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对11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机制分为早发型(占29.5%)、晚发型(占63.4%)及院内获得型(占7.1%)。以皮肤(占47.1%)、脐部(占46.3%)、呼吸道(占43.2%)为主要感染途径,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占75.0%),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经综合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根据药敏实验选用合理抗生素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加强皮肤,脐部等处护理.无菌操作可减少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王辉  杨波 《中国医药》2014,(3):400-40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和病原菌构成及耐药状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106例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主要临床特点、致病菌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表现为反应差、体温异常、黄疸退而复现或加重、少吃、呼吸窘迫.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3.2%(67/106),排名前5位的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4.5%)、大肠埃希菌(16.0%)、溶血性葡萄球菌(13.2%)、金黄色葡萄球菌(7.5%)、肺炎克雷伯菌(7.5%).耐药菌占30.2%(32/106).病原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的耐药性均达100.0%;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为0~37.5%.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严峻.应重视病原菌耐药性检测,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近6年本院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主要病原菌及药敏特点。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574例败血症血培养阳性病例,对致病菌及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本组新生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新生儿的2.3%;②血培养检出病原菌28种,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88株(50.2%)居首位,其他依次为大肠埃希菌81株(14.1%),溶血葡萄球菌54株(9.4%),肺炎克雷伯杆菌27株(4.7%)。③耐药菌133株占病原菌检出率的23.2%。结论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增多,在使用抗生素前应进行病原学检查,按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新生儿科自2005年1月~2007年8月收治的162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菌株和药物敏感情况。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41.4%)、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26.5%),其次是大肠埃希氏菌(21.6%)、肺炎克雷伯杆菌(6%)。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75%以上,敏感药物有环丙沙星、万古霉素、力奈唑烷。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在88%以上,较敏感药物有阿米卡星、头孢他定、氨曲南、环丙沙星,对伊米配能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耐药的细菌,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21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血培养菌株和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208例均为单一菌种生长,6例为两种菌种生长,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占总分离率的60.5%,余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G群链球菌、革兰阳性短状杆菌等。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在55%以上,敏感药物有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平均为55.6%,敏感药物有亚胺培南、万古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可疑败血症患儿应及早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并根据病原菌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地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点、病原菌等情况进行分析,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诊断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新生儿败血症患儿100例,时间为2012年1月~2015年12月,对这10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检验结果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黄疸、呼吸困难、呼吸急促/吐沫、咳嗽、拒乳/吮乳差、体温异常、反应差、呕吐、腹泻以及皮肤脓疱等,与其他症状相比,黄疸症状患儿较多(P0.05);患儿的合并症主要为呼吸窘迫综合征、脐炎、肺炎、脓疱疮、脑膜炎(化脓性)、脑病(缺氧缺血性)、小肠结肠炎(坏死性)、颅内出血;药敏结果为:致病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多数病原菌对万古霉素、舒巴坦、头孢菌类(第三代)、喹诺酮类以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较为敏感,对碳青霉烯类以及头孢吡肟类抗生素有着高度的敏感性;经综合治疗后,97例治愈,3例自行出院(失访)。结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并不具有特异性,导致患儿出现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实施治疗的主要方法为综合治疗(抗生素为主)。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与药敏变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启宇  贺丰  任娜芳 《医药导报》2008,27(3):340-341
[摘要]目的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变迁,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以制定相应对策。方法对1990~2004年儿科收治的新生儿败血症262例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反映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特点。结果新生儿败血症发病率下降,但耐药菌及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上升,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列前两位,大肠埃希菌和腐生葡萄球菌并列第3位。细菌普遍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73.15%),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尤其是对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性明显增加,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耐药性下降,尚无耐万古霉素菌株。结论近年来耐药菌及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日趋严峻,临床医生必须掌握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科学、规范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以及血培养病原菌的构成和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分析医院近4年中326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感染菌株及细菌对抗菌药的敏感度。结果新生儿败血症感染菌株革兰阳性为8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多,表皮葡萄球菌为首位(44.9%)。革兰阴性为11%,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33.3%)。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1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100%)。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CNS为主要病原菌,临床应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指导早期合理、有针对的应用抗生素.方法 选择1630例有感染表现的患儿在应用抗生素前行血培养检查.结果 69例败血症患儿血培养检出病原菌,所有患儿为单株菌种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占53.6%,并有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占16.2 %,其中2例只对万古霉素敏感,临床治疗无效死亡.2例白假丝酵菌感染,其中1例死亡,患儿早期败血症与母亲感染关系密切.结论 快速准确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及药物敏感试验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梅玮 《淮海医药》2012,30(3):244-245
