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对比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犬下腔静脉开口处后静脉壁的近期及远期病理改变,探讨消融术后静脉狭窄的病理机制。方法:对两组共6条杂种犬行下腔静脉造影后分别用射频及超声能量消融下腔静脉开口处,术后30min,4周,12周分别取两组试验犬各1条,重复下腔静脉造影后处死,取被消融处组织制成切片,光镜下观察。结果:下腔静脉造影示射频导管消融组术后30min,3条犬均有下腔静脉不同程度的狭窄,而超声消融组则没有。术后12周时处死的两条犬均有管腔狭窄,慢性期大体标本显示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可使静脉客壁形成局限的,僵硬的,形状不规则的疤痕,管壁挛缩,而超声组在静脉内壁仅形成光滑的,均匀的,连续的环状损伤,组织学观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内膜损伤及增生,全层肌组织破坏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管壁挛缩,但射频导管消融组改变更明显。结论:射频导管消融与经球囊超声导管消融均可造成血管透壁损伤,术后病理演变过程相似,超声在血管内壁造成的损伤轻微,均匀,呈连续环状,慢性期修复反应较轻,虽有形成管腔狭窄的可能,但较射频导管消融组轻微,且操作简便,效果确切,是较为理想的消融方法。  相似文献   

2.
观察不同温度超声消融肺静脉口对电传导的影响 ,探索适合肺静脉口的最佳超声消融温度。选用健康成年犬 15只 ,随机分为 5 0℃、5 5℃及 6 0℃消融组 ,用特制的超声球囊导管在S1S1快速起搏下环状消融肺静脉口 ,观察产生电隔离的时间及消融后每隔 10min再次快速起搏观察电隔离是否存在。结果 :共消融肺静脉口 5 1个 ,实验发现 ,在消融温度为 5 0℃时 ,所有消融处均未产生电隔离 ;在消融温度为 5 5℃时多产生一过性电隔离 ;在消融温度为6 0℃时可产生有效电隔离消融温度为 6 0℃时 ,电隔离多发生在达到预设消融温度后 10s内 ,最长发生在达到预设消融温度后 2 2s。结论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口 ,在消融温度达到 6 0℃ ,持续 30s能够产生有效电隔离。  相似文献   

3.
将健康成年杂种犬11只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只行上、下腔静脉口超声消融,对照组6只行上、下腔静脉口射频环状消融。分别于插管前,插管后,消融后即刻,消融后0.5h、48h取外周静脉血5ml,用发光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t-PA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两组t-PA、PAI-1插管前后无明显变化;t-PA于消融后即刻达高峰,0.5h后开始下降;PAI-1于消融后0.5h达高峰,消融后48h恢复正常,两组比较。t-PA无明显差异,但PAI-1在消融后即刻及消融后0.5h,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证实超声消融与射频消融均—过性激活纤溶系统,其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占优势,且射频消融更明显,超声消融入心静脉口不易形成血栓,较射频消融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研究导管射频消融经验性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疗效,2001年8月到2003年12月连续收治的13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中,107例行经验性肺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术中只要所标测静脉的肌袖电位明确且与心房之间存在传导关系,以及标测和消融电极导管到位不困难,则行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消融静脉电隔离。术后不用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症状缓解且无房颤的心电图证据判定为手术成功。结果:107例房颤患者中105例即刻静脉电隔离成功(98%),平均每人行3.3±0.8根肺或上腔静脉电隔离,共隔离静脉352根。21例因房颤复发再次行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20%),3例进行了第3次手术,平均每人共完成1.2±0.5次静脉电隔离术。82例(78%,82/105)手术成功的患者随访13±8个月,66例患者无临床症状及房颤复发的证据(80%)。结论:射频消融电隔离3根以上心脏大静脉可以预防约4/5患者房颤的复发,但是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合称大静脉 )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并发症。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89例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分析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 89例病人共接受电隔离治疗 10 3次 ,隔离大静脉 2 30根 ,其中肺静脉 2 0 7根 ,上腔静脉 2 3根。出现并发症 10例 ,其中严重迷走神经反射导致的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引起的晕厥发作 2例 ,脑卒中 2例 ,肺静脉狭窄 4例 (狭窄程度 >5 0 % ) ,术后少量心包积血 2例 ,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11%。结论射频导管消融进行心房 肺和 /或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多数并发症可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减少或避免 ,其中肺静脉狭窄和脑卒中为最棘手的并发症 ,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动物实验已初步表明 ,经球囊导管超声消融更易在入心静脉口形成完全、持久的电隔离 ,很少导致管腔狭窄 ,且操作简单 ,安全可靠 ,优于射频消融。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病人 ,短期随访均获成功。临床资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3例患者 ,女性 1例、男性 2例 ,年龄 4 6~ 6 8平均 5 4岁 ,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 5~ 10年。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 ,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3例患者房颤发作频繁 (>2次 d) ,症状严重 ,发作时伴有明显心悸、胸闷等。均曾先后服用普罗帕酮、美托洛尔、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治疗 ,未获明显疗效。入…  相似文献   

