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7,他引:1  
角膜膨隆是近视LASIK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严重损害视功能,是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危胁。本文从近视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一般概况、发病的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断、处理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曲率的变化,并研究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术前角膜中央厚度/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关系。方法采用ORBSCANⅡ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系统对高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LASIK术前和术后1、2、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后表面曲率进行测定,分析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变化,并按术前眼压及承载因子分成4组,对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变化与术前眼压、承载因子进行析因分析研究。结果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1个月较术前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135±0.098)μm,LASIK术后2个月较术后1个月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化为(0.022±0.034)μm。结论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膨隆,LASIK术后2个月时角膜后表面曲率基本稳定。且术前眼压越高、承载因子越大,术后角膜膨隆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高度近视LASIK与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患者32人59眼,其中LASIK术31眼17人、LASEK术28眼15人,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均〉-6.0D。术前、术后1d、术后2w、术后1m、术后3m、术后6m应用Orbscan 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LASIK及LASEK两组间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LASIK组与LASEK组角膜后表面顶点高度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术后1m、术后3m、术后6m较术后1d、术后2w好转,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LASIK与LASEK两组间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比较:术后2w时LASIK组较LASEK组角膜后表面前隆高度更大,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m起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度近视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前隆,早期以LASIK术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改变,探讨角膜后表面膨隆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以及与激光切削所占角膜厚度比例(AP/TCT)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LASIK 157例(157眼),根据RBT分组:组1为79眼,RBT≥350 μm;组2为52眼,300 μm≤RBT< 350 μm;组3为26眼,250 μm≤RBT< 300 μm.根据AP/TCT分组:组A为44眼,AP/TCT≤10%;组B为84眼,10%<AP/TCT≤20%;组C为29眼,AP/TCT> 20%.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应用OrbscanⅡ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比较各组各个不同时间点的角膜后表面膨隆程度.结果 角膜后表面高度各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组1、组2、组3组间及组A、组B、组C组间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值( PED)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ED值与RBT呈线性负相关(r= -0.77,P=0.00);与AP/TCT呈线性正相关( r=0.90,P=0.00),且与AP/TCT相关性更好.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膨隆,并与RBT和AP/TCT相关;RBT不应为LASIK术后评价角膜后表面膨隆风险的唯一指标,AP/TCT是重要补充指标.(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215-218)  相似文献   

5.
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角膜后表面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Orbscan-Ⅱz及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测量近视眼LASIK手术前、手术后1wk;1,3,6mo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统计分析其术前、术后变化情况。结果:Orbscan-Ⅱz测量发现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向前膨隆(P=0.000),且与术前近视度数、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403,P=0.001;r=-0.349,P=0.004)和切屑深度呈正相关(r=0.411,P=0.001)。Pentacam测量结果显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并未发生前移或后移(P>0.05)。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并未发生前凸等改变,Orbscan-Ⅱz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结果显示的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可能是因为LASIK手术改变了角膜对Orbscan检查设备成像系统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安全值分析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Du ZY  Wu NL  Zhang DY  Guo H  Zheng Q  Yan PS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1):741-744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安全值及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稳定时间。