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王海英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4)
目的:探讨顺义区医院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顺义区医院收治的72例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针对围绝经期症状、心理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心理因素症状为易怒、常感烦恼、不满意等;主要症状体征为失眠健忘、潮热汗出、情绪烦躁、腰颈酸痛、口干舌燥.结论围绝经期症状与妇女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相关,针对个性特点,配合精神和心理方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社区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城镇和近郊社区人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相关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方法:应用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程度;应用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表和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状态以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结果: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中,在眩晕、疲乏、心悸等症状上,城镇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近郊人群;在皮肤蚁走感、记忆等症状方面,近郊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城镇人群。从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性生活方面,近郊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城镇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63.18%的城镇人群和69.43%的近郊人群希望有专业医师对自己进行围绝经期知识的介绍。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社区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受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内,为正常生理变化时期。大约30%的妇女可平稳过渡,无明显不适;约70%的妇女可出现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种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的综合征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如月经紊乱至绝经、性欲下降、潮热汗出、烦躁、睡眠差、关节疼痛等,严重者还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萎缩性尿道炎、阴道炎、骨质疏松、骨折等。本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并直接关系到女性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们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治疗3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的心理、精神症状的表现,及其心理、社会、文化原因,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出中医从肝的角度,论治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绝经期综合征 ( perimenopausal syndrome)是妇科常见病之一 ,据国内文献报道 ,围绝经期的妇女出现症状者占 87.5 % ,而症状中为中、重度者约占 5 0 % [1 ] ,兹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现状综述如下。1 概 述 绝经 ( menopause)是每一个妇女生命进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选择我校附属医院所辖社区适龄妇女419人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对妇女围绝经期有关知识进行了解,发觉多数妇女缺乏相关知识,对围绝经期知识有强烈的渴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甘肃省临夏地区成人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基本原则,运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临夏地区人群进行抽样调查,按照民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城市和农村)进行分层抽样;随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抓阄法)进行逐级抽样。结果:临夏地区DM患病率为8.7%,其中新发DM患病率为3.7%,男性患病率为12%,女性患病率为7.1%。城市居民DM患病率为8.3%,农村居民DM患病率为9.0%。在受调查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增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低。临夏地区成人DM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患病率与民族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回族高于汉族。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文化程度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夏地区DM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且与民族、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之"绝经前后诸证",其病机总以阴阳失调为主,病位主要在肾,兼及心、肝、脾等多脏,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为法,强调整体辨证,突出个性化治疗,抓主症,审因辨机,用药上注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方能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45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42~61岁,其中42~45岁15例,46~51岁20例,52~61岁10例.病程均为6个月~3 a. 相似文献
13.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部分妇女在自然或人工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烘热出汗、烦躁易怒或抑郁、月经紊乱、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口苦、耳鸣等症状。笔者自1999~2002年共接诊本病患者12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患者,均在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年龄38~57岁,平均47.6岁;其中绝经者48例,占 相似文献
15.
16.
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青少年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湖南省益阳市2075名中学生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本地区中学生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6.7%,低于黑龙江及上海市青少年IBS患病率;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中学生患病率为9.3%,初中学生患病率为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有同样情况、服用抗生素、焦虑性情绪倾向3个因素为IBS致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2.81、2.46及3.11;娱乐活动为保护因素,其OR值为0.38.结论:青少年IBS患病率存在区域性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遗传因素、服用抗生素、焦虑性情绪倾向、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等是青少年IBS致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PMS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给予针刺背俞穴和口服谷维素治疗,观察治疗前后Kupperman指数(MI)、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值)、血清促卵泡生长激素(FSH)、雌二醇(E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MI疗效总有效率针刺组87.50%,对照组70.97%,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MI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MI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y值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y值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显著,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E2、FSH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组治疗后E2升高、FSH降低(P0.01);治疗后2组E2、FSH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能有效减轻PMS的症状和体征,良性调节患者的雌激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改变从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断经前后诸证、脏躁、郁证等范畴。常见有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腰酸腿软、忧郁健忘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围绝经期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导致的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为主的症状群,其发生率约占更年期妇女的30%,约5%~20%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需要药物治疗。现代医学应用激素替代疗法(简称HRT)能明显缓解绝经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