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年龄56~81岁,平均70.7岁,3例均为广泛性类天疱疮,类天疱疮抗体阳性。恶性肿瘤手术后,类天疱疮痊愈。结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恶性肿瘤与类天疱疮的类型、程度、患者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其预后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与治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皮损面积均大于全身体表面积的50%以上。皮疹主要表现为疱壁紧张的大疱、水疱,18.8%的患者尼氏征阳性。18.8%的患者有口腔粘膜损害。16例中有13例(81.2%)伴发各种其它疾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IgG阳性率为81.2%,C3阳性率为75%。糖皮质激素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除2例外,控制皮损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剂量为1mg/d/kg(相当于泼尼松)。1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结论]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常伴发各种疾病,病情危重,治疗时应根据个体差异首选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病情,联用免疫抑制剂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B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武汉市第一医院2012至2021年11例寻常型银屑病合并BP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11例寻常型银屑病合并BP患者中,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67.73±13.06)岁,银屑病均先于BP发病,平均间隔时间为(15.95±13.17)年。11例BP均发生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红斑上。5例有明确窄谱中波紫外线光疗史,8例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阳性,6例患者检测BP180抗体均为阳性,4例患者检测BP230抗体仅1例阳性,8例给予系统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3例给予四环素类、烟酰胺及局部外用激素治疗,其中1例给予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随访半年至6年,8例患者无新发水疱,银屑病局限性复发,3例死亡。结论:寻常型银屑病合并大疱性类天疱疮临床相对少见,中老年男性多见,中重度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控制病情后先对糖皮质激素规律减量,较少引起银屑病加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者,平均年龄65岁,皮损面积均大于全身体表面积的50%以上。皮疹主要表现为疱壁紧张的大疱、水疱,18.8%的患者尼氏征阳性。18.8%的患者有口腔粘膜损害。16例中有13例(81.2%)伴发各种其它疾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示IgG阳性率为81.2%.C3阳性率为75%。糖皮质激素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是治疗的主要方法.除2例外,控制皮损所需的糖皮质激素剂量为1mg/d/kg(相当于泼尼松)。15例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结论】重症大疱性类天疱疮大多数为老年患者,常伴发各种疾病.病情危重.治疗时应根据个体差异首选适量的糖皮质激素快速控制病情,联用免疫抑制剂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5.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顽固性银屑病的3年经验;中国一城区严重皮肤药物副作用的流行病学研究;苏格兰皮肤科医生调查的基底细胞癌治疗;自身免疫性大疱性反应的改变:从落叶型天疱疮到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和免疫病理变化;1例男女性别重建患者的生殖器硬化性苔藓  相似文献   

6.
类天疱疮型扁平苔藓(LPP)是扁平苔藓(LP)的罕见类型,又称伴类天疱疮或天疱疮、疱疹样皮炎的 LP,国内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患者,女,21岁。3岁起手足背、肢体伸侧及躯干等处反复出现自发性痒性大疱,6岁起发疹部位渐限于小腿及足背和  相似文献   

7.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丽  王宝玺  陈霞 《北京医学》2006,28(5):286-288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特点,探讨二者间可能存在的病理机制联系.方法收集2001年3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及住院的BP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2例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BP平均发病年龄为(74.4±9.3)岁;BP诊断前病程(4.2±4.4)个月.神经系统疾病平均发病年龄(74.4±9.3)岁,包括痴呆、脑血管病13例(脑血栓、脑出血、脑梗死等)和多系统萎缩1例.BP均发生在神经系统疾病起病之后.治疗后随访0.5~48个月,6例失访,4例死亡.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情况并不少见.二者合并出现的机制尚不清楚,免疫交叉反应或年龄相关的某些变性退化过程可能参与激发大疱性类天疱疮.  相似文献   

