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下利"主要包括后世所指的"泄泻"和"痢疾"。中医治疗一般根据标本缓急、外感内伤、寒热虚实等情况随证治之。笔者临证之余,苦读经典,反复临床验证,体会到张仲景对"下利"急症的治疗有其独到经验。遵仲景之法,在"泄泻"和"痢疾"发病的初始阶段,对临床上证属邪实内结而正气未虚之"下利"急症,一旦切中病机,抓住时机,应用大承气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所述下利,概括了后世泄泻和痢疾等疾病,载有其条文六十余条,六经皆有,就治法而言,因病因病机不同,兼证各异而大相径庭.此治法法中有法,法随证变,为后世医家治利所常用和遵从,疗效卓著.本文拟对其下利治法予以归纳和探讨,以期领悟医圣仲景认病之细、辨证之精、治法之灵.  相似文献   

3.
略述《伤寒论》中的针灸施治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伟大医家张仲景,既是创立方剂的鼻祖,又是善用针灸的大师。在《伤寒论》397条中,运用针灸者达25条之多。其辨证施治生动灵活,内容独树一帜,发人深省。兹不揣浅陋,将个人的学习体会作如下简述。一、同病异治临床所见之疾病是复杂多变的。同一疾病,因其体质差异、邪正消长、病程长短、病位深浅之别,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仲景在其六经辨治中,尤善于同中求异,根据不同症状,分别施针或灸。如:“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条)。本条言少阴下利,为  相似文献   

4.
赵兰才 《中医杂志》2011,52(13):1087-1089
将疾病视为体内与体外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这一观念称为内外相因疾病观,此观念溯源于《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发病学说。内外相因疾病观的主要内涵为正虚邪乘,气有定舍;内外合邪,同气相求;邪有从化,正气为本。这一观念是中医整体恒动观在病因发病学的具体体现,用以指导外感热病的辨证,可较全面地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辨别外感热病的病性、病势和病机转化,从而更好地指导立法处方,此观念对弥补和融合伤寒与温病学派在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偏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伤寒六经病的自愈机理湖北443003三峡学院医学院谭德福主题词《伤寒论》,六经病/分析伤寒六经病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不经治疗自然痊愈,《伤寒论》中有关论述达40余条。现就其机理探讨如下。顺其病势务求邪有现路在六经病中,机体能顺其病势,自动奋起抵抗...  相似文献   

6.
《内经》载"燥邪"有"淫"、"迫"之分,其"淫"者方为燥淫证之病因。此文分析《素问·天元纪大论》等相关篇章中燥邪淫胜所致病证之证候、病机、治则治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据《内经》"病起于阴阳"之论,指出《内经》所论之燥淫证出于病因辨证,为感受燥淫之邪而病起于阳者,其证病位在表在里、在脏在腑,证候表现繁杂多样,病机复杂多变且不止于"燥甚则干"一隅,当属"广义燥证";今内燥证和外燥证当属"狭义燥证"。前者出于病性辨证,以阴津失于濡润为要;后者虽亦出于病因辨证,但却囿于季节性燥邪所致之燥淫表证。西北燥证是感受燥邪为主病的复合型方域性中医证候,属广义燥证,故以病因辨证为本是开展西北燥证相关研究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下利作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遍及六经,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多见热利;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多见寒利。下利以少阴、厥阴经病多见,少厥二经病位都在里,少阴病病性多属阴、虚、寒,厥阴病病性多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人体以脏腑为本,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下利病证。文章主要探讨下利且有证有方的条文,下利有虚实寒热之分,按照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三种类型分而论治。  相似文献   

8.
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以病名为纲,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整体观念的辨证论治诊疗模式。所谓部位辨证是指通过对人体体表、脏腑之上、中、下部位的划分,归纳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进而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中医辨证方法。《金匮要略》将部位辨证思想贯穿于脏腑、证候、病机、病势、预后、诊法、治法等各个方面,上承《内》《难》之旨,下启叶桂、吴鞠通等后世医家之思,为三焦辨证体系的创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部位辨证思想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阐释疾病病因病机、指导疾病诊治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葛根黄芩黄连汤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名方,现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而中医辨证属里热下利夹表邪者。导师李晓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在临床行医时辨证施治,活学活用本方,而不拘泥于肠道疾病,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常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理、法、方、药的典籍。笔者略述其因势利导的治则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1 识病势之真谛,乃利导之关键 所谓病势,是对病态中其病因病机,病位病理以及证候邪正等方面的概括。但如何判断病势,《金匮要略》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判别。1.1 据病位识其病势。《奔豚气病》篇曰:“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从脐下筑筑动悸而预测有发生奔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朱仲华 《新中医》2014,46(7):242-243
<正>《针灸大成》一书是明代靳贤在针灸家杨继洲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又汇集了明以前有关针灸学的文献资料而编成[1]。其内卷九末附录有杨氏临证验案33则,所载入者均是杨氏临证验案资料,内容包括对痢疾、便血、血厥、神志等疾病的证治,均能体现出杨氏辨证之精确,选穴之精当,取效之迅捷。其中有数则医案记载了杨氏对因痰邪所致疾病的治疗经验。痰属内生之邪,有有形和无形、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为病则全身各处均可出现,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亦十  相似文献   

