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检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中PTEN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79例结肠癌原发灶及其淋巴结转移灶标本进行PTEN的表达情况检测。[结果]原发灶与其淋巴结转移灶相比:PTEN在粘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降低(P<0.05),而管状腺癌中其表达无明显差别; PTEN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原发灶及其转移灶中PTEN的高表达率在管状腺癌中均显著高于粘液腺癌。[结论]淋巴结中转移的粘液腺癌细胞表达较低水平的PTEN,其低表达可能有助于结肠癌的淋巴道转移。  相似文献   

2.
大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s)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鉴定。方法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培养2周。经过先镜,透射电镜观察培养DCs的形态学特征;通过同种T细胞混合培养,采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不同浓度的DCs发同种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培养的DC胞浆突起大而长,呈树突状,具有DCs的典型形态,并且具有强烈的激发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采用大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去除悬浮细胞,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序贯培养,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DCs。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融合瘤苗对大鼠骨肉瘤的主动免疫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哲  范清宇  郝新保  龙华  刘云燕  文艳华  赵宏 《医学争鸣》2004,25(17):1541-1544
目的:探讨大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融合瘤苗在骨肉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用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建立大鼠骨肉瘤动物模型,应用重组大鼠rGM-CSF, rIL-4和nrhTNF-α培养大鼠骨髓前体细胞获得大量DCs,经标抗大鼠OX62 mAb免疫磁珠分离纯化后的DCs经形态学观察、表型检测、功能学实验鉴定,然后将细胞系UMR-106与大鼠树突状细胞融合作为瘤苗应用于荷瘤大鼠,观察其抑制肿瘤生长和肺转移的效果. 结果:在治疗6 wk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瘤重明显减小(P<0.01);肺转移发生率降低(P<0.01). 结论:大鼠骨肉瘤细胞系UMR-106与树突状细胞的融合瘤苗可望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结肠癌细胞系裸小鼠淋巴结转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人结肠癌细胞系裸小鼠爪垫淋巴道转移动物模型,并评价卡培他滨抗癌药物效果.方法 裸小鼠爪垫皮下注射人结肠癌HCT-116细胞,在1~6周及8周取材,进行HE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检测,观察种植瘤的成瘤率、生长情况、淋巴结转移规律,并口服卡陪他滨抗癌药物观察其疗效.结果 种植1周后成瘤率100%.肿瘤在3~4周成指数生长.3周时见第一级胭窝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5),到6周时100%转移,其中腹股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76.9%(10/13);5周时见第二级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1/5);到8周时见第三级肾门淋巴结转移(1/5),髂血管旁淋巴结转移(3/5),但均未见肝肺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发生在肿瘤指数生长之前,HE染色及CEA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淋巴结有弥漫性癌细胞转移浸润.口服化疗药物卡培他滨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及淋巴结转移.结论 成功建立了人结肠癌裸小鼠爪垫淋巴道转移模型.此模型快速简便、转移集中、转移率高,且应用此模型能够评价抗癌药物卡培他滨抗癌疗效.  相似文献   

5.
