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患者男,72岁,主诉"面色苍白伴腹胀、反复皮肤青紫块2年,加剧1个月余"于2005年8月25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面色苍白进行性加重、腹胀、反复皮肤青紫块,肝大于右肋下可缮及,巨脾,经血象骨髓象检查,参照张之南《血液病诊断与治疗标准》确诊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相似文献   

3.
楼方定 《山西白血病》1992,1(4):232-232
本文报告我院自1983-1991年间56例白血病,3例淋巴瘤和1例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在接受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所并发的出血性膀胱炎(HC)情况,60例患者男38例,女22例,中数年龄23岁。根据造血干细胞移植类型,属ALO-BMT14例,ABMT23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4例,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膀胱炎(HC)为骨髓移植(BMT)中常见的并发症,我院自1995年以来已进行BMT20例,出现HC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移植后腺病毒感染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在儿童多于成年人、HLA配型不相合高于相合者、有GVHD者高于无GVHD者。提示腺病毒感染是骨髓移植后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一种多见并发症,应加强早期认识、早期诊断与治疗。阐述了腺病毒的生物学特征、感染特点、骨髓移植后出血性膀胱炎与腺病毒的关系及病毒的检测与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FDR)联合环磷酰胺(CTX)方案(FC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的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7月至2006年12月,应用FC方案治疗的13例惰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评估完全缓解(CR)率和部分缓解(PR)率的同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 CR 6例,PR 7例,全部病均有效.中性粒细胞减少Ⅲ~Ⅳ度15.4%(2/13),Ⅱ度46.1%(6/13),白细胞(WBC)最低0.12×109/L,达最低时间为2~7 d.结论含FDR的FC方案治疗惰性淋巴瘤有较高的疗效,患者不良反应较轻,以骨髓抑制最常见,偶有胃肠道反应,未发现明显心、肝、肾脏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吉非替尼一线治疗细支气管肺泡癌致出血性膀胱炎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45岁。2007年1月始出现咳嗽、咳痰,经抗炎治疗无效。2007年2月14日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下叶结节影,双肺散在播散性病灶,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气管镜活检病理提示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既往抽烟20年,每天30支。患者于2007年2月28日开始口服吉非替尼(Iressa,  相似文献   

8.
 患者 张某,男性,78岁,离休干部。以左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变硬1个多月于2005年9月15日入院,1个多月前无意中发现左侧睾丸肿大,质地坚硬,但无疼痛、无发热、未介意,近二周来左侧睾丸急剧肿大,并感发胀;发病以来无尿急、尿频、尿痛、无睾丸外伤史。 体检:外观病肤黏膜,眼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未触及,腹腔未触及包块,双肾区无叩痛,外阴外观正常,左阴囊肿大,表皮无红肿,未见静脉曲张,左睾丸肿大约8.5 cm×4 cm×4 cm,表面不平、质坚硬,与皮肤无粘连,右侧睾丸付睾丸较小约2.5 cm×1.5 cm×2 cm质软。 实验室及有关辅助检查:Hb 120 g/L,WBC 8.6×109/L,分类:大致正常,BPC 120×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甲胎蛋白(AF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均正常。胸片后前位:双侧肺部纹理增粗,常规心电图:部分导联T波低平、ST段压低,呈缺血性改变,ESR 34 mm/h。B超检查,右睾丸、附睾正常,左睾丸明显肿大约8 cm×3.5 cm×4 cm,其回声增强呈不均质状,内有数个不规则无回声暗区,提示左睾丸肿瘤,2005年9月22日进行睾丸切除术,术中见左睾丸、附睾质硬,分界不清,表面不平,有粗大血管,鞘膜腔内有少量积液,切开肿瘤,肿物呈鱼肉样改变。送检病理报告左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组化提示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 治疗经过:10月8日后以CHOP方案联合化疗二个疗程,患者顺利通过二个疗程,要求出院定期随访。 讨论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临床上较为少见,属于结外淋巴瘤中一种,好发于年老患者,80 %以上属于弥漫性大细胞型,为中高度恶性,20 %病例可同时伴有相继出现对侧睾丸受侵,腹膜后淋巴结、肝、脾亦是易累及部位。本病位置表浅,容易早期被发现,临床分期较早,一般能得到及时治疗,其预后相对较好,目前主张应用手术切除、局部放疗,全身化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措施,本例其预后如何,有待于今后随访来证实。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观察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FC)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经FC方案治疗的CLL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患者临床分期及近期疗效,同时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21例(28.57 %),部分缓解(PR)6例(28.57 %),总有效率 57.14 %,Ⅲ期与Ⅳ期患者的总CR率明显低于Ⅰ期与Ⅱ期患者(8.33 %比55.56 %)(Fisher精切概率法,P<0.05)。