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动脉导管的关闭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肺呼吸功能的建立,肺血流阻力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使动脉导管发生收缩关闭。动脉导管关闭分为两期,第一期为生理性关闭或功能性关闭,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足月儿在生后72h左右动脉导管即完成功能上的关闭,而早产儿动脉导管的功能性关闭则稍晚,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和自然关闭时间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动脉导管的关闭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肺呼吸功能的建立,肺血流阻力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迅速上升,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等使动脉导管发生收缩关闭。动脉导管关闭分为两期,第一期为生理性关闭或功能性关闭,研究证实几乎所有的足月儿在生后72 h左右动脉导管即完成功能上的关闭,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参数预测早期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1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早产儿分别于1、3、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首次检查测量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LA)、主动脉根部内径(AO)及动脉导管相关参数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出生后7 d内动脉导管仍开放者为动脉导管未闭组;7 d内动脉导管自然关闭者为对照组,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早产儿动脉导管于3、7 d内自然关闭率分别为70.9%(78/110)、78.2%(86/110);(2)动脉导管未闭组与对照组对比:L A/A O大于对照组( P<0.01);分流束最细处宽度大于对照组(P<0.01);最大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3)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自然关闭LA/AO、分流束导管最细处宽度及导管最大分流速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32 mm、2.56 mm及185.5 cm/s。结论彩超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容跃  杨正春  冉素真  黄泽君 《重庆医学》2015,(36):5098-5100
目的:探讨超声血流参数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是否自然关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住院且生后24 h 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早产儿13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于72 h 及7 d 对早产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7 d 内动脉导管未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未自然关闭组(PDA 组);自然关闭者为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首次超声检查(24 h 内)测量收缩期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及卵圆孔分流速度。结果(1)PDA 组与对照组比较:①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低于对照组(P<0.001);②肺动脉收缩压高于对照组(P<0.001);③卵圆孔分流速低于对照组(P<0.05);(2)利用降主动脉与肺动脉的压差、肺动脉收缩压、卵圆孔分流速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自然关闭的最佳临界点值分别为:19.69 mm Hg 、33.76 mm Hg 及57.16 cm/s 。结论超声血流参数对预测早产儿动脉导管早期能否自然关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分析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中抽取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服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应用布洛芬口服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增加导管关闭率,同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应用钮扣装置关闭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和房间隔缺损(ASD)7例,其中PDA6例,ASD1例,缺损的伸张直径分别为5.7-16mm和19mm。方法:手术在X线和彩色超声心动图联合监视下进行,PDA从股静脉插入导管经肺动脉,动脉导管到降主动脉,释放钮扣装置关闭PDA,ADS从股静脉插入导管到右心房,左心房释放钮扣装置关闭ASD。结果:6例PDA关闭成功后连续性杂音消失,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彩超无明显残余分流,ASD1例关闭成功后,心脏杂音减轻至Ⅰ/Ⅵ级,肺动脉压,右室压明显下降,有少许残余分流。手术后1周复查彩超及胸部X片显示PDA组左室内径缩小及肺充血明显减少,ASD肺充血明显减少,随访4-11月未发生关闭物移位。结论:认为经导管关闭PDA和ASD是一种安全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经心脏彩超确诊的有症状早产儿PDA患者86例,予以口服或鼻饲布洛芬.观察布洛芬治疗效果,记录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重、日龄、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治疗,PDA关闭率为78.0%.患儿出生体重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而孕周、性别、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对布洛芬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重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PDA关闭率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自然关闭的情况,以及是否进行早期人工干预的必要性.方法 将2007年3月~2007年12月间正常产检,孕期超声筛查胎儿心脏正常并在该院分娩的1 437名足月新生儿纳入研究,在新生儿出生后24~96 h内进行超声心动检查,对其中发现的单纯动脉导管开放的新生儿,在生后3月复查超声心动了解其闭合情况并电话随访其发育情况.结果 1 437例足月新生儿中发现单纯动脉导管开放的318例,生后 24 h动脉导管59.3%处于开放状态,48 h、72 h、96 h的比例分别为27.1%、15.2%、9.0%.11例失访,304例在生后3月内自然闭合,诊断PDA 3例,其发生率为1:475.男:女为1:2.结论 足月新生儿动脉导管在生后96周后仍有自然闭合的可能,如无临床症状,无须过度干预,但应注意随访,确定其闭合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美林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的效果。