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老年人生理特点入手,引论出"痰"、"瘀"是老年病重要的病理性产物,综析脉症提出老年病治疗应重视活血化瘀、祛痰散结的观点,并以临床实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从痰瘀论治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4.
糖尿病从痰瘀论治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现已成为一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其并发症更是防不胜防,难以治疗,轻则致残,重则危及生命。在此病的治疗中,笔者除给予益气养阴为主的治疗外,还兼以从痰瘀论治,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两则病例于下。1典型病例病例一:张某某,男,55岁,干部。患糖尿病3年,坚持服用六味地黄丸(水丸)6g,日2次。近2个月来身体逐渐消瘦,乏力懒动,口渴欲饮,每日饮3、4暖瓶水仍不能解渴,小便频数,胸脘痞满,大便干结,脉滑数,舌质紫暗,舌边有瘀斑,舌下静脉曲线紫暗,舌苔黄厚腻。化验空腹血糖11.40mmol/L,尿糖(++)。辨证为气阴两伤,气滞血瘀,痰热内蕴。治宜益…  相似文献   

5.
痰瘀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程始末,是其发生发展的病机关键.从祛痰化瘀,益气养阴入手,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痰瘀同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痰瘀互结是妇科瘕的主要病机,痰瘀同治是其治疗法则,同时应顾护正气、调理脾胃气血。  相似文献   

7.
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瘀互结证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从"痰瘀"角度对甲状腺炎的辨治进行了论述,认为痰瘀凝滞是甲状腺炎病机演变过程中的主要环节,总结了一些治疗本病的方法以及痰瘀同治的药物,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近年来这些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因此人们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发现了高脂血症和痰瘀的密切关系,例如傅丰年用回顾性对照研究方法对674人进行了中医证候学调查,发现各种实证中,痰浊血瘀与脂质代谢紊乱关  相似文献   

