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脑梗死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治疗急性脑梗死应重视早期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是高血压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在高血压病中的发病率甚高,也是致残的主要疾病。常规的合理降压、抗血小板、调脂治疗以及功能锻炼等均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祖国医学对中风理论有其独到的认识,中医药的运用也使得治疗手段更为丰富。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患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其中脑梗死约占脑血管意外的50%-80%,随着颅脑CT,MRI技术成熟,大部分脑梗死均能做到早期定位,定性,但发病后超早期用药直接关系到病人的预后。现介绍脑梗死的治疗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观察组(n=40,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丹参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预后良好率、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评分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脑梗死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的异常情况,并指导临床。方法:采用75g口服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方法,对我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11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包括发病前均已明确诊断2型糖尿病(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40~80岁,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测。结果:餐后2小时血糖异常者占56.9%,其中确诊为糖尿病者占28.3%,餐后2h血糖值在7.8mmol/L与11.1mmol/L之间,即IGT者80例占25.7%。结论:脑梗死患者中餐后血糖异常发生率较高,餐后高血糖可能是脑梗死患者死亡和再发缺血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压变化的规律,探讨分析脑梗死急性期进行降压治疗与患者7天预后的关系,为脑梗死急性期进行有效压的降压治疗,从而减少和降低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死亡、残疾几率风险的发生。方法:将16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82例和对照组83例。干预组进行降压治疗,使其24h内收缩压下降15%~20%,入院7天时血压稳定降至140/90mmHg(1mmHg=0.133kPa)以下水平,并且动态监测两组患者7天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从入院到预后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死亡、残疾发生率。结果:两组入院7天后通过NIHSS评分呈明显降低趋势。干预组82例患者7天后与对照组83例患者进行比较,NIHSS评分、死亡和残疾发生率都明显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尽快对患者进行合理降压的干预,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并可明显降低预后7天内的死亡、致残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回顾性调查212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结合文献对复发率、复发危险因素、复发预防进行讨论。结果本组复发率为20.7%;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症、TIA、近期感染等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危险因素的二级预防,对预防脑梗死复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抗高脂血症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各不同。因此,在确定了高脂血症病人的类型后.应恰当选择药物以及采取联合用药等,做到合理用药。只有合理应用才能达到最大治疗效果,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笔者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加福达黄芪并用甘露醇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明显疗效 ,并对其机理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本院内科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共 6 5例 ,其中男 34例 ,女 31例 ;年龄 4 6~70岁 ,平均 5 8岁。所有病例均经 CT扫描证实 ,排除了脑出血 ,根据症状、体征及 CT检查 ,符合颈内动脉系统血栓。本组病例发病到住院时间为 4~ 5 2小时 ,平均2 8小时 ,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和对照组 31例 ,参照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 ,两组病情程度相似。1.2 方法 :治疗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救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临床资料,根据脑梗死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复发组的不良生活习惯、常见疾病与未复发组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脑梗死的复发率高于女性,50岁以后是脑梗死复发的高发年龄。结沦: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均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时代,全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1.6亿。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随着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新监测手段、新药物不断涌现,以及新出现的循证医学证据,将冠心病的诊治提高到了新的台阶,本文以针对药物治疗,分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调脂药物三方面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从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梗死部位,以及性别、首次发病年龄、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方面对我院80例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复发组)与80例首发脑梗死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复发组中,男62例,女18例;首次发病年龄46-77岁,平均(57±2.2);不良生活方式:吸烟30例,酗酒34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系统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3例,多发性脑梗死14例,小脑梗死2例.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高血压病史60例,糖尿病史30例,高血脂病史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37例;首次发病年龄34-70岁,平均(49±1.6)岁.不良生活方式:吸烟9例,酗酒11例;梗死部位:颈内动脉系统5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2例,多发性脑梗死64例,小脑梗死11例;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7例,高血压史35例,糖尿病史19例,高血脂史40例.由两组组资料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的发作史,以及性别比例上,复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同因素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性别、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相关病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复发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复发性脑梗死的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只有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进行积极治疗,避免各种危险因素,这样才能使脑梗死的复发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DACI)与血糖、血脂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40例DAC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0例非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NDACI)作对比分析。结果:DACI组与NDACI组相比在血脂水平及CT或MRI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DACI应以预防为主,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因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深部动脉闭塞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引起脑动脉栓塞引起,其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现对近年来该病的治疗现况进行综述。1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脑梗死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的梗死。本人收集2008年5月至2010年5月共32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调脂治疗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由于血脂异常与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常同时并存,故调脂同时应重视其他危险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药物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针刺治疗,疗程2周。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药物的治疗脑梗死后下肢功能障碍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9.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的研究资料表明,高脂血症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们曾用调脂中药治疗高脂血症30例,获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于此:  相似文献   

20.
调脂口服液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脂血症是血液中一种或多种脂质成份增高的病症,一般认为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该症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降低血脂对防治冠心病等AS症有重要意义。自1994—3~11,我们采用调脂口服液对6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了前瞻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