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并检测hs-CRP以及进行头颅CT或MRI扫描.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分析脑梗死与不同级别颈动脉斑块及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随年龄增加,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2级以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增高(P〈0.01),有斑块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斑块级别2级以上的患者其hs-CRP水平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组较非脑梗死组患者的hs-CRP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斑块级别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与判断缺血发生机制和评价危险因素.hs-CRP水平能够提示斑块不稳定性,它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脑梗死早期检测和预后判断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于我院接受诊断和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入院的其他无缺血性脑梗死的老年病患者5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患有缺血性脑梗死的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0级的仅有4例,明显低于无缺血性脑梗死的对照组14例(P<0.05),1级的有16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例(P<0.05),2级的有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例(P<0.05),3级的有1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平均为(7.31±1.12)m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1±1.12)mg/L(P<0.05)。结论:老年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超敏C-反应蛋白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别对30例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3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健康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超敏C-反应蛋白量测定。结果3组受检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内膜粗糙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硬化斑块的性质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无症状性脑梗死有一定的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能较准确地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梗死者尿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间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本院诊治为脑梗死160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颈动脉超声的检查结果分成非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分别为66例、40例及54例,对比三组尿酸水平,且借助双功能彩超对患者颈动脉斑块性质和内膜中层的厚度加以检测.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尿酸、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餐后2h血糖;非稳定性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均比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高(P<0.05);尿酸和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厚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现负相关性,与甘油三酯呈现正相关性(P<0.05);血清尿酸水平为脑梗死者颈动脉非稳定性斑块独立危险性因素.结论:人体血清尿酸水平为脑梗死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危险性因素,且为非稳定性斑块形成独立危险性因素,临床可根据患者体内尿酸水平和超声诊断结果实施有效防治举措,促进患者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6.
谈巧玲 《右江医学》2011,39(1):24-2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吴海荣  蔡毅  曾超胜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2):238-239,248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海南省农垦总局医院确诊中青年急性脑梗死92例住院患者和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90例分别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同时采用全自动化仪分别检测其血hs-CRP浓度;将脑梗死组依斑块性质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非脑血管病为对照组,对所检测结果分析各组间的检出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hs-CRP相关性。结果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P〈0.01),脑梗死3个亚组中,不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P〈0.05),稳定斑块组hs-CRP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青中年急性脑梗死患者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有其相关性,尤其与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P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5±5.69)mg/L vs(3.36±2.07)mg/L,P<0.01]。②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者[(6.37±5.15)mg/Lvs(3.36±2.07)mg/L,P<0.01];③斑块指数(PI)2级、3级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斑块指数0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在高血压导致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刘艳霞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28-1929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性质。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的构成比较对照组高(P〈0.01),硬斑及混合斑的构成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数目及斑块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对1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0例健康体检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多普勒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同时进行Hcy、hs—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测定。结果脑梗死组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健康体检者),两组浓度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颈动脉有无斑块将脑梗死组分为两个亚组:有斑块组、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Hcy、hs—CRP浓度明显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两组浓度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y、hs—CRP升高具有一致性。结论Hcy、hs—CRP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相关性,炎症反应参与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且Hcv、hs—CRP之间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11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血尿酸检查及颈动脉血管血管多普勒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比较两组血尿酸水平及尿酸异常发生率,两组血尿酸水平正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两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以及具有不稳定斑块者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血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尿酸水平(478.03±65.78)高于对照组(349.34±36.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尿酸升异常发生率(56.7%)高于对照组(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酸正常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67%)与对照组(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升高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脑梗死组(74.5%)高于对照组(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脑梗死组(69.0%)高于对照组(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酸水平具有不稳定斑块者(376.56±29.48)高于具有稳定型斑块者(298.90±27.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形成以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与5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尿酸(B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情况。结果梗死组BUA、FPG、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并且BUA水平随颈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步升高(P<0.05)。结论血BUA水平与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BUA是脑梗死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68例SCI患者和65例健康人血清hs-CRP水平,并对68例S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SCI血清hs-CRP水平[(16.4±4.5)mg/L]高于对照组[(10.6±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观察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各组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5月至2011年2月连续入住沭阳县人民医院的脑梗死患者209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患者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先对影响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高尿酸血症36例(17.22%),无高尿酸血症173例(82.78%)。吸烟(χ2=12.637,P=0.000)、高血压(χ2=6.231,P=0.020)、糖尿病(χ2=7.690,P=0.004)、既往脑卒中史(χ2=7.347,P=0.006)、高尿酸血症(χ2=6.003,P=0.012)、性别(χ2=6.554,P=0.017)和年龄(t=3.178,P=0.002)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显著相关。颈动脉硬化斑块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5.150,95%CI=1.394~10.703,P=0.009)、年龄(OR=1.046,95%CI=1.013~1.080,P=0.006)、糖尿病(OR=6.515,95%CI=1.388~30.569,P=0.017)、高尿酸血症(OR=5.614,95%CI=1.209~26.063,P=0.028)是颈动脉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胆红素和尿酸的关系。方法:177例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根据结果分成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和/或有颈动脉斑块)和无斑块组(颈动脉IMT≤1.2mm且无颈动脉斑块),分析两组间胆红素和尿酸的差异。结果:斑块组血尿酸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胆红素、尿酸均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血清胆红素、尿酸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尿酸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100例入院时NIHSS评分>4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中度(4∽15分)及重度(>15分)组,以11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及尿酸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尿酸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P <0.01),重度组脑梗死患者CRP水平较中度组明显升高(P <0.05),但重度组女性患者尿酸水平较中度组明显降低(P <0.01),中、重度组男性患者尿酸水平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血清CRP及尿酸水平变化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且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在女性患者中尿酸水平的升高可能对脑梗死患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60例脑梗死患者的7项血脂指标以及血糖(GLU)、血尿酸(UA),并与对照组30例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B (ApoB)、脂蛋白(a)[Lp (a)]、GLU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01),载脂蛋白A1(ApoA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UA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G、LDL、ApoB、Lp (a)、GLU的水平升高,ApoA1下降与脑梗死均有一定关系,应重视对高血脂、高血糖的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20.
邢柏  曾琦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67-1668,1682
目的研究血尿酸(UA)水平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79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同时测定他们的血UA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UA平均水平(349.55±88.2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21.53±88.20μ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塞组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UA水平(376.31±86.70μmol/L)高于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12.24±77.22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UA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UA水平与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血UA是独立的致脑梗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