方法 于 2 0 0 0年接受LASIK的患者中随机抽取 117例 (2 2 7只眼 ) ,对其术前及术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OrbscanⅡ角膜后表面曲率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均有不同程度向前膨隆 ,角膜基质床越薄者 (<30 0 μm)前膨趋势越明显 ,角膜基质床越厚者 1年内角膜后表面曲率稳定或回复越明显。所有病例的角膜后表面曲率在术后 2年与 1年的比较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LASIK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前膨增加 ,术中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 >30 0 μm更安全。术后 1年角膜状态稳定 ,无前膨增加趋势。 (中华眼科杂志 ,2 0 0 4 ,4 0 :74 1 74 4 )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切削量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眼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及角膜变形的情况.方法 选取成年新西兰白兔16只(32眼)随机分成A、B、C、D四个组.A、B、C组均行LASIK手术,使残留的基质床厚度分别为全层角膜厚度的30%、50%、70%;D组不行切削手术,作为对照组.术后6个月对兔眼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条状角膜在Instron试验机上进行单向拉伸和拉伸蠕变实验,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不同切削量的角膜在蠕变实验中的弹性系数.结果 术后6个月,角膜地形图检测结果显示,A组角膜切削区的中央部较周边膨隆;B、C组均未发现角膜膨隆和圆锥角膜.与对照组比较,A、B组LASIK术后角膜的弹性模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6个月,角膜刚度系数随角膜切削量的增加而减小,角膜抗拉能力也随之减小,但使剩余的基质床厚度保留至全层角膜厚度的50%时是否会造成继发性圆锥角膜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联合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和核黄素诱导的长波紫外线角膜胶原交联术(CXL)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摩镶术(LASIK)术后角膜膨隆进行交联和屈光重建,评价该方法对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选择早中期LAISK术后角膜膨隆患者14例(16眼),均采用PTK+PRK+CXL进行治疗,记录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前表面最大曲率(Kmax)值、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应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行数据分析。结果16只患眼术前的LogMAR UCVA中位数为0.50,术后l、3、6个月的logMAR UCVA中位数分别为0.10、0.10和0.00,与术前相比均提高(P<0.01);术后1、3、6个月Kmax的中位数值分别为44.80、44.85、45.20 D,均较术前(47.15 D)降低(P<0.05);角膜厚度的中位数值在术后1、3、6个月分别为450、422、420 µm,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术后1、3、6个月的BCVA、ECD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K+PRK+CXL治疗LAISK术后角膜膨隆安全、有效,术后UCVA提高、Kmax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行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后屈光回退或欠矫且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的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9例(16只眼)LASIK术后有屈光回退或欠矫的患者,根据其残余屈光度和角膜瓣厚度行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术.屈光欠矫范围为-1.00~-2.25D,平均(-1.45±0.34)D.结果 所有眼术后裸眼视力均好于术前,无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屈光度较术前明显下降;6个月时均获得0.8以上视力,屈光度≤±0.5 D者占72%,±1.0D者为100%.无角膜瓣移位、皱褶、上皮植入、角膜膨隆等并发症.结论 角膜瓣背面基质切削作为一种补充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且角膜基质床厚度不足效果好,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10.
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青  顾扬顺 《眼科研究》2005,23(1):86-88
目的 比较近视LASIK术后屈光回退眼和非回退眼角膜形态改变的差异,并评价这种差异在近视回退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 近视回退组 15眼;非回退组 21眼。运用OrbscanⅡ系统分别在LASIK术前,术后 1周、1个月和3个月测量两组的角膜前 /后表面曲率半径和中央角膜厚度。 结果 两组术后的中央角膜厚度值都随着随访时间而增长,术后 1周值显著低于术后 1个月(P=0 000)和术后 3个月值(P=0 000)。但两组术后角膜前后表面的变化过程不一致,回退组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P>0 05),而术后 3个月前表面曲率显著凸于 1周值 (P=0 002);非回退组角膜后表面随时间而变扁平(P<0 05),而前表面曲率半径保持相对稳定 (P>0 05)。 结论 LASIK术后全角膜向前膨隆可能是近视回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中不同切削比例所致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的情况,并分析LASIK、LASEK两种不同的手术方式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手术的42例(84只眼)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手术方式、术前角膜厚度、术中切削深度、术前术后屈光度、术前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结果随着切削比例的增加,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呈上升趋势;LASEK和LASIK都产生了前隆现象,但LASEK较LASIK术后角膜前隆程度轻。结论准分子激光手术需控制术中切削比例,以减少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的发生;相对于LASIK,LASEK对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更小,更不易发生继发性圆锥角膜。