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四种移植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5  
首次应用人脱蛋白质、人脱蛋白骨/骨形成蛋白、羟基磷灰石、HAP/BMP作比较,修复兔颅顶骨缺损并探讨其成骨差异。78只大白兔被随机均分A、B两组,在兔颅顶骨两侧对称各制造直径为1cm的圆形骨缺损,将按实验要求制备好的h-DPB/BMP、HAP/BMP、h-DPB,HAP分别植入A组和B组兔左右骨缺损内。移植材料内的^35S?^45Ca和灰量的测定结果及组织学、X光摄片检查结果表明,四种移植材料的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带血管骨膜(VP)和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移植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以兔桡骨中央25mm的大段骨缺损为模型,通过X线观察、X线平片骨缺损修复Lane评分、组织学观察、骨组织形态计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试,比较术后4,8,16周时VP+DBM联合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4周VP+DBM联合移植及自体骨移植均已较好地完成了缺损的修复,而前者的Lane评分、皮质骨密度、力学抗扭刚度均显著高于后者(P<0.05)。但术后8,16周时两者之间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P+DBM联合移植早期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好于自体骨移植。后期两种方法修复效果基本一致。VP+DBM联合移植后,两者之间建立了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放射学方法评估带血管骨膜 (VP)与同种脱钙骨基质 (DBM)联合移植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以兔 2 5 mm的桡骨骨缺损模型 ,分别采用 VP DBM联合移植 (A组 )、自体骨移植 (B组 )、单纯 VP移植 (C组 )和单纯 DBM移植 (D组 )进行修复 ,术后行连续 X线摄片 ,对 X线平片按 L ane标准进行骨缺损修复评分。结果 :A组、B组的 L ane评分与 C组、D组在各时期均有显著差异。 A组与 B组在术后 2、4周也有显著差异 ,但 8、12、16周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VP DBM联合移植对节段性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 VP移植或单纯 DBM移植 ,在移植早期还优于自体骨移植 ,晚期则两者效果基本一致。VP DBM联合移植后两者之间建立了相互协同 ,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不同孔径钻孔术对兔关节软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钻孔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过程,比较不同孔直径钻孔术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用中国白兔24只,在股骨关节面造成6mm×8mm全层软骨缺损,分别施行孔径1mm和1.5mm的钻孔术,术后4、8周取材,行组织学,光、电镜检查并进行评估.结果:(1)两组的优势修复组织均混有类透明软骨、幼稚软骨和纤维软骨,对照组为纤维组织.(2)修复组织厚度,1mm孔比1.5mm孔厚.(3)修复组织覆盖缺损的面积,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软骨下骨钻孔可修复关节软骨全层缺损,小孔比大孔修复效果好,非钻孔的缺损修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关节软骨一旦缺损,其修复能力有限。本实验通过移植同种异体兔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方法软骨细胞取自出生后3周雄性新西兰幼兔,体外培养,移植于成年雌性新西兰兔膝关节。股骨内髁缺损区为移植细胞组,左股骨外髁缺损为移植胶原凝胶组,右股骨外缺损为空白对照组。术后所有动物不加外固定任意自由活动,于术后4,8,12周处死,进行肉眼、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标本用带有Y染色体的Sex-determing-region-Y(SRY)基因进行杂交。结果移植软骨细胞组术后股骨内髁缺损区得到修复,而移植胶原凝胶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股骨外髁缺损未得到修复。SRY基因性别鉴定也证明了以上结果。结论关节软骨的缺损及骨性关节炎通过软骨细胞移植方法进行治疗,可再生出新的透明软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一次性手术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合并颅骨外露的理想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2007-2014年收治的23例不同原因导致的头皮缺损伴颅骨外露经手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分别采取自体皮片移植术、板障层植皮术、头皮扩张器置入术、邻位双蒂推移皮瓣移植术等方法修复创面。感染创面、残余创面均采用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治疗,对比观察不同治疗方法的创面愈合效果。结果23例患者的头部创面均修复良好,术后随访1~8年,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无明显瘢痕增生。采用邻位双蒂推移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优于其他方法。结论邻位双蒂推移皮瓣修复不同面积的皮肤缺损、颅骨外露、颅骨坏死等创面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间较短,皮瓣成活率较高,通常无需二次手术即能达到良好的修复效果。此外,皮肤原位再生医疗技术也是治疗感染创面、残余创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钛网成型在复杂性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5例颅骨缺损患者,传统钛网手工塑型颅骨修补22例,采用三维钛网成型进行颅骨修补13例。对比两种修补方法的钛钉数量、术中塑型时间、患者满意度。结果与传统钛网手工塑型相比,三维钛网成型在复杂性颅骨修补术钛钉使用数量明显减少(P<0.01),平均术中塑型时间减少(P<0.05),患者术后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采用三维钛网成型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术,不仅能够完全达到符合生理解剖意义上的修补,而且塑型效果好,手术操作过程简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医患双方满意率高。  相似文献   

9.
