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HSP70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 70 ( HSP70 )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 3 6例慢性乙型肝炎和 2 0例正常肝组织中 HSP70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和正常肝组织中肝细胞 HSP7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4 5 %和 15 % ,两者相比差异显著 ( χ2 =6.3 ,P<0 .0 5 ) ;中度和重度肝炎 HSP70阳性率明显高于轻度肝炎 (阳性率分别为 62 .5 %和 3 0 % ,χ2 =3 .9,P<0 .0 5 ) ;HSP70阳性细胞多位于灶性和碎屑样坏死区。结论肝细胞 HSP70的异常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可作为肝组织损伤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2.
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绿叶  刘小桃 《医学信息》2005,18(11):1528-1529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6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为9.8%(61/623),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中为7.1%(28/396),慢性重型肝炎中为6.4%(5/78);肝硬化中为22.1%(33/149),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着(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着(P<0.01)。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转化生长因子β3在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在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对33例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组织进行了TGF-β3免疫组化研究。结果TGF-β3主要分布在血窦壁及窦内细胞、坏死灶、汇管区、纤维间隔、假小叶中的肝细胞以及重型肝炎坏死区的肝细胞。其阳性表达的强度为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炎重度>中度>轻度>急性肝炎;与肝功能损害的关系表明,随着TGF-β3在肝组织中表达的增高,血清总胆红质升高明显,而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明显下降。结论TGF-β3在肝组织中的表达与病毒性肝类肝纤维化及肝硬变、重型肝炎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 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 (或 )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 (SH)病例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ASH) 1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SSH) 2 1例 ,慢性重型肝炎 (CSH) 16 1例 ,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 ,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 (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研究各型SH的临床 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 (13 4± 7 2 )d、(77 4± 6 9 3)d和 (80 5± 6 3 2 )d ,其中仅 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 2 7d ,1例病原未明 ,SSH病理发病时相为 12d ,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 :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 ,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 ;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 ,肝窦早期充血 ,中期塌陷 ,晚期闭塞 ,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 ;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 ,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 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 0 0 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 ,但少数病例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肝组织中Fas抗原表达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表明 ,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同时有肝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两种细胞死亡形式。Fas抗原为一种介导细胞凋亡的细胞膜分子 ,肝细胞上Fas抗原表达增加 ,可引起Fas介导的肝细胞死亡。我们对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Fas抗原表达状况和肝细胞凋亡进行原位观察并探讨其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意义。34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标本取自深圳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包括急性肝炎 10例、慢性肝炎 16例、重型肝炎 8例。8例正常肝组织作对照。所有肝组织均经肝穿活检获得 ,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制成 4μm厚连续切片。Fas抗原采用免疫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由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对肝脏的致病性。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6例血清抗-HGV,用HGV的NS5片段单克隆抗体(McAb)对20例临床和病理确诊为单一庚型肝炎者行肝组织免疫组化,其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肝炎7例,亚急性重型肝炎1例,慢性重型肝炎2例。结果 ①临床表现:急性肝炎呈急性起病,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厌油等症状,个别有呕吐现象;慢性肝炎起病缓慢,症状轻;重型肝炎呈急性起病,有高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重者发生肝昏迷。②ALT和AST改变:急性肝炎和重型肝炎呈中度升高,慢性肝炎呈轻度升高,重型肝炎可出现“酶胆分离”现象。③肝组织的病理损害:急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和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小叶内碎屑样或灶状坏死、汇管区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或纤维组织轻度增生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在肝炎纤维化程度评估中的价值,以早期发现肝纤维化,防止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方法对43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和10名无肝脏病史、无肝功能异常的受试者行磁共振DWI检查,在弥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取0、500、1000s/mm2的情况下,测定感兴趣区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两周后行肝脏穿刺活检,病理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采用Knodell组织学活动度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HAI)积分系统进行慢性肝炎纤维化程度分期,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将慢性肝炎患者不同肝叶的ADC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并将不同肝叶的ADC值与HAI评分及肝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ADC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外叶、左内叶及右前叶的ADC值亦低于正常对照组的相应ADC值,各叶ADC值与HAI及肝纤维化呈正相关。结论 DWI技术可用于评价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肠道内正常菌群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微生态体系,其“平衡失调”与人的疾病状态密切相关〔1〕。据报道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2〕。而慢性肝炎患者的肠道菌群状态及其在肝硬化后的变化情况,迄今国内外鲜有报道。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1996年8月至1997年5月期间随机选择我院住院患者50例,其中男46例,女4例,年龄17~52岁。按诊断标准〔3〕分成5组:慢性肝炎轻度组、慢性肝炎中度组、慢性肝炎重度组、慢性重型肝炎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组,每组均为10例。选健康成人10例为对照组,年龄18~45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肝功能试验证明未患过肝炎  相似文献   