10.
从痰瘀论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病机演变规律与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痰瘀互结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病机 ,从痰瘀论治不仅为临床疗效所证实 ,现代研究也提供了有利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日的研究消渴丸对大鼠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并与格列本脲进行对照研究。方法100只雄性SD大鼠,取12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4周后以链脲佐茵素(STZ)30mg/kgip,将随机血糖≥11.1mmol/L并剔除血糖过高或胰岛素过低的大鼠,按血糖(BG)水平随机分为:模型组,消渴丸高、低剂量组(1、0.5g/kg·d),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1、0.5mg/kg·d),每组12~13只,灌胃给药,连续12w。观察药物对糖尿病大鼠体重、尿量、摄食量、饮水量、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影响。结亲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显著升高,Ins、体重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和格列本脲高、低剂量组大鼠BG、HbA1c、HOMA—IR、尿量、摄食量、饮水量明显下降,Ins和体重明显升高。与格列本脲组高、低剂量组比较,消渴丸高、低剂量组组大鼠BG、HOMA—IR和HbA1c进一步降低(P〈0.05)。结论消渴丸(1、0.5s/kg·d)灌胃给药对大鼠2型糖尿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消渴丸的降糖和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优于等量的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12.
经脉循感线和穴位是一体的,经络是经气运行的通道,穴位是通道中的输气站点。经穴同源,先有循经感传的概念,然后才有穴位的概念。经络的发现与心身结合锻炼的练功者和经络敏感的人密切相关,穴位是从经脉循感传导路线发展而来的。经脉学是经络学说的基础,经脉循感传导路线是经络学说的基本架构,经脉学说虽然还没有穴位的名称,但经脉学已经包含有穴位的内容,只是当时还没有用穴位来命名而已。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对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予二甲双胍片口服,根据血糖结果酌情调整剂量;治疗组予黄芪消渴方汤剂口服,每日1剂,配合二甲双胍片。两组观察周期为3个月。治疗前后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测定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结果治疗组二甲双胍片日平均用量少于对照组,且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均衡性良好。治疗14 d、3个月后两组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糖值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疗效评定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消渴方联合二甲双胍片在改善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消渴通络丸在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消渴通络丸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消渴通络丸治疗,对照组单用培达(西洛他唑)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埘照组总有效率为70%,治疗组为95.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渴通络丸治疗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较用培达(西洛他唑)有更明显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消渴通痹颗粒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早期病变的防治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TZ诱发糖尿病 (DM )大鼠模型。分别用不同剂量的消渴通痹颗粒灌胃 ,并与弥可保相比较 ,2月后对照观察各组大鼠血糖 (FBG)、糖化血红蛋白 (HbA1c)、体重 (W )、血流变、红细胞中山梨醇 (RBCS)的变化 ,同时测定大鼠坐骨神经热痛阈值、运动传导速度 (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NCV)。结果消渴通痹颗粒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血流变、提高糖尿病大鼠红细胞中山梨醇的含量、增加坐骨神经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 ,缩短感觉潜伏期 ,综合疗效优于弥可保。结论消渴通痹颗粒有防治糖尿病大鼠早期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 ,其可能机制与改善神经周围血循环及抑制多元醇代谢亢进途径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系统梳理和考察经络理论的学术轨迹,并进行断代,可以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理论起源、多元发展、重构统论、矛盾冲突、反思回归。其中关键性事件和观点有:经过先秦时期的酝酿,西汉初年淳于意提出经脉概念;《内经》时代经络理论呈现了多元化发展;《圣济总录》以“经脉统论”重构经络学术框架并影响至今;西学东渐后,学术界对经络理论的理解陷入了冲突和困惑之中;承淡安先生等在反思中重塑经络理论价值,并回归传统学术轨迹。经络理论的断代研究,清晰呈现了经络理论内涵的演变轨迹和过程,可为当代经络理论的诠释与应用、形态基础的研究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法(方选通脉汤)对骨折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D-Di)、血小板计数(PLC)浓度的影响,证实中药活血化瘀法对降低机体高凝状态反应,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等严重病变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为临床运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股骨骨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5例。治疗方法:Ⅰ组,田七丸,4g,po.Bid;Ⅱ组;田七丸,4g,po,Bid;通脉汤,水煎,200ml,po,Bid;Ⅲ组:田七丸,4g,po,Bid,;可塞风注射液,8mg,im,Qd;Ⅳ组:田七丸,4g,po,Bid;可塞风注射液,8mg,im,Qd,通脉汤,水煎,200ml,po,Bid。上述药物均在入院第二天开始运用,4组患者于入院后第(2、7)(术前)天、(8、13)(术后)天清晨6:40未静脉输液前采取外周静脉血,分别测定D2-聚体(D-Di)、血小板计数(PLC)血中的含量;第(2、12)天分别监测肝、肾功能,所测结果采用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LSD)t检验。结果:4组患者入院第二天相互比较,各种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7天及手术后第7天,四组患者监测指标Ⅱ、Ⅳ组患者四种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折围手术期内患者血清中D-Di、PLC显著增高,运用活血化瘀法对降低机体高凝状态反应,减少创伤后早期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伏毒损脉病机理论与应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病因、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病机理论、冠心病的临床特征,提出冠心病伏毒损脉病机假说,认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饮食结构、人群体质等较以往有很大不同,脏腑功能失调酿生伏毒之邪(包括脂毒、糖毒、痰毒、瘀毒、热毒),具有虚实夹杂、顽固难愈、病变复杂、骤发性烈、凶险善变等致病特点。伏毒蓄积蕴结,损伤心脉,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提出从伏毒论治的祛毒之法,包括通腑泄浊,健脾除湿,芳香辟毒,祛痰涤毒,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攻毒散浊,扶正托毒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疏肝解郁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为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疏肝解郁方口服,每次1袋(200mL),1日2次。治疗4周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解郁方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心衰病从六经辨治的思路。【方法】结合心衰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分别从《伤寒论》的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进行辨证论治。【结果】心衰病在太阳经感受外邪发病,如病毒性心肌炎等;心衰病出现消化道淤血则病入阳明经,症见腹胀、便秘等阳明热证;心衰病外邪未尽,正气已衰,发展为少阳病,如呼吸道感染引起肺源性心脏病;少阳不治入里,太阴脾肺受损,津液运化疏布失调,水湿内停,出现肺水肿及外周水肿;入少阴经,心肾综合征显现,心肾阳衰、水饮泛滥,病入危重;至厥阴如阳气不升,则阴阳离绝,五脏六腑阳气亏竭,至脏厥死证,既心衰病引起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依据六经辨证特点,分别提出心衰病治法方药。【结论】心衰病可按六经辨证进行诊治,初步形成心衰病六经辨治思路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