜腔灌注的治疗组(166例)和未行羊膜腔灌注的对照组(192例),比较2组的分娩结局(顺产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和产褥感染率)和新生儿结局[新生儿脐动脉血pH值、脐动脉血乳酸值、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胎粪吸入综合征(MAS)发生率、入住新生儿科率]。结果:治疗组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产后出血率和产褥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新生儿脐动脉血p H值、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新生儿脐动脉血乳酸值、MAS发生率和入住新生儿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羊膜腔灌注治疗单胎初产妇临产后羊水过少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显著改善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乳酸、降钙素原水平与脓毒症患儿预后的关系,旨在降低脓毒症患儿病死率。方法 2013年3月至2016年2月来宾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脓毒症患儿53例。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生存组38例和死亡组15例,比较两组患儿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根据入院时血乳酸水平,将53例脓毒症患儿分为低乳酸水平组(2.0mmol/L)27例,中乳酸水平组(2.0~3.9mmol/L)17例、高乳酸水平组(≥4.0mmol/L)9例,比较3组患儿生存及死亡率;根据降钙素原水平,将53例脓毒症患儿分为正常组(0.05μg/L)15例,轻度升高组(0.05~2.0μg/L)15例,中度升高组(2.1~10μg/L)8例,重度升高组(10μg/L)15例,比较4组患儿生存及死亡率;同时比较两种指标不同水平预测死亡的ROC曲线结果。结果生存组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水平达中等水平后,死亡率明显增加,与生存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钙素原水平达到中重度升高水平时,死亡率增加显著,与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水平≥2.0mmol/L(尤其是≥4.0mmol/L)以及降钙素原2.0μg/L(尤其是10μg/L)时,脓毒症病死率预测性更准确。结论血乳酸及降钙素原水平与脓毒症患儿预后密切相关,尤其是二者的联合检测更有助于脓毒症病情判断与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产程标准管理下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新产程标准在我院实行2年以来(2014年10月至2016年9月)第二产程持续时间≥3h的单胎、足月、头先露、无合并症初产妇且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病例,去除死胎引产、胎儿畸形、前置胎盘、中转剖宫产病例,满足条件共91例为研究组(A组),根据第二产程持续时间长短将其分为3组:3~3.5h,共51例设为A1组;3.5~4h,共25例为A2组;≥4h,共15例为A3组。随机抽取同期在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下阴道分娩且第二产程3h的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共160例作为对照组(B组)。回顾并收集4组产妇的病历资料,将A1组、A2组、A3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B组进行比较。结果:A1组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高于B组(P0.05),脐动脉血气分析及转科治疗情况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A2组低1分钟Apgar评分(16%)、低5分钟Apgar评分(4%)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分别为4.4%,0.6%)(P0.05);A2组脐动脉血气分析[pH 7.185±0.11,BE值(-5.81±3.1)mmol/L,乳酸(5.23±1.9)mmol/L]与B组[pH 7.275±0.08,BE值(-3.51±3.3)mmol/L,乳酸(2.95±3.1)m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转科率高于A1组及B组;A3组低1分钟Apgar评分(46.7%)及低5分钟Apgar评分(26.7%)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A1、A2组(P0.01);脐动脉血气分析[pH 7.135±0.08,BE值(-8.55±0.9)mmol/L,乳酸(7.85±1.5)mmol/L)]与B组及A1、A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新生儿转科及NICU率明显增加。结论: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下第二产程3h新生儿低Apgar评分发生率升高;新生儿脐动脉血p H值下降,BE负值增大,乳酸含量增加,尤其第二产程≥3.5h后变化明显;新生儿短期不良结局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11.
