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方剂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配伍适当药物,规定合宜剂量,制成一定剂型的成方。中医方剂的数目繁多,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历代依据方剂的性质,从不同角度,进行按系统归纳,便形成了各种分类方法。综合方剂的分类法,大致有七方分类、按方剂功能分类、按主治病症分类、按类方分类、按剂型分类、按临床学科分类等,现分述如下。一、七方分类主要是以病情轻重、病位上下、病情缓急、药味奇偶等作为方剂分类的依据,从而把方剂分为大、小、缓、急、奇、偶、复等七类。这种分类方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到金代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论》中才明确为“七方”。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2.
从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七方的内涵阐发,大方与小方之论,举例方药组成及主治;缓方与急方之论,突出病位病势与病证;奇方、偶方与复方之论,以单方用药及数方相合加味。十剂构建及作用机理之论述,阐释宣剂可去壅,通剂可去滞,补剂可去弱,泄剂可去闭,重剂可去怯,轻剂可去实,滑剂可去着,涩剂可去脱,燥剂可去湿,湿剂可去枯。其解读对《黄帝内经》组方与论治理论的运用与发挥,以及中医组方分类的阐发理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病因分类研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以分类方法认识病因,主要有阴阳分类法、三部分类法和"藏象"分类法。这三种病因分类法,对于分析病因,解析特性,进而准确把握病位,洞察病机,诊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病因的"藏象"分类法,将病因的研究纳入"四时五脏阴阳"系统,与"藏象"紧密关联,最终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辨证思路和模式,是《内经》的一个最具特色的、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分类方法,体现了《内经》理论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漫谈偶方     
在偶方中以两味药配伍组成的方剂为最精了。其特点是药精力专而效显,且无浪费药材之弊。《医学传心录》说:“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显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也说:“大则数少,小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也说明方剂可重用二味药物组成。如果说单味药之奇方可单刀直入,直捣病所为其所长,那么,偶方通过巧妙配合,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加强其药力,应是其组成的重要意义。偶方的作用可分以下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具有源流关系.自晋唐起,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传入朝鲜,受到朝鲜医学界的高度重视.《黄帝内经》之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脏大小论、养"心"观、体质理论等对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但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与朝医四象医学体质理论在体质分类、心之有形无形、...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12):2538-2541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中医学著作,其所载13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内容,已初步显现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原文,将其所具备的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总结归纳为治则与治法、辨证方法、组方结构、配伍原则、制方形式和方剂用法6方面,并进行分析探讨,认为《黄帝内经》已蕴含了方剂学理论体系之萌芽,为后世构建系统而完整的方剂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中蕴含丰富的药物理论。该文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将《黄帝内经》中的药物理论按照二分法和五分法进行药物分类,以期为梳理方药发展源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汪昂《医方集解》开创的方剂综合分类法被现代《方剂学》承袭,其分类中的“和解之剂”是和法的代表方剂.汪昂对和法的认识承袭于成无已,又有三点显著的进步,其突出强调了和法的重要性,拓展了和法的功效和选方范围.从其所列和解剂来看,和法有和解半表半里、升降阴阳、太少两解、调和气血、调和六气等作用,可用于腹痛、胸痹、失眠、疟疾、痢疾、痛泻、霍乱、中毒等病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古代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内经》以及后世医家的阴阳体质分类方法。指出阴阳分类法是《内经》分类法中比较成功的一种分类方法。后世医家继承了这种思想,并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分类法。《内经》中阴阳分类法又包括阴阳四分法和阴阳五分法。阴阳四分法根据阴阳之气胜衰的不同,将体质分为4种类型。阴阳五分法根据阴阳含量的多少,并结合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性格及生理功能等将体质分为5类。后世医家提出了藏象阴阳分类法、阴阳属性分类法、阴阳虚实分类法和虚弱体质阴阳分类法等多种阴阳分类方法。这种阴阳分类的思想亦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医家对体质的分类,并将会极大地推动阴阳分类法的发展,为临床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