治疗相关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结论 FC方案是目前治疗CLL较有效方案,其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氟达拉滨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化疗方案对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的近期疗效。方法 24例患者中CLL/SLL 16例,CLL 4例,多毛细胞白血病1例,CLL/PLL 1例,PLL 2例。给予FC(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方案,共1 ~ 4个疗程。结果 总有效率(OR)为66.67 %(16/24),完全缓解率(CR)为50 %(12/24),部分缓解(PR)为12.5 %(3/24),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轻度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发生率58.33 %,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62.5 %,血小板下降发生率58.33 %,肝功能损害12.5 %,恶心呕吐25 %,2例死于基础疾病。结论 以氟达拉滨为主的化疗方案对CLL的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值得近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患者 男,45岁,因确诊白血病2个月,发热1d于2012年1月18日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瘀点瘀斑,我院血常规分析示:白细胞计数(WBC)53.19×10^9/L,未成熟WBC36.17×10^9/L,红细胞计数(RBC)2.78×10^9/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出血性膀胱炎(HC)的发病情况,探讨其发病原因及防治效果。方法 对allo-HSCT中12例次HC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2例次HC患者中,早期HC2例次,迟发性HC10例次。8例出现病毒感染;10例出现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出现慢性GVHD。3例患者死亡,8例治愈。结论 HC的发生除受环磷酰胺、白消安、TBI等的损害外,还与GVHD及病毒感染有关。在常规水化、碱化的基础之上加用美司那可降低早期HC的发生。HC的治疗除水化、碱化及利尿外,加用前列腺素E1和抗病毒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氟达拉滨(fludarabine,Flu)、阿糖胞苷(cytarabine,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在体外对HL-60细胞株存活率及细胞内代谢酶的影响,探讨Flu对Ara-c的增敏机制及G-CSF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将HL-60细胞分成5组,分别用Ara-C(A)、Flu (F)、Flu+Ara-C(FA)、G-CSF+Ara-C(GA)和G-CSF+Flu+Ara-C(FLAG)进行处理,收集加药后不同时间段的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FQ-PCR)检测细胞内5种不同代谢酶5'-核苷酸酶(5-nucleotidase,5'-NT)、脱氧胞苷激酶(deoxycytidine kinase,DCK)、CDD、核苷酸还原酶M1(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RRM1)和RRM2的表达情况,同时应用FCM检测加G-CSF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FA对细胞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A或F,先用G-CSF培养24 h再加入Ara-C的细胞存活率要低于单用Ara-C者.加用G-CSF培养24 h后,S期细胞的百分率从(54.73±0.95)%升高至(59.0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用G-CSF培养12 h后,S期细胞的百分率变化不大(P>0.05).HL-60细胞GA组5'-NT、CDD、RRM1和RRM2均比A组的低.在Ara-C 800 μg/mL+Flu 20 μg/mL浓度时,RRM1和RRM2的表达下调.结论:Flu或G-CSF均能增加Ara-C对HL-60细胞的细胞毒作用,Flu或G-CSF对Ara-C的增敏作用主要通过对核苷酸还原酶抑制作用的增强而实现的,G-CSF提前24 h应用是用药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氟达拉滨(FLud)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改良FLAG方案)与CAG 预激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及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49例复发难治性AML 患者,随机分为两种治疗方案组,改良FLAG治疗方案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每天200 μg/m2,第0天至第5天,Flud每天30 mg/m2,第1天至第5天;Ara-C每天1 g/m2,第1天至第5天.CAG预激治疗方案为:G-CSF每天200 μg/m2,第1天至第14天,阿柔比星20 mg/d,第1天至第4天,Ara-C 10 mg/m2,1次/12h,第1天至第14天.结果 改良FLAG组完全缓解(CR)率43 %(10/23),部分缓解(PR)率21%(5/23),有效率64 %;CAG预激组CR率23%(6/26),PR率19%(5/26),有效率4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感染,改良FLAG组感染发生率70%(16/23),CAG组感染发生率为54%(14/2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FLAG方案可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性AML患者,加强感染防控措施,缩短骨髓抑制时间.CAG方案不良反应小,可分层个体化治疗复发难治性AML患者.  相似文献   

15.