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带蒂骨膜瓣移植修复髌骨全层软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8例10侧髌骨大面积软骨缺损患者,手术取膝前内侧切口,探查和处理关节内病变后,清除髌骨病变区残存的软骨及软骨下钙化层骨质,露出松质骨渗血面,修理平整。在股骨内上髁部逆动脉血流方向“U”形切开骨膜,形成一带蒂骨膜瓣,将骨膜瓣翻转覆盖关节软骨缺损处并固定。术后3天开始关节被动活动。结果平均随访3.2年,优8侧,良1侧,可1侧。结论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髌骨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可取得满意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运动方式对骨骼肌拉伤愈合过程的影响,为骨骼肌拉伤的运动康复疗法提供实验支持。方法:152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n=8)、即刻组(IM组,n=8)、第1周组(1W组,n=8)、自然愈合组(NC组,n=32)、向心运动组(CE组,n=32)、离心运动组(EE组,n=32)和组合组(CO组,n=32)。除BC组外,其它各组造成腓肠肌急性拉伤模型,1周后,CE组、EE组、CO组分别进行为期4周的向心、离心和向心离心相结合的训练。IM组在造模即刻,1W组在造模后7天,BC在造模后18天取材;其余各组分别在造模后第14、21、28、35天4个时间点取材,每次随机选择8只,检测大鼠腓肠肌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结果:向心运动训练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极限应变率、杨氏模量的恢复。离心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恢复,但延缓了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向心和离心相结合的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极限应力和杨氏模量的恢复,组合组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比离心组快,比向心组慢。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急性拉伤后修复过程中骨骼肌材料力学性质的影响不同。向心、离心以及向心离心相结合的训练均能促进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的恢复;向心和向心离心相结合训练能促进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的恢复;离心运动能加快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力的恢复,但延缓了拉伤骨骼肌极限应变率和杨氏模量的恢复,在增加骨骼肌强度的同时降低了其弹性。  相似文献   

11.
丝裂霉素C对粘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浓度和长时间接触丝裂霉素C(MitomycinC ,MMC)对创面损伤修复的作用,以期为临床上MMC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将使用同种方法致鼻粘膜损伤的4 0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生理氯化钠溶液对照组(A)和3组MMC实验组,B组药物浓度0 .4mg·ml-1、接触时间5min ;C组药物浓度0 .4mg·ml-1、留置;D组浓度2 .0mg·ml-1、接触时间5min。术后1月对各组粘膜愈合情况、病理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 A组9例粘连,B组仅有2例粘连发生,B组与A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 <0 .0 5 )。C组、D组均未有粘连发生。C组有6例鼻中隔穿孔,D组2例。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A组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B组、C组、D组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B组创面修复良好,C组、D组中可见大量坏死细胞,粘膜上皮不连续,D组有结构异常的合胞纤毛和裸纤毛出现。结论 MMC能有效的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但是高浓度和长时间接触MMC对于创面愈合均有不良影响。应用浓度0 .4mg·ml-1MMC ,接触时间5min对于鼻粘膜修复是安全、简单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局部灌注血卟啉单甲醚(HMME)结合血管外激光照射的方法对移植静脉吻合口处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光动力学治疗组、单纯激光照射组、单纯光敏剂灌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4只兔。光动力学治疗组局部应用血卟啉单甲醚HMME(15/μg/ml)溶液充盈在移植静脉段,再以532nm波长半导体激光器在吻合口(每只兔2处吻合口)附近进行血管外照射5min,功率密度100mW/cm^2,能量密度30J/cm^2;单纯激光照射组以生理盐水充盈移植静脉段,再用激光照射;单纯光敏剂灌注组仅用HMME(15μg/ml)溶液充盈移植静脉段5min;空白对照组应用生理盐水充盈移植静脉段5min.术后第4周于各实验组移植静脉的动静脉连接都及其两侧0.5cm处的动脉端、静脉端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组织病理观察,采用IMAGE-Pro Plus生物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观察不同处理组内膜增生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不同剂量He-Ne激光照射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剂量的He-Ne激光照射对骨折愈合的作用,确定促进与抑制剂量范围及估计最佳剂量值,研究三个不同剂量的He-Ne激光照射对骨折愈合的作用。