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与羊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脐动脉血与后羊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对正常新生儿 (4 4例 ,对照组 ,)和窒息新生儿 (6 7例 ,窒息组 )出生后即刻行脐动脉血与后羊水中 VEGF的水平检测。 结果 窒息组出生时脐动脉血与羊水中 VEGF水平显著升高 [(6 74± 15 0 ) ng/ L、(2 2 5± 78) ng/ L]与对照组脐动脉血[(12 9± 30 ) ng/ L 和后羊水 (5 7± 4) ng/ L]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 .0 1) ,其水平上升的程度与新生儿窒息的严重程度有关 ,与血 p H值及 1min Apgar评分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 结论 窒息新生儿 VEGF水平的上升 ,可能对窒息期间缺血缺氧损伤的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同时检测新生儿脐动脉血与羊水中的 VEGF可望成为反映新生儿窒息程度的一个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喉罩通气在新生儿复苏中的应用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观察喉罩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复苏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将分娩后需正压通气复苏的新生儿369例随机分为喉罩组(205例)及面罩组(164例),比较两种方法的复苏效果及观察喉罩操作时间、一次放置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等. 结果 (1)两组新生儿生后1 minApgar评分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5 min Apgar评分构成高分者喉罩组明显多于面罩组(x2=-3.39,P=0.001).喉罩总体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99.02%和84.15%,x2=28.76,P<0.01),总体复苏通气时间明显短于面罩组[(36.4±23.7)s和(66.2±35.4)s](t=-8.66,P<0.01);其中重度窒息患儿喉罩复苏成功率为7/9,面罩组6例均未能成功复苏而需改气管插管;1 minApgar评分4~5分的新生儿喉罩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面罩组(100.00%和42.86%,x2=23.04,P<0.01),通气时间短于面罩组[(54.6±33.6)s和(136.4±42.0)s](t=-4.45,P<0.01);1 minApgar评分6~7分的新生儿复苏成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喉罩一次放置成功率98.54%(202/205),放置时间平均为(7.8±2.2)s,不良反应有呕吐(4例)和胃食管反流(3例). 结论喉罩通气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掌握,在较重窒息患儿中使用效果优于面罩,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气管插管,尤其适于气管插管操作不熟练者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水中分娩是否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风险.方法:纳入从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在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水中分娩的703例产妇(其中水中待产153例,水中生产55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常规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足月单胎头位产妇65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新生儿窒息及严重呼吸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703例水中分娩共有1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为1.8%(13/703),其中水中待产组有5例(3.3%,5/153),根据Apgar评分有1例为重度窒息,其余均为轻度窒息;水中生产组有8例(1.5%,8/550)新生儿窒息,均为轻度.对照组658例常规分娩发生新生儿窒息的有6例,均为轻度,发生率为0.9%.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待产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水中生产组,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中待产组1例重度窒息使用了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水中生产组有2例窒息新生儿发生严重的胎粪吸入综合征,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结论:水中分娩可能会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但本研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尚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产时发热产妇胎盘病理与新生儿近期预后的相关性,评估胎盘病理对新生儿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于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浦院区分娩的207例产时发热产妇的胎盘病理情况及新生儿结局,根据产后胎盘病理将其分成阴性、轻度、中度、重度炎症等4组,比较各组新生儿预后不良的差异。结果:胎盘病理表现为阴性、轻度、中度、重度炎症组新生儿不良预后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34.18%、42.86%、6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新生儿Apgar评分、复苏氧疗率、新生儿感染、窒息、酸中毒及湿肺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时发热的孕妇产后送检胎盘病理对预测和评估新生儿近期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生儿窒息后Tei指数与血清心肌酶的关系.方法 超声心动图测定44例轻度窒息新生儿、27例重度窒息新生儿及20例正常新生儿的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峰、A峰及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容收缩间期、等容舒张间期及Tei指数,同时取其静脉血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肌钙蛋白T水平.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q检验,Tei指数与血清心肌酶间的关系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1)Tei指数、等容收缩间期及等容舒张间期在重度窒息组分别为0.62±0.13、(47±7)ms和(52±8)ms,均高于轻度窒息组[分别为0.51±0.14、(41±6)ms和(43±6)ms],轻度窒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39±0.12、(34±6)ms和(37±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和肌钙蛋白T在轻度窒息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度窒息组高于轻度窒息组(P<0.01).(3)Tei指数、等容收缩间期及等容舒张间期均与血清心肌酶水平呈正相关(P<0.01).其中Tei指数与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T相关性更明显(r分别为0.762、0.821、0.778,P均<0.01).结论 Tei指数可与血清心肌酶联合应用,评价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的心脏功能,更可准确和动态监测与评估心功能不全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疗法对小儿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恩平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住院的感染性休克患儿50例。