人结肠癌组织中MIP-1β及S-100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人结肠癌组织MIP-1β及S-100蛋白的表达及在树突状细胞迁移过程中的调控作用,探讨他们在肿瘤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方法 取34例结肠癌病人术后标本和局部淋巴结做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染色。结果 结肠癌早期组S-100蛋白和MIP-1β在淋巴结和肿瘤组织表达的面积密度(面密度)和数量密度(数密度)明显增高,与结肠癌晚期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MIP-1β有促进树突状细胞向淋巴结和肿瘤局部迁移和聚集的作用。MIP-1β和S-100蛋白的异常表达在结肠癌的恶性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流式细胞术多参数分析的特点对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含量准确计数。方法手术取宫颈癌淋巴转移和非淋巴转移患者淋巴结组织。将组织用机械法制备成单个细胞悬液,调整细胞浓度为5×106个细胞/ml。每例标本分两管,一管只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标记物CD83抗体,另一管加CD83的同时再加白细胞表面共同抗原CD45RO,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两管CD83阳性百分率。结果淋巴结转移组中双标记组和单标记组间CD83的表达差异显著;非淋巴结转移组中双标记组和单标记组间CD83的表达差异显著;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在单标记和双标记间CD83表达率也有显著差异。结论肿瘤的转移与周围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减少有关。对于含量很少的树突状细胞像在淋巴结这样成分较复杂组织中计数,采用双参数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PBC)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探讨PBC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变化与其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胆囊手术标本,采用连续切片法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树突状细胞(DCs)(联合单抗CD1a和S-100标记)的浸润和IL-10的表达。结果以CD1a和S-100为标志的DCs在PBC癌组织中的浸润比其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组织中的浸润下降(P<0.05),并与其分化程度、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IL-10的表达与病变性质有关,但与PBC的进展无关。结论PB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病人自身以DC为代表的免疫功能下降与抑制有关。IL-10可能有抑制DC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效良  齐冰  李永芳  郭淼  赵静  刘京昇 《医学争鸣》2008,29(14):1286-1288
目的:观察S100A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肿瘤淋巴转移的关系以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100A4和VEGF-C在76例胃癌及24例癌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100A4和VEGF-C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周正常组织(P<0.01).S100A4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或P<0.05);VEGF-C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或P<0.05).S100A4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34,P=0.003),kappa系数为0.298.结论:S100A4可能参与VEGF-C淋巴管生成通路,在胃癌的淋巴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的浸润情况,了解局部组织的免疫状态对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S100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且计数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S100+DC的浸润数量.结果:大肠癌组织中浸润的S100+DC细胞数明显少于癌旁组织(10.28±2.10个/mm2和17.64±1.40个/mm2;P<0.01).S100+DC的浸润数量分剐在分化好、未侵及浆膜以及无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中显著多于分化差、侵及浆膜以及有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S100+DCs细胞数:20.16±7.38个/mm2和15.68±4.54个/mm2,19.89±6.70个/mm2和16.50±4.53个/mm2,20.94±8.58个/mm2和14.52±4.2mm2/均P<0.01).结论:大肠癌中S100+DC的浸润密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机体局部抗肿瘤免疫在肿瘤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探讨树突状细胞与肺癌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S - 10 0蛋白抗体免疫酶标法观察了正常及癌变肺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结果 肺癌组织中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组肺组织 (P <0 0 5 ) ,非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5 )。结论 树突状细胞与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IRC5是否参与大肠癌发病过程及是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比较4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自体正常大肠组织,以及35例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组织中BIRC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IRC5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程度与非癌组织(正常大肠组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BIRC5蛋白的表达与非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IRC5参与了大肠癌发病过程,并与癌细胞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2.
于波  苏宏  李世拥  安萍  杜俊峰  白雪  左富义 《医学争鸣》2009,(21):2415-2417
目的:探讨有丝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途径中MEK1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淋巴结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6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MEK1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对比MEK1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大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和肝转移灶中MEK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3%,32.6%,71.4%,78.3%.癌原发灶、肝转移灶和转移淋巴结中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TNM分期,Ⅲ,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Ⅰ,Ⅱ期(P〈0.01).低分化腺癌和黏液腺癌MEK1表达阳性率高于高-中分化腺癌(P〈0.01).MEK1阳性组和MEK1阴性组的3a无病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1.3%,73.1%.MEK1阳性组患者生存率低于MEK1阴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K1增强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及淋巴结和肝转移有关,检测MEK1表达对判断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TE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0例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等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另选择30例癌旁正常大肠组织作对照组。结果70例大肠癌标本中PTEN阳性表达32例。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表达均阳性。大肠癌组织中PTEN的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X^2=26.27,P〈0.01)。