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院于1987~1995年共自行植入起搏器20例(含1例于1982年由会诊医师植入。1992年因电极断裂而由我院重新植入者);于1983~1995年共更换起搏器9例16次(含外院植入者1例)。共发生起搏系统并发症27例次,发生率为75%(27/36)。  相似文献   

2.
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已越来越普及,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植入起搏器后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功能。现就我院2例植入永久起搏器后电复律对起搏器起搏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严重心律失常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生的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患者生命危险。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6月至2 0 0 3年6月期间植入或更换的4 78例次永久心脏起搏器中发生的7例病例进行分析,对其发生的基础病因、诱因、处理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资料与方法 该期间我院共植入或更  相似文献   

4.
心脏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分析及防治体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张世群 《安徽医药》2006,10(8):601-602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处理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本院4年来25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病例,总结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结果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均为单腔起搏器VVI工作方式;感知障碍4例。植入后10个月起搏阈值增高1例;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结论规范术前准备,熟练手术技能,加强对术后患者随访,并认识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5.
周本军 《黑龙江医药》2012,25(5):736-737
目的:探讨临床实际工作中永久人工起搏器类型和手术方式的选择,统计测试参数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别。方法:对2006年至2011年的167例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单腔112例,双腔55例;右室电极置于右室心尖部121例,间隔部46例,分析患者年龄、疾病组成、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基本起搏参数以及并发症。结果:高龄患者居多,选择单腔起搏器植入患者居多,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心尖部起搏的阈值高(P<0.05),阻抗偏低(P<0.01)。起搏器并发症14例。其中,术中误穿锁骨下动脉7例,术后起搏器囊袋血肿4例,电极移位2例,电极穿孔1例。结论:非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首选双腔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的阈值和阻抗数据均在起搏器安装的许可范围内,不影响起搏器的感知和起搏功能。  相似文献   

6.
柏战  杨颖  李际瞻 《安徽医药》2007,11(8):736-737
目的观察95例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的并发症。方法对95例不同模式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对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模式心脏永久起搏治疗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能有效改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充分认识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时预防和处理,可减少其发生及危害。  相似文献   

7.
老年患者的起搏治疗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比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观察患者生存年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年至2004年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90例高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同病因、同起搏器类型的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54±0.38)V,感知为(12.99±5.31)mV,阻抗为(718.45±218.86)Ω,心房起搏阈值为(0.68±0.28)V,感知为(2.77±1、10)mV,阻抗为(643.84±234.25)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7例;对照组心室起搏阈值为(0.49±0.29)V,感知为(12.26±5、45)mV,阻抗为(778.95±321.57)Ω,心房起搏阈值为(0.59±0.24)V,感知为(2.91±1.38)mV,阻抗(667.6±183.41)Ω,产生手术并发症有5例。2组起搏器植入时的参数及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与低龄老年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56.77%和78.17%。结论高龄与低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均安全有效,起搏植入参数及术后并发症无统计学意义,高龄老年患者术后需要加强监测和护理,高龄老年患者起搏治疗长期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8.
永久性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1996年1月~2006年7月共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4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15例,其中早期阈值升高12例,4例经过静脉点滴地塞米松(10mg/d)5~14 d后起搏功能均恢复正常,8例微脱位中4例重新安置电极外,其余4例经过左侧卧位而使电极复位,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晚期阈值升高3例,通过增加起搏电压可以恢复正常起搏功能,为避免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已更换起搏电极.结论 注意识别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的临床特点、强调术中操作规范、加强术后程控及随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9.
1999年7月至2003年4月,我院心内科共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30台,更换1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9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组90例应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博器患者系我院1976年10月至1986年9月10年期间住院病人,均经静脉放置右心室内膜起搏导管。首次植入起搏器后在门诊观察、随访,发现起搏功能障碍者住院更换起搏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植入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左心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比较不同起搏方式及不同起搏比例对左室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起搏器植入患者(VVI组25例、DDD组25例)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LVDD、LVSD、LVEF变化;随访时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比较不同起搏比例对术后LVDD、LVSD、LVEF的影响。结果VVI型起搏器植入前后比较LVDD和LVSD显著增大(P<0.01),而LVEF显著下降(P<0.01);DDD型起搏器植入前后LVDD、LVSD比较无明显变化,而LVEF有下降趋势;起搏比例较高组术后LVDD及LVSD较起搏比例较低组增大,LVEF较起搏较低组降低。结论植入永久起搏器可诱发左心室重塑的发生,以VVI型起搏器明显,故接近生理性起搏模式的DDD起搏优于VVI起搏;同时,在不影响心脏搏动功能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起搏比例,能减轻心脏重塑。  相似文献   