7.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腔静脉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年龄(42.5±13.2)岁。经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导管)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sso导管的指导下,采用全肺静脉或上腔静脉与靶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肺静脉和腔静脉行标测和电隔离治疗。窦性心律时最早激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位处和/或心房起搏时最短的心房和静脉电位间期处为靶点行消融。结果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接受一次电隔离治疗,共电隔离大静脉115根,其中左上肺静脉34根,左下肺静脉22根,右上肺静脉30根,右下肺静脉17根,上腔静脉12根,即刻电隔离成功率为95.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78%。随访3~22个月,成功率(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为75.0%。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活动连接,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超声与射频环状消融入心静脉口对血凝状态的影响,评价超声消融入心静脉口的安全性,为超声消融肺静脉口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11只,随机分成两组5只行上、下腔静脉口超声消融,6只行上、下腔静脉口射频环状消融.分别在插管前、插管后、消融后即刻、消融后30 min及48 h取外周静脉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血小板α-颗粒糖蛋白(GMP-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的变化,用发光底物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变化.结果超声消融组与射频消融组GMP-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在插管后较插管前明显升高,消融后即刻明显升高,且继续升高至消融后48 h.两组比较,消融后即刻、30 min及48 h,射频消融组GMP-140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均高于超声消融组.两组t-PA及PAI-1在插管后较插管前无明显变化,t-PA于消融后即刻达高峰,至消融后30 min开始下降,PAI-1于消融后30 min达高峰,两者均于消融后48 h恢复正常,两组t-PA与PAI-1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消融与射频消融均可激活血小板,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但超声消融对血小板激活程度低于射频消融,说明与射频消融相比,超声消融入心静脉口不易形成血栓,较射频消融安全.  相似文献   

9.
阵发性心房颤动大静脉电隔离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阵发性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大静脉 (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 )电隔离治疗后肌袖内自发电活动的特点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顽固性特发性房颤患者 ,在环状标测电极导管指导下行心内电生理标测以及肺静脉和 /或上腔静脉肌袖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治疗 ,电隔离后继续留置环状标测导管 10~ 2 0min ,观察自发电位发生情况。结果 电隔离前心内标测显示 32例患者的 36根大静脉肌袖有自发电活动。以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为终点行大静脉口部消融后 ,16根 (4 4 % )记录到大静脉内自发电活动 ,其中 2根呈偶发的单一电活动 ,11根呈平均频率 (38± 12 )次 /min的缓慢节律 ,3根呈偶发的由 3~ 6个电位组成的短阵快速节律。 15根示大静脉内电活动与心房完全分离 (93 8% ) ,1根左上肺静脉存在大静脉 心房单向传导。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大静脉后 ,出现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时多同时伴有大静脉 心房传出阻断 ,心房 大静脉传入阻滞后大静脉内的电活动频率明显变慢、减少或消失 ,说明窦性心律时的心房 大静脉传导是引起大静脉内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射频导管消融技术即使只阻断心房 大静脉单向传导也可通过稳定大静脉内电活动而减少或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选用健康成年杂种犬 11只 ,分别行上、下腔静脉口腔超声消融及射频消融 ,动态检测时α 颗粒糖蛋白 (GMP 14 0 )阳性表达活化血小板百分率的变化。结果发现 :消融后即刻、3 0min及消融后 48h ,射频消融的GMP 14 0均高于超声消融 ,说明超声消融入心静脉口激活血小板程度低 ,不易形成血栓 ,较射频消融安全。  相似文献   