新型核苷类似物氟达拉滨(Fludarabine,rA)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惰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的疗效,已被人们所接受。临床研究表明,FA对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也有较好疗效,完全缓解率达到50%~80%。我们自2003年7月~2007年5月采用FA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Ara-C)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12例复发和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A 45-year-old man with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 was treated with gefitinib. The most severe side effect was hemorrhagic cystitis but he had a dramatic response.  相似文献   

18.
1病例介绍 患者,男,48岁.因排尿困难3月就诊,于1998年1月人院.查体,胸骨无压痛,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 cm.WBC 16.5×109/L,RBC5.2×1012/L,Hb 141 g/L,Plt 1 348×109/L.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性,53岁。主因间断齿龈出血2个月于2005年12月2日入院 。患者于2005年 9月18日因牙痛行拔牙治疗,拔牙后齿龈出血不止,在当地给抗炎止血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就诊于邢台市人民医院,查血常规示:WBC 6.3×109/L,Hb 128 g/L,Plt 29×109/L。骨髓象检查: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减低,原粒0.05,早幼粒0.25,红系增生旺盛,红系占0.43,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全片巨核细胞约200只,分类25个:其中幼稚巨核细胞1个,颗粒巨22个,产板巨2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泼尼松40 mg/d及氨肽素治疗。其后泼尼松逐渐减量至20 mg/d,患者症状反复就诊于我院,入院查体:体温36.6 ℃,脉博88次/min。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8次/min,律齐。腹软,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查血常规示:WBC 7.5×109/L,Hb 110 g/L,Plt 35×109/L,入院后骨髓象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0.04,红系增生旺盛占0.38、可见巨幼红细胞及花瓣样幼红细胞,巨核细胞 1只,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要求到上级医院行骨髓活检进一步治疗。于2005年12月13日就诊于河北医大二院血液科,经骨髓穿刺及活检后诊断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CMD)。其染色体检查47XX[+8]。给予输注血小板及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15 d出院。 出院后患者症状时有反复,坚持口服达那唑、环孢素、维甲酸治疗。患者于2006月3月7日第2次住院就诊。血常规示:WBC 3.0×109/L,Hb 110 g/L,Plt 20×109/L。骨髓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原始细胞增生多为0.095,红系增生旺盛:早幼红细胞0.05,中幼红细胞0.445,晚幼红细胞0.24,巨核细胞4只,血小板少见。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6a,给予 依托泊苷(VP16)100 mg静脉滴注,第1天至第5天,同时输血支持治疗。治疗1周后复查骨髓象示:骨髓增生减低,原始细胞0.035,红系增生,约占0.78。患者未达缓解,其后患者因经济因素自动出院。 讨论 ITP是一类临床较为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寿命缩短,骨髓内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其机制为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其在未成熟时即被网状内皮系统破坏,研究证实ITP的发病与细胞免疫异常有关。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在成年人MDS中存在免疫机制异常,包括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异常均可导致MDS发病。本例患者初诊经骨髓象确诊为ITP,经泼尼松治疗后无效,血小板仍少,且染色体检查为47XX[+8],患者存在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其血小板减少可能为MDS的特殊临床表现[1],初诊时由于患者病态造血不明显,同时伴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而诊断为ITP。随着病程的发展由MDS转为急性白血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缓解期并发粒细胞肉瘤(GS)的认识.方法 对1例APL缓解期并发G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患者肿块行病理检查示:淋巴造血系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示:MPO+++,末端脱氧核苷酸载移酶(TDT)++,CD117+,Ki-67+,CD34-,CD20-,CD3-;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予以维甲酸及亚砷酸联合治疗后肿块消失.结论 APL缓解期出现肿块的患者应警惕GS的可能,必要时需行肿块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或FISH检测,以避免因检查不足而延误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