将32只新西兰家兔的左桡骨造成实验性骨折,分为4组,分别以能量密度为36.0J/cm2(A组)、16.8J/cm2(B组)、4.8J/cm2(C组)和0.0J/cm2(对照组)的He-Ne激光照射骨折部位,每日1次,共10次。拍摄骨折后30天的X线片,测定骨折后35天愈合骨的生物力学抗扭强度及单位质量骨痂钙含量。结果:B组和C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B组显著优于C组;对照组显著优于A组。表明:16.8J/cm2和4.8J/cm2的He-Ne激光照射促进骨折愈合,而16.8J/cm2效果更佳;36.0J/cm2的He-Ne激光照射抑制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年龄阶段新西兰大白兔髂软骨组织学形态异同。方法:选取1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2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各3只。取其髂软骨及少量软骨下骨做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及I型、II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取1月龄、3月龄和12月龄组膝关节股骨滑车软骨做相同染色用于对比。结果:①幼年期(1月龄),髂软骨全部由透明软骨组成,随着年龄的增长,4月龄部分表层软骨细胞逐渐肥大、骨化,至成年期全层软骨细胞几乎完全骨化。甲苯胺蓝染色、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显示由幼年时的阳性逐渐减弱为成年时的弱阳性。I型胶原只在骨化区、软骨下骨及肌腱部位着色阳性。②随着年龄增长,关节软骨细胞密度逐渐下降,软骨层厚度逐渐变薄。细胞肥大及骨化发生在钙化层。结论:家兔幼年期髂软骨类似关节透明软骨,随着年龄增长髂软骨细胞逐渐肥大、骨化,至成年期仍有少量透明软骨细胞特有的II型胶原蛋白及蛋白多糖的合成。  相似文献   

16.
白芨微球与无水乙醇行兔门静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静脉栓塞的安全范围及白芨微球作为门静脉栓塞剂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材料与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30只 ,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以白芨微球和无水乙醇行兔门静脉不同分支栓塞治疗 ;栓塞后行连续随访2 8d ,定期复查肝功能、CT、门静脉造影及动物处死后组织病理检查等 ,并将所获的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术后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变化较明显 ,术后第 1d开始增高 ,术后 5d达到最高峰 ,白芨微球组显著高于无水乙醇组 (P <0 .0 5 ) ,但两组均于栓塞后 14d逐步恢复正常。栓塞部位比较 :两组均以右上支加左内支栓塞小组增高最为明显 ,且均有 1只兔于术后 14d死亡。 2种栓塞剂均可导致门静脉段及段以下分支完全性、急性闭塞 ,邻近的门静脉分支未见异位栓塞 ;无水乙醇栓塞后 2 8d ,肝实质呈不规则散在液化坏死 ,部分栓塞的门静脉出现再通现象 ;而白芨微球栓塞后 ,肝实质呈大片状气化坏死 ,未见栓塞区门静脉再通 ;两组术后再通率与不全坏死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门静脉栓塞的安全性与栓塞范围密切相关 ,其安全范围应小于或等于 3个段 ;白芨微球可作为一种末梢性门静脉栓塞剂 ,其安全性与无水乙醇相似 ,但栓塞效果佳 ,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用血管植入游离神经移植,带血管蒂神经移植和单纯游离神经移植桥接10mm神经缺损,观察5天 ̄3个月,毛细血管染色,血管灌注和再生神经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血管植入神经移植和带血管蒂移植早期移植体血管化程度,以及后期再生神经纤维面积恢复率,神经传导速度均相似,且明显优于游离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比较肩盂骨缺损面积百分比和缺损宽度百分比之间的差别以及观察者之间测量一致性的对比,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缺损评估参考。方法:2016年3月到2017年1月,将我院运动损伤科手术治疗的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6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三位主治医师分别测量其肩盂缺损宽度百分比和缺损面积百分比,间隔3月后再次测量,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测量的一致性。根据第一次测量的平均缺损宽度百分比将患者分为四组,分别是5%~10%、10%~15%、15%~20%、20%~25%,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之间缺损面积百分比和缺损宽度百分比的平均差值。结果:观察者之间(inter-observer)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ICC是(0.557,0.513),缺损宽度百分比测量ICC是(0.446,0.374)。同一观察者两次(intra-observer)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ICC在0.585~0.713之间,同一观察者两次缺损宽度百分比测量ICC在0.523~0.666之间。取第一次测量三位观察者的平均值进行分析,平均缺损宽度百分比从6.5%到21.4%,四组缺损宽度百分比和缺损面积百分比差值的平均值不全相等(P=0.003)。缺损宽度百分比平均比缺损面积百分比大4.67%,其中第一组平均大3.54%,第二组和第三组平均大5.02%和4.64%,第四组平均大4.66%。第一组和第二组、第一组和第三组有显著性差别,而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对于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患者的肩盂缺损评估,缺损面积百分比测量的一致性好于按缺损宽度百分比的测量,同一观察者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好于不同观察者测量之间的一致性。缺损宽度百分比的评估平均比按缺损面积百分比的评估高4.67%。缺损宽度百分比在10%以上时,这种差别更显著。  相似文献   

