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经脊椎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8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并对其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人平均随访37月,按Nakai等的标准行功能评级:优227例,良36例,优良率91.64%。结论脊柱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具有手术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确切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后路摘除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Hijidata首次报道了应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成功。此后该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 ,至 90年代形成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 (MEDS) ,具有创伤小 ,出血少 ,恢复快 ,痛苦小 ,不造成神经粘连及硬脊膜纤维化 ,不影响脊椎稳定性等传统外科手术无法比拟的优点[1] 。我院于 2 0 0 0年 8月开始采用MEDS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13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 7例 ,女 6例 ,2 7~ 5 2岁 ,平均 39岁。L4 -5突出 9例 ,L5-S1突出 4例 ;右侧 8例 ,左侧 5例。手术体位可采… 相似文献
3.
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MED)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6例,均接受MED系统微创治疗。结果:术后3-6个月按Nakai分级评定,达优132例,良61例,可31例,差5例,总有效率98.2%。结论: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且创伤小,但应注意严格把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工作套管经棘突旁小切口进入,在显微内窥镜下半环切除椎板下部,外侧黄韧带,关节突内侧。保留硬膜囊后黄韧带,用脑棉片、保护器保护神经,环切突出的纤维环和髓核组织,扩大根管。结果:本组共治疗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随访2~12个月,平均9个月。按陆裕朴标准评定。优41例,良11例,可4例,差0例。无复发,无神经根损伤硬膜囊撕裂,无1例术中转开放手术。结论: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保证神经根通道充分减压的基础上,具有手术创伤小,组织剥离少,保持脊柱中后柱完整性,不破坏脊柱的生物力学结构、出血少、卧床时间短及恢复快的特点,是传统手术的微创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显微内窥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LDH行MED手术的I临床资料。结果 按Macnab标准,疗效优34例,良8例,可4例,优良率为91.3%。结论 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效果好、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LDH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椎间盘镜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病情,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应用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6例,单间隙159例,双间隙27例,共计213个间隙,均位于L4、5和/或L5S1。其中L4,129例个间隙,L5S1。84个间隙。突出类型:旁侧型146个,中央型67个。结果共摘除突出髓核213个。术后17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疗效按Maenab标准评分,优156例,良14例,可8例,优良率95.51%。一个间隙平均手术时间52min,两个间隙平均93min。出血量20—250ml,平均107ml。髓核遗留1例,经原切口椎间盘镜下再手术取出游离髓核组织约1.5g,术后症状缓解;术中硬膜撕裂6例均〈0.5cm,经放置明胶海绵,严密缝合切口,未发生脑脊液漏;神经根牵拉损伤2例,经药物治疗3个月痊愈。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佳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及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01年9月共开展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27-58岁,平均42岁,术后随访平均3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其中疗效为优19例,疗效为良9例,疗效差1例,优良率达96.6%,神经根损和硬膜破裂各有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9%,结论:经椎间盘镜髓核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花费少等优点,适用于除复发性和伴严重椎管狭窄症以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 相似文献
10.
经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在腰椎间盘镜系统下在椎间盘摘除术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改进方法,以充分发挥该系统的优点,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症,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针对椎间盘镜手术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突出纤维环伴钙化、中央型突出等方法及器械进行了改良,使大多数需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在镜下完成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共治疗162例患者,近期疗效判定参考MaeNab′s标准,优155例,良6例,差2例,并发症发生硬脊膜破裂2例,L5神经根挫伤1例,未出现椎间隙感染。结论 运用椎间盘镜手术系统,配合采用自制的器械及相应的方法,能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症范围,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2010年5月至2013年7月,武警浙江总队嘉兴医院骨一科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7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住院3~5d,出院后随访24~30个月,患者疗效评价优良率达93.67%,并发症发生率为7.59%。结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腰椎微创手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切割椎间盘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经CT或MRI确诊后的42例病人在DSA下应用国产ZC-Ⅰ或Ⅱ切割器在局麻下取侧卧位或俯卧位穿刺切割椎间盘。结果(1)优:疼痛消失无运动受限,恢复正常活动27例,(2)良:偶有轻度疼痛,能做轻微工作,生活能自理10例,(3)可有些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参加工作3例。(4)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优良率为88%。结论PLD术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少、恢复快,不造成神经根粘连和硬膜纤维化,不影响脊柱的稳定性,该方法安全可靠,操作简单,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9例LDH患者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疗效按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进行评定。结果29例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89±0.80)分,术后1d VAS评分为(0.50±0.29)分。术后3dVAS评分为(0.90+0.65)分、术后1周VAS评分为(1.05+0.70)分、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0.90±0.60)分;术后l、3d,1周及3个月的VAS评分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DH的近期疗效较好。