11.
对肺静脉内点消融治疗术后随访 2 2± 1 1 .1个月内的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复发病例 ,在Lasso标测导管指引下 ,进行再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探讨点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后复发的机制 ,并对再次经验性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5例患者共接受心内电生理标测和电隔离治疗 6次 (一例行第二次电隔离 ) ,除一例行右下肺静脉靶肌袖的电隔离外 ,其余病例均进行了经验性全部大静脉的电隔离 ,共电隔离心脏大静脉 1 5根 ,其中肺静脉 1 3根、上腔静脉 2根 ,即刻电隔离成功率 1 0 0 %。术后随访 1 1 .8± 8.9个月 ,均无房颤复发。因此 ,对于阵发性房颤导管射频点消融后复发病例进行经验性全部大静脉肌袖电隔离治疗可以满意控制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复发患者药物治疗方法。方法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32例,行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术后,均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早期复发患者加用普罗帕酮,若仍不能控制心房颤动发作,则给予索他洛尔替代上述两药。结果 美托洛尔加普罗帕酮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率54%。索他洛尔的有效率达83%。控制心房颤动总有效率92%,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所用剂量小于常规剂量。结论 美托洛尔加小剂量的普罗帕酮,或单用小剂量索他洛尔可有效地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肺静脉和腔静脉电隔离术后早期复发患者的发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对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环状电极指示下行经验性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电隔离。结果23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共隔离肺加上腔静脉87条,左上肺静脉22条,左下肺静脉18条,右上肺静脉22条,右下肺静脉12条,上腔静脉13条,平均每例3.78条。平均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48±34)min和(52±9)min。1例发生术中心包填塞,2例行2次手术。平均随访(3.8±1.6)个月,20例无房颤复发,2例有房早发作,成功22例。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采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射频消融电隔离术对绝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并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4.
选择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病例 ,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肌袖电隔离的结果 ,探讨短阵房扑与心脏大静脉肌袖和房颤的关系。 2 3例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发作的房扑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2 3例中有 17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标测 ,有 14例标测到短阵房扑和房颤 ,其中单纯短阵房扑发作 8例 ,短阵房扑触发房颤 6例 ,均提示短阵房扑为起源于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其中肺静脉 10根 ,上腔静脉 4根 ,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成功 13例。结论 :短阵房扑的发生机理是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这种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阵房扑可能是房颤由肌袖电活动触发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是治疗这一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Ectopic beats trigge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may arise from atrial myocardial extensions in the pulmonary veins, superior vena cava, coronary sinus, and vein of Marshall. We report two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nitiated by ectopic beats originating from the inferior vena cava. The foci responsible for the ectopic beats were located and ablated, resulting in elimin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ctopic beats originating from the os of the inferior vena cava can result in atrial fibrillation. This finding may explain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some patients after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导管消融证实起源于SVC房性心律失常共14例,在传统或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结合SVC造影确定最早激动点或起源部位,局灶性消融或节段性/环状消融电隔离SVC。结果 5例房性心动过速(AT)在SVC内标测到最早激动点,局灶性消融成功;9例SVC起源房性早搏(PAC)伴发心房颤动(AF)患者经节段性或环状消融电隔离SVC成功。3例术中SVC电隔离后出现SVC自律电活动。结论 SVC起源房性心律失常有特征性的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时应注意识别AT或PAC。可通过局灶性或阶段性/环形电隔离SVC消融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上腔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的具体手术方法,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我院阵发性房颤患者50例,患者常规进行肺静脉隔离后,继续行上腔静脉隔离.消融前进行上腔静脉造影,显示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解剖关系,并在CARTO系统运用PentaRay电极导管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三维...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肌袖与心房的电学连接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总结 1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上腔静脉 (SVC)肌袖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的结果 ,评价SVC肌袖和心房电连接的类型和特点。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 ,对 16根SVC肌袖进行电位的记录、分析以及开口部的点或段的消融电隔离治疗。根据窦性心律和心房起搏下的肌袖内环形电极标测的袖电位激动顺序 ,即电突破点的数目和位置 ,以及有效放电对袖电位及其电突破点的影响 ,总结和分析袖房之间的电连接类型和特点。结果 :共标测和电隔离SVC肌袖 16根。其中呈单束状电连接 8根 (5 0 % ) ,双束状电连接 7根 (43.7% ) ,多束状电连接 1根 (6 .3% )。 16根SVC平均每根电连接束为 1.6± 0 .6根 ,共消融 2 .1± 0 .6个节段和部位 ,每个部位进行了2 .3± 0 .7次的放电。所有病例均达到完全电隔离的标准。结论 :SVC袖房之间电连接的类型多为单束状和双束状 ,在袖房连接处行点或节段性消融即可达到完全袖房电隔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Several report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most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is initiated by ectopic beats from a focal area, and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can effectively cure atrial fibrillation. Although most of the ectopic beats originate from the orifices of the pulmonary veins or from the myocardial sleeves in the pulmonary veins, ectopic beats can also originate from superior vena cava, crista terminalis, coronary sinus, ligament of Marshall, or left atrial posterior free wall. Owing to the potential risk and complexity of catheter ablation, the ideal candidates should have frequent episodes and drug refractory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