目的了解本院日龄3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状况。方法对168例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感染途径: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2)临床表现:体温异常(38.1%),少哭、少吃、少动(60.1%),皮肤黄疸(66.1%)。(3)致病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4)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100%耐药,敏感药物主要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结论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以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治疗可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及临床特点,减少误诊,提高疗效。方法对本院3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儿中25例母亲分娩过程有危险因素,27例有明显感染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28例末梢血白细胞增高,22例肝功能异常,15例G反应蛋白〉15g/L。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多见,给予及时诊治预后良好。结论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惠儿,临床有异常表现时应警惕败血症,必要时放宽血培养指征,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病的l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以及细菌耐药情况,深化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患有败血病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儿存在引起细菌感染的原因,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为新生儿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菌,发病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P〈0.05)。结论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临床有异常表现时应警惕败血病,并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并研究其耐药特征情况.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对其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从头皮静脉采血2ml,并送入实验室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及药敏试验等,对于采血前已采取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另外需要予以高渗血培养,并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转归情况进行记录.结果 62例患儿中14例患儿白细胞异常,11例患儿血小板异常.条件致病菌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表皮葡萄球菌,约占61.3%,而在药敏试验中条件致病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唑林、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及苯唑西林较敏感.结论 早期的评估和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并采取抗生素及支持治疗,同时,需要针对药敏试验结果及患儿用药的临床表现来调整抗生素的应用,使新生儿治愈率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临床表现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45例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新生儿败血症生后3d内发病者多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为多见,出生3d后发病者多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细菌药敏试验未有结果前或住院时采用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有结果后根据临床及药敏试验作相应调整。结论该病临床上表现极不典型,如出现发热或体温不升、拒乳、腹胀、嗜睡、反应差、抽搐及黄疸进行性加重等现象应高度疑诊。血培养阳性可以明确病因诊断。尽早选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致病菌的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治疗策略,为初始经验性治疗药物的选用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5年1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新生儿ICU新生儿败血症患者81例临床资料,分析血菌培养及其药敏结果。结果:81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血液样本中分离出81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2株占14.81%和革兰阳性菌69株占85.1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其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性为100.00%,而对青霉素类、红霉素均显著耐药;在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的61株病原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9.63%。结论:迟发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建议可经验性选用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日龄7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状况.方法:对2006年4月~2007年4月住院的4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新生儿败血症分离出病原菌48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4株;革兰阴性杆菌14株.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100%耐药,敏感药物主要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100%耐药,对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泰能)高度敏感.结论:日龄7 d以上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主要为条件致病菌;抗生素一般可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重症选用碳青霉烯类;对怀疑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是严重感染病例应首选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和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①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②以体温异常(43.6%),少哭、少吃、少动(57.7%),皮肤黄疸(66.7%)为主的临床表现。③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占87.2%。④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O%。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探析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常见药敏。方法对湖南湘潭市妇幼保健院140例新生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药敏。结果本组病例均予综合治疗,保暖,维持内环境稳定,全部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配合输静脉丙种球或血浆等支持治疗。治愈72例,好转50例,18例自动出院。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发现,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对于可疑败血症患儿建议应用抗生素前进行血培养,尽早明确诊断,及时选用合理有效的抗生素,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我院新生儿败血症的近十年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以期达到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本病的发生。方法比较第一组(1996年1月~2000年12月)和第二组(2001年1月~2005年12月)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两组皆以皮肤、脐部及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第一组与第二组早发性败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47.16%、43.59%,晚发性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2.84%、56.41%;两组主要的致病菌:第一组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组为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药物(头孢类)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头孢二、三代抗生素: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近十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感染及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用全自动血培养仪检测血标本,并对检出的细菌种类和药敏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2月—2007年4月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败血症患者108例,其中G+葡萄球菌82例(占76%)。在82例葡萄球菌败血症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63例(77%),其中MRCNS39例(61.9%),金黄色葡萄球菌19例(23%),其中MRSA9例(47.3%)。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中葡萄球菌为首位致病菌;新生儿葡萄球菌败血症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MRSA、MRCNS耐药较严重,多数菌株耐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提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细菌耐药性产生,同时要提高围产期的保健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