随机分为液体复苏疗法组和传统扩容组各25例。入院后即进行生理盐水联合20%人血白蛋白复苏疗法和传统扩容疗法。比较两组初始1h输入生理盐水量,初期复苏治疗目标(一期复苏成功率),ICU住院治疗时间、pH值、Na~+、Cl~-水平,心率、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变化。结果液体复苏疗法组ICU住院时间低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初始1h输入生理盐水量高于传统扩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肺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死亡率为16.0%(4/25),低于传统扩容组48.0%(1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一期复苏成功率为80.0%(20/25),高于传统扩容组52.0%(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治疗后心率低于治疗前,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液体复苏疗法组患儿复苏24h pH值、Na+浓度高于治疗前,Cl-浓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理盐水联合白蛋白对儿童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效果明显,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脐带脱垂类型、脱垂时间及产前检查与新生儿窒息和复苏结局的关系,以指导其处理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10年间我院发生的30例脐带脱垂的病例资料。结果:隐性脱垂6例,新生儿窒息1例(16.7%);显性脱垂24例,死胎1例,新生儿窒息16例(66.7%),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显性脐带脱垂中脱垂时间≤25min 14例,新生儿窒息7例(50%);脱垂时间>25min 10例,死胎1例,新生儿窒息9例(90%),两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显性与隐性脐带脱垂组窒息新生儿5min和10min复苏结局均良好,无显著差异。结论:隐性脐带脱垂患者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低于显性脱垂;脐带脱垂时间越长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越高;尽快结束分娩是抢救胎儿的关键,剖宫产是结束分娩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的断脐时机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1-12月分娩的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四组:早断脐组,晚断脐1组、晚断脐2组、晚断脐3组,每组各100例,比较断脐时机对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妇血红蛋白值、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新生儿胆红素峰值的影响。结果早断脐组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后血红蛋白值、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胆红素峰值与晚断脐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晚断脐组之间产妇产后的出血量、产后血红蛋白值、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及新生儿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断脐组新生儿生后72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高于早断脐组(P0.05);三种晚断脐组之间新生儿生后72 h毛细血管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晚断脐方法均增加了新生儿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不增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对新生儿是有益的,未显示晚断脐对产妇有不良影响,分娩应遵循自然规律,等待胎盘娩出后断脐,以防止过早断脐可能潜在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EOPE)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血脂和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新生儿出生后早期动脉血气、乳酸(LAC)及心肌酶水平的变化。方法:110例EOPE患者根据IADPSG标准被分为EOPE合并GDM组(EOPE+GDM组)49例和糖代谢正常的EOPE组(单纯EOPE组)61例。测定并比较两组孕母体质量指数(BMI)、糖脂代谢指标[血脂、FFA、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等]及血液常规及血液生化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小时内外周动脉血血气分析、LAC、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EOPE患者糖脂代谢指标及新生儿出生情况对新生儿LAC、CK-MB水平的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EOPE患者新生儿CK-MB水平的独立性相关因子。结果:1EOPE+GDM组孕妇具有较高的BMI、Hb A1c、血脂(TC、TG、LDL、VLDL)、FFA、Fbg、HCT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OPE+GDM组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较低、新生儿外周动脉血p H值降低、碱剩余(BE)增加,LAC水平、心肌酶(CK、CK-MB、LDH)水平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示:EOPE患者新生儿CK-MB水平与LAC呈正相关(P0.05),LAC、CK-MB均与新生儿的胎龄、出生体质量、Apgar评分、动脉血p H值呈负相关(P0.05),而与孕妇Hb A1c、FFA、TC、TG水平呈正相关(P0.05)。逐步多元回归显示:EOPE患者的Hb A1c、FFA及胎龄、新生儿LAC水平是新生儿心肌酶CK-MB水平的独立相关因子。结论:EOPE合并GDM患者常存在更为显著的糖脂代谢异常,可进一步干扰围生儿物质代谢,引起新生儿体内LAC水平升高和潜在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20.
分娩时脐动脉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分娩时脐动脉血气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产妇810例,临床诊断胎儿窘迫401例,无胎儿窘迫409例,在胎儿娩出后立即行脐动脉血气分析,并追踪新生儿结局,进行分析。结果①胎儿窘迫组中脐血pH值〈7.2者49例,占12.2%,而无胎儿窘迫组pH值〈7.2者26例,占6.4%。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胎儿窘迫组脐血pH均值(7.25±0.24),无胎儿窘迫组脐血pH均值(7.28±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②新生儿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7分者中脐血pH值〈7.2占8.3%,而Apgar评分≤7分者中高达34.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本研究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共18例,Apgar评分≤7分对HIE诊断的敏感性为38.9%,特异性为97.2%,阳性预测值24.1%,阴性预测值98.6%;脐血pH值〈7.2对HIE诊断的敏感性55.6%,特异性91.8%,阳性预测值13.3%,阴性预测值98.9%;Apgar评分≤7分和pH值〈7.2联合预测HIE的发生,特异性能增加至99.4%,阳性预测值增加至50%,阴性预测值98.4%。结论临床诊断胎儿窘迫者大多数出生时脐血气正常,可能存在过度诊断和治疗现象;血气分析是Apgar评分的补充,二者结合能增加对HIE诊断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应结合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来共同评价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