大肠癌组织中PTEN表达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较密切,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30,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呈负相关(r=-0.27,P〈0.05;r==-0.26,P〈0.05)。结论PTEN基因异常改变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其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明显相关性,参与大肠癌恶化演变、浸润和转移过程,有望成为大肠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淋巴转移、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4例结肠癌患者按有无淋巴结转移、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TNM分期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其结肠癌组织中VEGF—C表达情况,应用X^2检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结肠癌组织中VEGF—C阳性率为57.8%;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表达(80%)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2%)(P〈0、01)。VEGF—C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均无显著相关(r=0.008、0.025、0.013,P〉0.05),而与TNM分期显著相关(r=0.447,P〈0.01),其中随着TNM分期的增高,VEGF—C阳性表达亦显著增高。[结论]结肠癌可表达VEGF—C,并影响结肠癌的淋巴转移。VEGF—C高表达而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人有很强的淋巴结转移倾向,甚至可能已发生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 选取结肠癌患者术后病理标本70例,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Livin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及细胞增殖的关系.另取30例癌旁正常的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 结肠癌组织中Livin基因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X^2=12.19,P<0.01).Livin基因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随原发病灶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呈明显上升趋势(P <0.01或P<0.05).Livin基因表达阴性的结肠癌组织中PCNA的细胞增殖指数明显低于Livin基因表达阳性的组织(P<0.05).结论 Livin基因不仅参与结肠癌的发病进展过程,而且还参与了结肠癌的局部侵袭和转移的病理过程.Livin不仅参与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调控,还促进了细胞的增殖过程,可作为大肠癌临床诊断、转移和放化疗疗效及预后评估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黄璐  莫维光 《广西医学》2010,32(9):1025-1027
目的通过研究人类结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的发生分布特点,探讨新生淋巴管在结肠癌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方法采用鼠抗人D2-40单克隆抗体标记淋巴管内皮,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新生淋巴管的数量和分布,探讨新生淋巴管与结肠癌发展的相关性。结果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癌的黏膜固有层内均发现D2-40标记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正常结肠壁、结肠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肠高级别上皮内瘤、结肠癌的新生毛细淋巴管数量分别为(7.93±2.36)个/HP、(33.14±11.96)个/HP、(65.40±23.13)个/HP及(42.20±17.20)个/HP。组间样本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结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新生淋巴管数量在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结肠癌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正常结肠组织中呈递减趋势。在腺瘤癌变阶段淋巴管新生数量增多,提示新生的毛细淋巴管可作为腺瘤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28例大肠粘液腺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大肠粘液腺癌以直肠和升结肠部位多见;②大肠粘液腺癌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直肠粘液腺癌青年组(≤30岁)较老年组(≥60岁)多见,而结肠粘液癌与之相反;③以浸润型生长方式为主;④淋巴转移率高(56.6%),易发生腹膜播种;⑤血行转移率低(3.82%),结肠血行转移率(10%)明显高于直肠组(1%);⑥术后5年生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yclinD1和CD15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在侵袭和转移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0例结直肠癌、30例腺瘤、30例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yclinD1和CD1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yclinD1和CD15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较正常结直肠组织明显增高(P<0.01).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分化程度不同的结直肠癌中不同(P<0.01),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有淋巴结转移组CyclinD1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增高(P<0.01);随着临床分期的升高,CyclinD1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CD15蛋白表达阳性率在分化程度较低的结直肠癌中明显增高(P<0.01),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有淋巴结转移组CD15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组显著增高(P<0.01);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CD15蛋白表达呈上升趋势(P<0.01).CyclinD1和CD15蛋白的共同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离原发灶较远处转移、临床Dukes分期有相关性.[结论]CyclinD1和CD15蛋白可作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检测CyclinD1和CD15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恶性程度、转移潜能及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65例结直肠癌原发灶、正常结肠黏膜、转移淋巴结CD44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7%、21.5%、89.2%。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中CD44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按结直肠癌TNM分期,Ⅱ、Ⅲ期CD44阳性率高于Ⅰ期(P〈0.01),Ⅲ期阳性率高于Ⅱ期(P〈0.05)。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CD44表达检测结果,低分化腺癌CD44阳性率高于中分化和高分化腺癌(P〈0.05)。结直肠癌原发灶CD44阳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74.2%。CD44阴性组淋巴结转移率为41.2%。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采用寿命表法分析CD44表达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3年无病累积生存率CD44阳性组为52.4%,CD44阴性组为77.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44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弦:收集233例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O.01),性别、年龄、原发部位、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证实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P〈O.01)。结论:肿瘤浸润深度与分化程度是影响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于指导结肠癌手术时淋巴结清扫范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