是一种较理想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与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建库至2014年9月Cochrane Library、Pub Med、Medline、Ovid、Springer Link、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文献,同时辅以手工检索,收集关于PTED和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应用Revman 5.2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4篇文献650例,其中PTED组327例,MED组32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MED组比较,PTED组术中失血量少(MD=-39.49,95%CI-64.65~-14.32,Z=3.08,P=0.002)、切口小(MD=-10.25,95%CI-13.02~-7.48,Z=7.25,P0.00001)、术后卧床时间短(MD=-55.42,95%CI-66.05~-44.80,Z=10.22,P0.00001)、住院时间短(MD=-3.95,95%CI-5.27~-2.63,Z=5.87,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平均手术时间(MD=17.30,95%CI-4.03~38.64,Z=1.59,P=0.11)、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MD=-0.03,95%CI-0.26~0.21,Z=0.22,P=0.83)、术后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MD=2.38,95%CI-0.93~5.70,Z=1.41,P=0.16)及并发症发生率(OR=1.36,95%CI 0.46~4.04,Z=0.55,P=0.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TED与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比,效果及安全性相当,但前者更具有微创优势。但因受限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彭俊钱玉强葛驰袁堂波许菁王强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0):4586-4587
目的分析经皮锥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选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按入院编号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好转率、临床相应指标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实施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安全、可靠,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加快康复进度,意义重大,值得使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8月—2017年08月应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单一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组78例患者术后VAS、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6月、12个月VAS、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93.59%。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术后脊柱结构稳定、近期临床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内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用范围和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月共有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m icro-endoscop ic d iscectomy,MED)33例(MED组);开放手术69例(开放手术组),其中常规椎板开窗术46例,全椎板切除术9例,半椎板切除术14例。回顾性分析MED和开放手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和近、远期疗效。结果:MED术中并发硬膜损伤、神经根损伤各2例,其中2例术中转行开放手术。随访6~18个月,参考Nakai等的评定标准,MED组术后优良率94%(31/33),需服用药物缓解症状1例(3%);开放手术组优良率88%(61/69),术后需服用药物2例(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ED创伤小,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少,患者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开放手术也有其适应证,临床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采用合理的术式,减少并发症,以获得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后路髓核摘出术后融合与不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系统评价后路髓核摘出术后融合与不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50~2007.1)、OVID(1950~2007.4)、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disk(1978~2007.1)、万方数据库(1981~2007.3),手工检索《中华骨科杂志》《、骨与关节损伤》《、脊柱脊髓杂志》、《颈腰痛》等4种中文骨科核心杂志(截止自2007年3月),由两名评价员独立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而后按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半随机对照试验,5个临床对照试验,包括1911例患者,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9个研究均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其中8个未提供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早期疼痛评分率的原始数据;而对其他指标进行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融合与不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在总体疗效,各研究间有很大异质性(I2=91.9%),未对其进行合并分析。术后出现腿痛[RR0.94,95%CI(0.69,1.28)]、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例数[RR0.77,95%CI(0.57,1.04)]。、术后腰椎管狭窄[RR1.23,95%CI(0.26,5.86)]、以及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其他间隙)[RR1.05,95%CI(0.49,2.26)]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06,2.00)]。内固定亚组融合与不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总体疗效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RR1.13,95%CI(1.05,1.21)],术后出现腰痛患者人数[RR0.70,95%C(I0.53,0.94)]、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不分间隙)[RR0.30,95%CI(0.18,0.48)]以及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同一间隙)[RR0.12,95%CI(0.04,0.37)]方面,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髓核摘出术后融合与不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总体疗效、术后出现腿痛、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例数、术后腰椎管狭窄、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其他间隙)方面,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融合组均多于不融合组、术后出现的腰痛患者、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同一间隙)及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不分间隙)方面,融合组均少于不融合组。由于纳入研究均为CCT,存在偏倚的高度可能性,故本研究结果尚需进一步高质量的研究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