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因降低角膜膨隆的风险和避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而受到青睐。但术后严重疼痛不适为表层切削的主要缺陷,因此表层切削术后疼痛不适的控制显得尤其重要。我们总结了表层切削术后疼痛的机制以及降低术后疼痛的措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降眼压药物治疗LASIK术后屈光回退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keratomileu-sis,LASIK)与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相比较,其术后稳定性大大提高,但是对于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患者来说,屈光回退的发生率依然相当高[1,2]。一般认为,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组织增生和角膜前膨有关[3],但是到底是以组织增生为主,还是以角膜前膨为主,可能又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对于屈光回退,目前除了在角膜厚度足够、屈光度稳定和排除圆锥角膜的情况下行增强术之外,没有其他治疗手段。我们对3例(6眼)LASIK术后屈光回退患者,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角膜胶原交联(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主要用于治疗圆锥角膜、LASIK术后角膜扩张等角膜扩张性疾病。本文阐述LASIK术后角膜扩张的成因、危险因素,CXL治疗LASIK术后角膜扩张的原理和临床应用。CXL单独或联合其他手术方式治疗LASIK术后角膜扩张,可保留视力、阻止角膜扩张进展、延迟或避免对角膜移植的需要。此外,在有高危因素的患者LASIK术中应用CXL,在短期内可有效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及LASIK术后角膜扩张,但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朱伟  赵秋良 《眼科新进展》2020,(10):972-976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PTK)联合角膜交联(corneal cross-linking,CXL)术(PTK-CXL)和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联合CXL术(PTK-PRK-CXL)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LASIK术后角膜膨隆的患者28例(40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TK-CXL组和PTK-PRK-CXL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测量患者的视敏度、屈光度、最大角膜曲率(maximum keratometry,Kmax)、最薄点角膜厚度(thinnest corneal thickness,TCT)、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ndothelial cell count,ECC)。将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观察结果与术前做自身对照,并比较两组不同观察指标的变化量差异。结果 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角膜曲率和屈光度,提高患者的视敏度,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PTK-CXL组和PTK-PRK-CXL组裸眼视力术后6个月分别为(0.59±0.35)logMAR、(0.22±0.10)logMAR;术后12个月分别为(0.56±0.32)logMAR、(0.17±0.11)logMAR。两组Kmax术前分别为(55.51±8.08)D、(52.59±6.30)D,术后6个月降低为(54.07±8.07)D、(46.55±5.04)D;术后12个月为(53.96±8.01)D、(46.12±4.94)D。除PTK-CXL组柱镜度数在术后6个月、12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两组其他观察指标在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ECC均在术后12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各观察指标相较于术前的变化量,除BCVA外,其他指标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PTK-CXL和PTK-PRK-CXL均能安全有效控制角膜膨隆的进展,PTK-PRK-CXL较PTK-CXL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的降低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再次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治屈光回退和欠矫的疗效。方法 收集 2 0 0 0年 12月~2 0 0 2年 8月因屈光回退和欠矫在我院行再次LASIK者 3 8例 ( 70眼 ) ,随访 1年 ,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 ,术眼的屈光度。探讨再次LASIK的安全性、疗效及手术时机。结果  3 8例 ( 70眼 )术中术后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术后 1年裸眼视力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 68眼 ( 97 14 %) ,残余屈光度在± 1 0 0D以内者 69眼 ( 98 5 7%) ,术后 3月和 6月屈光度分别为 ( -0 3 5± 1 12 )D和( -0 5 2± 1 0 1)D ,术后 1年无角膜膨隆或圆锥角膜发生。结论 在保留角膜基质床的厚度≥ 2 5 0 μm的前提下行再次LASIK ,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眼压测量值的影响。方法150例(285眼)近视行LASIK并随访1年,对手术前后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3、6、12个月的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及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的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呈正相关。结论LASIK术后眼压测量值低于术前,眼压测量值与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均呈正相关,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是眼压测量值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的日益普及,与其相关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epithelial ingrowth)是其严重并发症之一,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对其发病率、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和预防作一简要论述,以期对LASIK术后角膜层间上皮植入的发病机制、预防和治疗有一个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