8.
天疱疮是一种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长期反复出现表皮内大疱。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可能与某些药物如青霉素、保太松、利福平等有关。此病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 ,后果十分严重 ,有的甚至危及生命。1 临床资料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3月我院共收治天疱疮患者 11例 ,男 3例 ,女 8例 ,年龄最小 2 1岁 ,最大 4 8岁。好转出院者10例 ,死亡 1例。2 临床护理2 1 加强各个皮损部位的皮肤护理 :天疱疮患者常伴有全身各个部位的大面积的渗出和油性鳞屑及黄褐色痂皮 ,正确、及时的皮肤护理十分重要。对于头面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湿毒清胶囊联合激素治疗对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激素组(15例),分别给予湿毒清胶囊配合泼尼松和单纯泼尼松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 临床治疗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激素组为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湿毒清胶囊联合激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治疗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12年5月来新乡市中心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6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38例、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正规的系统皮质类固醇治疗,治疗组加用氦氖激光局部照射患者皮肤黏膜的糜烂面,疗程8周,观察并比较皮损控制时间、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两组患者无新疱疮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糜烂面基本无渗出时间[(7.03±1.56)d]、糜烂溃疡面基本愈合时间[(15.16±2.13)d]均短于对照组[(10.53±2.75)、(18.67±2.53)d],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治疗组治疗8周后痊愈率[73.7%(28/38)]、总有效率[86.8%(33/38)]虽略高于对照组[61.3%(19/31)、74.2% (23/31)],但统计学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4例不良反应,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氦氖激光确实能对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皮肤黏膜糜烂面早期愈合起到很好的作用,副作用较小,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搜集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综合征患者。均采用严密观察病情、病室环境、心理护理、皮损护理、及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15例患者均治愈出院,皮损全部控制,无死亡病例。结论:严密观察与精心护理是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大疱性类天疱疮通常采取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但不同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不同,临床中可见部分患者对治疗不敏感,甚至对治疗抵抗.我院皮肤科2008年来对大疱性类天疱疮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抵抗的患者15例同时采取血浆置换疗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曹学 《中外医疗》2011,30(27):48-49
目的 探讨霉芬酸酯在大疱性类天疱疮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的4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采用雷公藤多甙和强的松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霉酚酸酯联合强的松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内大疱性皮肤病 ,年发病率 0 .5 / 10万~ 3.2 / 10万 ,病死率较高 ,在未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之前 ,死亡率高达60 %~ 90 % ,目前已下降为 5 %~ 15 % [1] 。通过对10例天疱疮的护理 ,我们体会到除合理的治疗外 ,精心整体护理及健康教育对本病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995年 2月~ 2 0 0 2年 9月 ,我院共收治天疱疮患者 10例 ,均经临床、组织病理检验、部分经免疫学检查确诊。其中寻常型 7例 ,红斑型 2例 ,落叶型 1例。男 6例 ,女 4例。年龄 4 0~ 64岁 ,平均 (47.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大疱性皮肤病血清学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用 ELISA 法检测34例天疱疮患者、3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33例非大疱性皮肤病患者血清,分别检测血清中的 Dsg1、Dsg3和 BP180的表达。结果 ELISA法检测大疱性皮肤病抗体的特异度为93.94%,敏感度为87.88%。结论 ELISA法对大疱性疾病具有诊断价值,在疾病的分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大疱性类天疱疮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23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疗效。结果轻、中度患者激素控制剂量(以泼尼松为标准量)分别为0.72±0.11 mg/kg·d、1.35±0.40 mg/kg·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无粘膜受累组与粘膜受累组患者激素控制剂量分别为1.38±0.45 mg/kg·d、2.01±0.37 mg/k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的激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应权衡利弊,以获得最佳收益。  相似文献   

17.
环孢菌素A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孢菌素A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报告赵晔,张裕兴(附属二院皮肤科)(附属二院药剂科)环孢菌素A即新山地明,是一种高效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器官移植。我们应用环孢菌素A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59岁。于1993年8月发现双股部出现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大疱性皮肤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大疱性皮肤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48例大疱性皮肤病患者中有28例患者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占总数的58.3%。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中20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8例,好转11例,治愈率4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4例患者中,3例达到皮损痊愈,治愈率75%。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患者中4例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皮损痊愈2例,好转2例,治愈率50%;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达到皮损痊愈,1例好转,治愈率66.7%。结论本研究提示大疱性类天疱疮是大疱性皮肤病中最常见的一类疾病;糖皮质激素在大疱性皮肤病治疗中的疗效肯定,且注射丙种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Zuo YG  Wang BX  Ma DL  Cao BQ  Zhao JH  Guo Y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5,27(3):354-356,i003
目的探讨副肿瘤性天疱疮(PNP)患者血清中抗桥粒芯蛋白(DSG)抗体与头皮脱发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科收治的2例PNP,2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和5例正常人血清,及2例正常人头皮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PNP患者血清中DSG 1和3抗体水平,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PNP患者血清与正常人头皮毛囊结合情况,同时采用正常人血清和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作对照.结果2例PNP患者中,有1例抗DSG 3抗体强阳性,抗DSG1抗体弱阳性;另1例患者两种抗体均为阴性.2例患者血清均可与正常人头皮毛囊结合,表皮细胞间和毛囊的外毛跟鞘均可见荧光信号.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血清只能与表皮基底膜带结合,正常人血清在基底膜带、表皮细胞间和毛囊均无任何荧光信号.结论PNP患者出现脱发可能与患者血清中抗DSG3抗体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和探讨诊断治疗典型帕金森病(PD)合并大疱类天疱疮和麻痹性肠梗阻的临床经验,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例PD并发大疱类天疱疮和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检索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读分析。结果 患者男性,72岁,患PD18年,处于PD晚期,具有典型的PD运动运动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开关现象、异动症和多种非运动症状。2017年5月因多发水泡样皮疹并发热入院,诊断为PD合并大疱类天疱疮,经激素冲击治疗、抗感染、增强免疫等治疗以及加强皮肤护理,患者热退,大泡样皮疹控制,出院继续小剂量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定期门诊随访无复发。2018年5月突发腹胀伴排便困难再入院,诊断PD合并麻痹性肠梗阻,予胃肠负压减压、肛管排气、灌肠及通便等治疗,肠梗阻解除,腹胀消失,2018年9月14日随访未复发。文献复习显示相关报道不多,检索到密切相关文献27篇,其中涉及大疱类天疱疮16篇,肠梗阻7篇。从中筛选出PD并发大疱类天疱疮、麻痹性肠梗阻文献各5篇。报道PD合并大疱类天疱疮75例,发病率约为3%,可导致中毒休克而致患者死亡。用皮质激素治疗效果明显,可降低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