19.
We sought to describe and compare material specific inflammatory and foreign body reactions after porcine liver embolization with spherical embolic agents. In 40 animals, superselective liver embolization was performed with four different spherical embolic agents of various sizes: 40–120 μm (Embozene, Embosphere), and 100–300 μm, 500–700 μm, and 700–900 μm (Embozene, Embosphere, Bead Block, and Contour SE, respectively). After 4 or 12 weeks, inflammatory reactions were evaluated microscopically according to the Banff 97 class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of foreign body reactions, a newly designed giant cell score was applied. Banff 97 and giant cell scores closely correlated. At 4 weeks, small Embosphere particles (100–300 μm)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Banff 97 score than Embozene, Bead Block, and Contour SE of the corresponding size. After 12 weeks, the calculated differenc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4-week results and the 12-week results revealed a statistically higher Banff 97 score for Embosphere 100–300 μm after 4 weeks than after 12 weeks (P = 0.02). The overall foreign body reaction was pronounced after embolization with smaller particles, especially in small Embosphere particles. Giant cell numbers with Embosphere 100–300 μm were statistical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other materials of corresponding size (P < 0.0001). Inflammatory and giant cell reactions after embolization procedures depend on the embolic material. The overall inflammatory reaction was low. However, marked inflamm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mall Embosphere particles at 4 weeks, a finding that might be caused by the allogeneic overcoat. Correspondingly, giant cells indicating a foreign body reaction were more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small particle sizes, especially after embolization with small Embosphere particles. Ulrike Stampfl and Sibylle Stampfl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3.0T磁共振波谱(1H-MRS)动态评估糖皮质激素诱导的兔骨质疏松模型骨髓脂质变化规律.方法 将20只(5个月)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肌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组(MPS组),每组10只.分别于0、4、8、12周行L3~L4及股骨近端MRS扫描及骨密度测定,获取骨髓脂质分数(LF).第8周及12周各处死实验兔10只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第4、12周时,MPS组LF较基线时分别增高35.9%和75.2%(P值均<0.001).第4周始,组间LF有显著性差异,而组间骨密度至第8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12周MPS组骨髓脂肪细胞密度较对照组分别增高57.1%和35.4%,而骨髓脂肪细胞直径分别降低13.3%、增高22.7%,骨髓脂肪细胞面积分别增高30.8%和53.8%.结论 MRS可以动态评估骨髓脂质变化规律.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初期骨髓脂肪以小尺寸脂肪细胞为主,后期以大尺寸脂肪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