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笺》引《本草总篇》摄生防病的内容曰:摄生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云:“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以病生。善养生者,既(即)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耶?  相似文献   

2.
龚鹏 《益寿宝典》2012,(10):58-58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道文化一直有强大的影响力。当今社会更多强调的是“奥运精神”:更快、更高、更强。中道似乎有些不符合于时代精神。但在健康领域,中道仍然具有压倒性的指导意义。明代周守中在《养生类篡》中就说:“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之与不及之害。”  相似文献   

3.
我国宋代有一著名老年医学专家陈宜,他所著的《养老奉亲书》是我国一部老年医学专著,书中的养生忠言:“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是奉劝老人的养生金言,对于延年益寿大有帮助。 善保养首要是精神保养。陈宜认为:“人由气生,气由神往,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并提出“七养全神法: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  相似文献   

4.
<正>《黄帝内经》记载"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理论对指导我们养生保健具有重要意义。恬惔,安静之义。虚无,心无杂念。恬惔虚无,即思想安闲清净、没有忧思杂念。精神内守,指日常生活中精神守持于内而不外耗。因此,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保持思想安闲清净、排除不良情绪,真气(即正气)就会顺畅、调和,精神也会守持于内。如此,疾病便无从发生。喜怒忧思悲恐惊宋代名医陈无择将人类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正重温《黄帝内经》:"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我们得知上古之人,皆善摄生。中华养生,虚无行气,悠悠远久,源远流长。一、《黄帝内经》之静以养生理论有关静以养生的说法,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憺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灵枢·上膈论篇》说:"恬憺无为,乃能行气。"这些都是我们所十分熟悉的。这些论述说明《黄帝内经》对"清净"、"无为"的保  相似文献   

6.
人到老年,形衰气少,精血俱耗,神气失养,不易守持于内,加以历经沧桑,思虑万千,心神易动难静。动而外驰,不易安定,神气躁动,故足以复伤精神气血。因此,老年人自我保健,延缓衰老,最重要的养生之道是保养心神。此即“养生莫若养神”。《艺文类聚·养生》云:“太上  相似文献   

7.
"气"这个概念和《易经》有密切的关系,《易经》认为"气"对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的生命赖气以生,气存则生,气失则亡,所以有"善养生者,必知养气"的说法。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  相似文献   

8.
王玉川 《现代养生》2014,(17):35-35
静以养神《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元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所谓“静则神藏”、“静以养之”,乃指神静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静是一种心态,是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是不为名利所困扰的自然之静。这种静有助于神气的潜降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为名利所诱惑,往往容易耗伤人的元气,使人的元气在不知不觉中耗散消亡。  相似文献   

9.
善养子者,似养龙以调养;不善养子者,如舐犊之爱惜,爱之愈深,害之愈切。——明·万历《幼科发挥》  相似文献   

10.
养生之法,欲养其身必先养其心。《内经》把“上古天真论”列在卷首,并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一“天真”(即自然、纯真、质朴)的天性,是上古之人获得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论语·季氏》指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然衰,戒之在得”。提出养心尤重“戒之在得”的原则。唐代著名药王孙思邈认  相似文献   

11.
交友之道     
我国是礼仪之邦,很多人喜欢交朋友;特别是青年人,最喜欢谈论友谊。古人尚有“慎交友”的古训: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也好,即“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坏的影响,自己就随着也可能变坏,即“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传统久远的名言,生动地说明了“慎交友”的重要。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  相似文献   

12.
健康格言     
善食者养生,不善食者伤身。 ——李时珍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苏 轼鼻之所喜不可任也;口之所嗜不可随也。 ——《抱朴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神仙传》一书记载封君达、黑穴公服用黄连50年,最后得道成仙,炼就了不死之身。对于这个传说,李时珍持怀疑的态度。他翻阅了《黄帝内经》等上古典籍,又仔细研究了黄连的性质,认为它是“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李时珍认为,没有什么药物服用后会使人长生不老,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不死”,而是让人在健康的基础上尽享天年。所以,在撰写《本草纲目》时,他明确地提出了“炼仙丹不如善养生”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医学家陈实功,既是一位众望所归的外科学专家,也是讲究养生的老寿星。在他的名著《外科正宗》里,不仅对外科诸病列症详、论治精,还有不少有关保健的精辟论述。陈实功认为,人们无论健康或患病,都应注重调摄,否则就不可能有良好的体质。说“凡人无病时,不善调理而致生百病;况治病之后,若不加调摄,而病岂能得愈乎?”指出:“善养生者,节饮食,调寒暑,戒喜怒,省劳役,此则不损脾胃也,如不然则精神气血由此而日亏,脏腑脉络由此而日损,肌肉形体也由此而日削,所谓调理一失,百病生焉。”在饮食方面,他反对无原则禁忌。指出“饮食者,人之所赖以…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有言:“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国古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指出: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而生之奇法,积养生之术矣;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我们的老祖宗明确给我们指明了养生与长寿的方向——预防. 说起养生,大家觉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不知该如何保养?熟悉是因为我们都很需要它,都想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养生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腱康,不生病.只要做到合理安排,系统调养,就能科学养生.  相似文献   

16.
阳春三月即农历正月、二月和三月,按节气则从立春日开始到立夏前一日止。阳春三月,温煦多风,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春天也是百病多发的季节,不仅流行病猖獗,如果不注意保养,一些慢性病也容易复发或加重。那么,在阳春三月养生方面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守,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这段话的大意是:春天三个月,是阳…  相似文献   

17.
莼菜,古称“茆”,《诗经》中就有“薄采其茆”的记载。又有太湖水菜、水葵、露葵、马蹄草等名称。自古以来,它一直被视作蔬菜中的珍品。主要产于苏州太湖、杭州西湖、萧山湘湖等地。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莼生南方湖泽中,惟吴越人善食之。春夏嫩茎未叶者名雅莼,叶稍舒长者名丝莼”。贾思勰在《齐民要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它们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故有“脾为后天之本”的说法。张介宾《景岳全书》亦说:“盖人自有生以来,惟赖脾胃以为立命之本,胃强则强,胃弱则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俗话说:“动为纲,素为常,食适量,莫愁肠”,正是保养脾胃的妙诀。  相似文献   

19.
若琦 《医食参考》2020,(3):I0001-I0001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心淡”原本是指人心里不抱希望,有心灰意冷的意思,但“心淡”也是一种养生方式。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有其独特的喜好,心特别喜欢“淡”,因此有“心喜淡”之说。“淡”其实包含两层含义,广义上“淡”指的是恬淡虚无。《黄帝内经》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相似文献   

20.
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中,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古人认为: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