9.
丁型病毒性肝炎的原位分子杂交及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原位分子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对142例乙型肝炎活检肝组织进行丁型肝炎病毒RNA及其抗原的定位研究。28/142例丁型肝炎病毒标记阳性。其中慢性重症型6例;慢性活动性17例;慢性持续性5例。慢性活动性乙肝重叠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组发生早期肝硬变的比例明显高于无重叠感染组(P<0.05)。28例丁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组织19例HBcAg阳性,并以核浆型为主,提示活动性HBV复制与HDV感染的正相关性,两者相加作用导致肝损害加重并加速发展为肝纤维化。HDVRNA在肝细胞内大量蓄积,HDAg在碎屑状坏死边缘肝细胞或气球样变肝细胞内呈浆膜型分布,提示HDV直接细胞毒在丁型肝炎发病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10例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重症肝炎。肝穿刺标本(除2例经治疗好转第二次穿刺者外)均有大块和亚大块肝细胞坏死。早期表现为:大片肝细胞细胞变小,互相离解;或胞质肿胀,嗜酸性增强;或着色清淡,质膜破裂;核浓缩、变形或溶解消失。再进一步发展则是大片肝细胞坏死,假小叶结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证实 ,慢性肝炎 (CH)、肝硬化 (HC)及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 -α(STGF -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 ,其水平的变化与CH、HC、PHC病情的发展呈平行关系。有作者还在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 - 1(ICAM - 1)与病毒性肝炎及PHC的关系时发现 ,正常对照组肝细胞的表面无ICAM- 1表达 ,而所有急性或慢性肝炎标本ICAM - 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呈强烈表达。其表达强弱与肝细胞坏死程度相关[1,2 ] 。为研究STGF -α及SICAM - 1水平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本文测定了 32例CH、38例HC及 2 9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纤维化指标包括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及 Ⅳ型胶原(Ⅳ-C)等与慢性肝病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免法检测10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肝细胞癌和64例肝炎肝硬变患者及40例正常人的HA、PCⅢ、LN和Ⅳ-C的值.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病人这四项血清学指标依次升高;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四项指标均有明星升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肝炎肝硬变和肝细胞癌患者与肝纤维化有密切关系;上述四项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5种不同种类的肝脏疾病和对照组进行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检测,探讨四项指标在肝脏疾病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患者8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9例,药物性肝炎患者35例,其他慢性肝炎患者38例,肝功能衰竭患者39例,健康正常对照组61例进行肝纤四项指标的检测,比较各组肝纤四项的水平。同时测定肝病常用指标:胆汁酸、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γ- G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水平。分析肝纤四项与各项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肝功能衰竭组四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药物性肝炎组HA和PC-Ⅲ水平高于对照组,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和肝功能衰竭组各项指标水平无差异,慢性重型乙型病毒肝炎组中肝纤四项指标水平与其他常用肝脏检测指标水平的相关性最为显著,肝功能衰竭组肝纤四项指标水平较为独立。结论肝纤四项指标与其他指标的联合监测能更好的反映发展性肝脏疾病发生发展的活跃情况,及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全面评估。  相似文献   