12.
樊晓林  林树元  曹灵勇 《新中医》2018,50(3):176-179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属不同维度的辨证理论,并非一一对应关系,为进一步明确《伤寒论》中太阴病的理论内涵,通过对《伤寒论》原文的仔细研析,阐释了太阴病的内涵本质为病位在里,病性属寒,病势为虚;太阴水病和太阴血病是太阴病的两个基本病理机转。同时,基于原文及太阴病之基本病理机转,论述了太阴病可涉及心、肝、脾、肺、肾、胃等多个脏腑及其证候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舌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经络与舌相通,所以辨舌可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综合温病者诊的辨证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 辨别病邪性质 温病致病之邪虽有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不同,但就其性质而言,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属温热之邪为病,苔多干燥不腻;属湿热之邪为病,苔多垢腻。具体言之,根据温病初起的舌象变化,并结合时令季节,每可测知其具体的致病邪气。如病初见舌苔薄白欠润,而发于冬春季节的,多为风热之邪客于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载下利条文凡85条,治下利方剂29方,至今仍广泛指导于临床。《伤寒论》中的下利证依发病规律有“自下利”、“必作利”,依下利程度有“微利”、“下利至甚”、“大下利”,依下利性状有“下利清谷”、“下利便脓血”等。下利证有寒热实虚之别,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异,有时作主证辨,有时作副证辨。本文把下利证分为十个类型作一初步分析。1合病下利葛根汤证(32):本证既有发热恶寒脉浮表证,又有下利里证,系太阳表邪不得外越、内迫阳明大肠,传导失职而利,病变重心在表,下利乃表病引起,不为主证,故不须治里,只用葛根汤解肌表之邪、升阳明之气,表解里自和,下利自止,属下者举之,逆流挽舟法也。黄芩汤证(172):本条虽言合病、实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之邪,内迫阳明下趋大肠而自下利,下利为主证,自不同于葛根汤的表证下利,故以黄芩汤清少阳之热,热清利止,表邪自解。成无己认为: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为在半表半里,故与黄芩芍药以和解之。《医方集解》称此方为“万世治痢之祖”。2协热下利葛根芩连汤证(34):本证系表证误下,邪热内陷,热迫于肠,传导失职而致下利不止、病变重心在胃肠里热、下利特点粘秽而臭,暴注下迫,虽有表证亦较轻微,刘渡舟教授谓其...  相似文献   

15.
正《伤寒论》中"下利"一证,原文论述有100多条,方剂30多首,下利泛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及排便异常而言,其病性、方证各不相同,在《伤寒论》中有下利清谷、自利、自利清水、泻利下重等之称,治法有清热止利、解表止利、温中止利、固涩止利、和里止利等方法。仲景治疗下利之证,方法灵  相似文献   

16.
<正> 眼诊,就是审察眼睛的形态、颜色来判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在内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可以从其变化诊断出正邪的盛衰、病邪的部位、病势的进退及治疗得当与否。《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注于目而为之精。”可见眼睛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古代就有五轮归属五脏的方法,具体是:风轮属肝,气轮属肺,肉轮属脾,血轮属心,水轮属肾。某一脏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急性热病为主的专著 ,它以六经辨证的方法 ,对急性热病进行了分类研究。但是有些内容与杂病有关 ,如“下利”一症既是。它把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论中所述之下利 ,包括大便次数增多 ,粪便清稀甚者如水样 ,以及泻下粘液脓血等。其所述“下利”已超出炎症性腹泻范围 ,有些属急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有些属于胃肠道慢性疾病 ,有些属胆系炎症 ,有些是周身性疾病伴有腹泻或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现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一症的施治综归如下 ,管窥之见 ,谬误之处 ,敬请同道斧正。1 解表止利法适用于外邪侵袭肌…  相似文献   

18.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所以治疗当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疾病的发生是一个邪正斗争的过程,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关键,而补法和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攻与补是对立的统一,攻是攻邪,又称祛邪,是指消除病邪对机体的的不利影响而言;补是补正,亦称扶正,是指补益或扶助人体正气而言。现笔者就中医方剂学中有关方剂配伍中攻补兼施的问题浅淡如下。1解表剂中的攻补兼施解表剂适用于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此时邪未深入,病势轻浅,可用辛散轻宣的药物,驱外邪从肌表而去,佐以少量的补益药物以扶正托邪而…  相似文献   

19.
14 病方衰退 穷其所之【原文】 病方衰 ,则必穷其所之 ,更益精锐 ,所以捣其穴。【译文】 病势正在衰退 ,就必须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 ,更增加精炼勇锐的药物 ,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今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病之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待其衰而已。”《灵枢·逆顺》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毁伤 ,刺其已衰 ,势必大昌。”这是一种根据邪正斗争的势态采取避实就虚的治疗方法 ,即在疾病起始阶段 ,邪未盛 ,正未衰之时 ,积极祛邪于初始 ;在疾病发展的高峰时期 ,邪正斗争剧烈之时 ,不必急于硬拼 ,待其衰减 ,乘虚打击 ,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20.
辨舌是叶氏《温热论》的重要内容,其有"必验之于舌"之明训。舌诊对辨别病邪性质、病位、邪正盛衰,指导辨证救治都有一定意义。1辨病邪性质温病病因甚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温热类病邪与湿热类病邪,《温热论》辨病邪性质首重舌苔,其论及的舌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