方法:将生后2 ̄7天经超声心动图确诊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早产儿52例口服美林作为观察组,另外45例未使用美林的PDA早产儿为对照组,统计动脉导管关闭率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PDA关闭率94.2%,高于对照组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无1例发生少尿、大便隐血阳性、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肺动脉血流减少,肺动脉压力升高3例,喂养不耐受5例。结论:口服美林治疗早产儿PDA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一个正常且必要的结构,一般在婴儿出生后不久自发关闭,在出生几周后仍开放则为异常现象.动脉导管未闭对生理及临床的影响主要是由导管的大小和病人自身心血管基础状态决定的.多数研究表明及早处理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可改善患儿预后,药物治疗有肯定效果,但治疗过程中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故目前主张对该病的治疗应有选择性.因此,预测新生儿动脉导管自发性关闭对于指导临床合理选择病例、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研究进展、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探讨其发病机制及超声心动图在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发病率为先心病的第二位 ,其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 :动脉导管结扎术 ,简便有效 ,对全身影响小 ,但对一些情况处理困难 ,有导致导管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性 ,且有导管再通和形成假性动脉瘤可能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安全可靠 ,但对全身影响大 ,手术较复杂 ,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气栓等问题。长期以来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存在分歧 ,本组报道 1991年至 1999年共 2 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年龄 2~ 34岁 ,平均 19.2岁 ,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小儿腋下小直切口手术径路动脉导管结扎术的经验.方法:对16例1~15岁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以腋下小直切口作为手术径路,实施未闭动脉导管结扎术.结果:16例病儿均痊愈出院.术中导管破裂出血1例,暂时性轻度声音嘶哑2例,术后随访3月~2年,未见并发症.结论:该手术创伤小、美观,适用年龄广.无其它手术禁忌.易实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使用前列腺素E抑制剂──消炎痛关闭早产儿动脉导管8例均获成功。口服消炎痛平均剂量为每次0.2mg/kg,间隔时间为8~12h,平均每人服药3.5次。服药后当日动脉导管关闭者6例,1周内关闭者2例,当日有效率为75%。消炎痛关闭动脉导管的机理是使导管部肌肉收缩。口服药物关闭导管方法简便,疗效可靠,但应注意适应症和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以往的治疗方法是开胸做导管结扎 ,该手术创伤大 ,风险大 ,痛苦大 ,恢复慢。我科 1 996~ 2 0 0 3年 1月对 5例PDA患儿行导管介入治疗[1],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对象5例患儿都是在正常体检或疾病体检时被发现 ,经过心脏X线检查 ,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而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PDA。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4~ 1 1岁 ,PDA内径 3~ 5mm。堵塞方法 :海绵塞法 2例 ,弹簧圈法 2例 ,动脉导管封堵器 1例。1 .2 方法在局麻或全麻下经皮穿刺股动脉或股静脉 ,行心导管术…  相似文献   

16.
<正>早产儿由于动脉导管壁肌层发育不良,导管收缩能力差,对前列腺素等松弛动脉导管的敏感性高,诸多因素使得动脉导管易发生持续性开放,即动脉导管未闭(PDA),引起血流动力学紊乱,对全身各脏器造成不良影响[1]。及时关闭动脉导管对促进早产儿发育、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我们对52例早产儿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0%。胎儿时期,动脉导管的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它分流了超过一半的右心室输出量绕过未膨胀的肺进入脐循环进行气体交换,从而增加了胎儿的氧合作用,确保胎儿在宫内的发育。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逐渐关闭。而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缝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方法  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术中体外循环下控制鼻咽腔温度到 2 3℃ ,动脉灌注流量 13.6 3± 11.2 5ml·kg-1·min-1。 结果 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除 1例术后气栓外 ,未出现其他脑、肺并发症。 结论 提高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应重点从 3方面入手 :(1)合适的手术方式 ;(2 )合理的心脑保护 ;(3)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反复发生肺栓塞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6岁,因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后1周,胸闷、胸痛、心悸、气促1 d于2008年8月12日收入院.患者于2008年8月5日因PDA在我科行介入封堵术.术前体格检查:血压120/65 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80次/min,律齐,心音可,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3/6级连续性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大致正常心电图.X线片示: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管型)缺口大小约18 mm.行左侧位主动脉弓造影显示:未闭导管口径约20 mm,呈管状.  相似文献   

20.
周碧月 《海南医学》2002,13(12):202-203
我科自 2 0 0 1年 2 0 0 2年 9月共行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5例 ,现报告护理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5例 ,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2—10岁 (平均 7岁 ) ,体重 9~ 2 7kg(平均19.2kg) 5例患者术前均经心脏彩超确诊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属漏斗型4例、管型 1例。PDA最窄处直径 2 .5mm~9.5mm(平均 5 .18mm) ,5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封堵术 ,封堵器置入均获得成功 ,封堵后即刻造影示 :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 ,无分流 3例。2 护理2 .1 术前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由于患儿及家属不了解该手术治疗的过程、疗效和预后 ,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