14.
研究证实,慢性肝炎(CH)、肝硬化(HC)及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α(STGF-α)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其水平的变化与CH、HC、PHC病情的发展呈平行关系.有作者还在研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与病毒性肝炎及PHC的关系时发现,正常对照组肝细胞的表面无ICAM-1表达,而所有急性或慢性肝炎标本ICAM-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呈强烈表达.其表达强弱与肝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5.
对167例HDV感染的肝脏病理变化及免疫病理表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HDV感染者肝在组织学上无特异性改变。HDV感染的慢性肝病者肝细胞的嗜酸性变和脂肪变较常见,免疫病理研究表明,肝细胞的坏死与HDV在肝细胞中表达形式有关,胞浆型与肝细胞坏死的关系较胞核型密切(P<0.01),而HDAg阳性细胞数与坏死无明显关系。HDAg阳性肝细胞多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但其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间接支持HDV具有直接致细胞毒作用的推测。  相似文献   

16.
原位杂交法检测非甲~庚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病毒D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证实在非甲-庚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组织中TT病毒(transfusion-transmitted virus,TTV)的存在。方法 采用地高辛素标记TTV DNA探针以原位杂交技术对51例血清学病毒标记非甲-戊型、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HBsAg、HCV NS3Ag及HGV N55Aag阴性的病毒性肝炎患者石蜡包埋肝组织进行了检测。结果 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TTV基因的总检出率为27.5%,其中急性轻型肝炎的检出率为30.8%(4 /13),急性重型肝炎为1/8,亚急性重型肝炎为3/7,慢性肝炎为2/6,活动性肝硬化为2/9,慢性重肝肝炎为1/4,原发性肝癌为1/4。TTV DNA表达于肝细胞核或胞质内,以核型多见。在急性肝炎,TTV阳性细胞弥漫分布于肝小叶内,慢性肝炎于汇管区附近较为密集,而在肝硬化病例,阳性细胞在假小叶内多呈片族状不规则分布。结论 在不明原因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及肝组织中TTV DNA的检出表明TTV为一种新型的肝炎病毒,TTV为一种嗜肝性病毒。  相似文献   

17.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甘草酸二胺注射液治疗前、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变化.108例肝病患者分为五组, 其中急性肝炎13例, 慢性肝炎轻度17例, 慢性肝炎中度30例, 慢性肝炎重度25例, 肝炎肝硬化23例, 设对照组30名.EGF检测采用RIA分析方法.同时观察HA、LN、PCⅢ、C-Ⅳ与EGF的关系.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炎肝硬化组患者血清EGF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药物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 血清EGF水平与各肝纤维化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动态观察EGF水平, 对了解肝脏炎症及肝纤维化状况、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α和纤维化指标联检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水平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作用 ,我们对 10 2例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NF -α和透明质酸 (HA)、Ⅳ型胶原 (Ⅳ-C)、层粘连蛋白 (LN)水平进行了联检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10 2例慢性肝病患者均系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传染科连续住院病例 (男 78,女 2 4) ,年龄 18~ 5 9岁 ,平均37 45± 14 36岁。其中慢性肝炎轻、中、重度分别为 17例、2 1例、16例 ,男 39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34 2 1± 11 94岁 ;肝炎肝硬变 (肝硬变 ) 36例 (男 2 8,女 8) ,平均年龄 42 14…  相似文献   

19.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评价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MARS治疗重型肝炎16例作为治疗组,21例重型肝炎采用综合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及肝功能损害相匹配,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预后及单次MARS治疗前后病人的精神、食纳、肝性脑病、平均动脉压、重要生化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预后有明显差别,治疗组存活率62.5%(10/16),较对照组38%(8/21)明显提高,单次治疗前后肝性脑病均不同程度改善,平均动脉压上升,血清胆红素、肿瘤坏死因子及尿素氮明显下降。结论应用MARS治疗能明显提高重型肝炎病人的存活率,其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清除病人体内的有毒代谢产物包括胆红索、NO、肿瘤坏死因子及血氨等,从而减轻肝细胞的坏死,改善血流动力学,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是重型肝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肝炎患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及表皮生长因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各型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及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以评价其在肝纤维化中的临床意义.本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13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和30名正常人(对照组)的血清PICP及ECF水平.结果表明急性肝炎组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慢性肝炎轻中型组、慢性肝炎重型组及肝硬化组两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其中慢性肝炎重型组两指标水平最高.以上结果说明,测定血清PICP及EGF水平可以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及慢性肝病的活动度,是临床上判断肝病进展及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