12.
应用心脏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是近代医学上一项重大成就。我院自1973年首次用心脏起搏器治疗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以来,至今共进行7例次人工心脏起搏术。5例经静脉导管电极作暂时起搏,其中2例并作永久起搏。所用起搏器为南京JP_2型、上海AXQ_2型及Cardiopan除颤起搏器。现将病例介绍如下:并对其教训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治疗心脏起搏及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最有效和可靠的方法之一.1994年4月~2001年12月已成功为66例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埋藏式永久起搏器,取得了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临时起搏在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外科手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心脏临时起搏保驾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68例病历资料。结果:68例术前全部成功植入临时起搏器,术中、术后未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术后63例(92.6%)成功撤离临时起搏器,5例(7.4%)改行永久起搏器植入,68例(100%)均治愈出院。结论:心脏临时起搏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外科手术是简易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楚强  邹杰 《淮海医药》2008,26(3):198-199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年来永久起搏器植入病例46例,总结并发症及防治措施。结果电极移位1例,囊袋血肿1例,肩周炎1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起搏功能障碍1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1例,心功能下降1例,起搏器游走1例。结论改进和熟练手术技能,加强对患者术后随访,认识起搏器术后并发症,及时处理,可减少并发症及其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律正常与起搏器心律异常诊断的分析。方法将18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正常起搏心律和60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异常起搏心律的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180例起搏心律正常。60例起搏器起搏心律异常中:起搏功能异常20例(33.33%),起搏器功能改变18例(30.00%),起搏介导心动过速22(36.66%),3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80例起搏心律正常100%,与起搏心律异常组比较,P〈0.01。结论植入起搏器后起搏心律正常和起搏心律异常的正确诊断对接受植入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连杰  于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36-37,40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起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结果: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前后的血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治疗能有效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更换起搏器的原因与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9年12月共15年间156例更换起搏器的指征和起搏器电极阈值的变化。结果 156例更换起搏器患者,累积更换177例次,因起搏器质保到期129例次,占72.9%;电池耗竭38例次例,占21.5%,其中提前耗竭者6例;因起搏器并发症更换者10例,占5.6%,包括起搏器过敏1例,电极断裂和脱位6例,感染者3例。第1次更换时间平均(94.8±21.9)月,保留电极者79.9%,电极电压阈值从(0.80±0.26)升高到(1.53±0.73);第2次更换平均(85.7±22.8)月,保留电极者占27.8%;更换起搏器类型者11例,占6.2%。结论更换起搏器的主要原因是质保到期,电池耗竭为次要原因,起搏电极平均可应用180个月(15年)左右,更换前仔细评估起搏器及电极的阈值情况,可望减少更换次数。  相似文献   

19.
VVI型起搏器虽因感知灵敏度低不常用于心房起搏,但感知灵敏度高者则可进行AAI起搏,我院曾用Cordis 250B型佩带式临时起搏器、Edwards—28、Cordis 334A、中美合资秦明公司8619及CPI Astra T_6等VVI型起搏器为4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5次心房起搏。其中埋藏式AAI2例,AOO1例(植入及更换各1次),观察6~84月;临时性AOO1例,观察1~+月。疗效均满意,现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入组病例48例,其中植入双腔起搏双腔感知P波/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25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23例。采用PHILIPS7500型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系统,分别测定患者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前、安置>半年后心脏各房室大小,并进行数据间的比较分析。结果除植入DDD型起搏器组右心房发生重塑改变(P<0.05)外,DDD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其余指标对比和VVI型起搏器植入者植入前后二维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对比均未见有统计学意义改变(P>0.05)。结论植入DDD型永久心脏起搏器早期就可对右心房的重塑有影响,植入各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对心脏重塑的远期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长期临床观察和扩大样本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