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新一代活体共焦显微镜(HRTⅢ/RCM)在细胞水平观察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的组织学改变,研究滤过性手术的滤过机制及术后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对小梁切除术后的23例患者共28只眼行裂隙灯、眼压及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其中功能性滤过泡9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1眼,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后功能性滤过泡8眼。对滤过泡中微囊泡的大小、数量、结缔组织的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透明的微囊泡,而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没有或仅有少许透明度较低的微囊泡;功能性滤过泡的上皮下存在比较疏松的结缔组织,但非功能性滤过泡中的结缔组织极致密;功能性滤过泡中出现新生血管的比例远远小于非功能性滤过泡。相比之下,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较大的微囊泡,其上皮下结缔组织较疏松,各层组织内均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结论: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够对结膜滤过泡进行诊断成像,是一种与来自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完全吻合的新的活体检查方法,对将来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郭晓龙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1):59-59
小梁切除术后失败的原因多源于滤过泡的消失、滤道的粘连而致愈看无涾造成的。为了更有效控制眼压,我们曾用术后即有滤过泡的小梁切除术,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了探讨解决抗青光眼滤过术后包裹性滤过泡形成致远期眼压常不能有效控制这一难题。方法 采用无结膜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 眼43例(51眼)并长期观察。结果 半年后有40眼视力增加,37眼神野扩大,除3眼外,其余病例1年后眼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无1例包裹性滤过泡形成。结论 本术式与以往小梁切除术相比,能有效地防止包裹性滤过泡的形成,远期滤过作用可靠恒定,有一定的优点,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兔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应用奥曲肽(octreotide,OCT)和(或)术前3d点眼对术后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并与丝裂霉素C(mitomycin-c,MMC)对比.观察2药对青光眼滤过抗瘢痕增殖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A、B、C、D、E 5组,每组8只.各组均行双眼标准小梁切除术.A组为空白对照组,仅行标准小梁切除术;B组为标准对照组,术中切小梁前用蘸有0.2g/L MMC的棉片巩膜瓣下浸润5min;C组,术中切小梁前用蘸有0.1g/L的OCT的棉片巩膜瓣下浸润5min;E组:术前3d 0.1g/L的OCT点眼,4次/d;D组,为C、E2组的用药联合.术后3、7、14、28d时分别观察眼前节及眼底以及眼电生理的变化;观察各组的滤过泡形态、维持时间和眼压的变化.结果 与A组相比,C、D、E各组均未出现对角膜、结膜以及视神经和视网膜功能的明显不良反应.滤过泡的维持时间及有效率,B、C、D、E 4组比A组明显升高(P<0.05).各组术后眼压平均值均较术前降低,各时间点眼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CT在兔小梁切除术中巩膜瓣下应用以及术前3d点眼均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延长有效滤过泡维持时间;OCT2种用药方式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青光眼Ⅱ号方对青光眼术后结膜滤过泡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青光眼Ⅱ号方对青光眼术后结膜滤过泡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85只原发性青光限患,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规范统一的小粱切除术,治疗组术后口服青光眼Ⅱ号方,对照组以丝裂霉素C,比较两组对结膜波过泡及视力、眼压等的影响。结果:两组都有抗斑痕及降压、提高视力等作用,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青光眼Ⅱ号方对青光眼术后结膜无功能浅过泡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无任何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154例197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A组:87例112眼于巩膜瓣缝合后重建前房按滤过量的分级,选择为2、3级滤过;B组:67例85眼常规完成小梁切除术,不做滤过评估。结果随访3~10个月,A组Ⅰ度浅前房2例2眼.Ⅱ度浅前房1例1眼,Ⅲ度浅前房1例1眼为脉络膜脱离,浅前房发生率3.57%。B组Ⅰ度浅前房10例11眼,Ⅱ度浅前房4例6眼,Ⅲ度浅前房8例8眼,浅前房发生率294%,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滤过量的选择性评估对预防浅前房的发生提高小梁切除术早期成功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医学综述》2016,(14)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表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136例(160眼)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4例(76眼)和对照组72例(84眼)。观察组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力情况以及术后眼表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眼压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术后角膜脱荧光素染色(FSS)评分、虎红染色(RBSS)评分、对称指数(SRI)、不规则指数(SAI)高于术前[观察组:(1.64±0.19)分比(0.71±0.19)分,(1.04±0.19)分比(0.16±0.09)分,0.44±0.04比0.28±0.08,0.68±0.11比0.49±0.19;对照组:(1.63±0.19)分比(0.70±0.18)分,(1.05±0.10)分比(0.15±0.03)分,0.45±0.25比0.29±0.07,0.69±0.32比0.50±0.08],泪膜破裂时间(BUT)、潜在视力(PUV)低于术前[观察组:(6.82±1.56)s比(8.62±1.26)s,0.98±0.15比1.09±0.11;对照组:(6.81±1.28)s比(8.63±1.24)s,0.99±0.16比1.1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睁眼困难与滤过泡夹角呈负相关(P<0.05);对照组异物感、畏光感、视力波动、睁眼困难与滤过泡夹角呈负相关(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但术后滤过膜夹角变小,预后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选择性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对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且需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各30例,A组术后根据滤过泡形态、结膜充血状态一次或多次结膜下注射低浓度MMC (0.2 mg/ml),B组术中一次性使用MMC (0.33 mg/ml),随访1年,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滤过泡形态及眼压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A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66.7%,B组扁平弥散型滤过泡占总数的3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1年时A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76%,B组眼压控制良好者占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A组出现2眼角膜上皮缺损,1例局部注射部位结膜苍白;B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缺损,5眼滤过泡渗漏,2眼低眼压黄斑病变。结论小梁切除术后选择性结膜下注射较低浓度的MMC使得扁平弥散型滤过泡的比率增加,与术中一次性使用MMC相比两组均能较好控制眼压,手术成功率相似,此种治疗方式安全有效,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青光眼的发展与复合小梁切除术的广泛应用,术后滤过泡渗漏甚至破裂是青光眼滤过术后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表现为畏光,流泪,低眼压,浅前房,黄斑水肿甚至脉络膜脱离,更严重的可引起滤过泡感染及眼内炎,视力丧失。发生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处理。我们采用羊膜覆盖术及滤过泡渗漏处修补法治疗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渗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羊膜移植预防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青光眼患者68例(103眼)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55眼)采用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30例(48眼)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术眼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等情况。结果治疗组手术成功率为94.55%。对照组手术成功率为66.67%。治疗组术后眼压降低良好,滤过泡瘢痕形成减少,在手术成功率,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术后滤过瘢痕,促成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是治疗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穿刺术对复合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泡及结膜下房水积存使泪小点堵塞而导致的溢泪症的疗效。方法对10例10眼复合性小梁切除术后近期形成的包裹性囊状滤泡及5例6眼复合性小梁切除术后形成的结膜下房水积存导致的溢泪症进行穿刺术。结果包裹性囊状滤泡:10例10眼穿刺次数1~4次,平均2次。自术前眼压平均(31.5±5.2)mmHg降至术后即刻眼压平均(11.5±3.3)mmHg。追踪观察期间可见滤泡扁平弥散,眼压稳定于21mmHg以下。结膜下房水积存导致的溢泪症:5例6眼中2眼穿刺2次,其余均只穿刺1次。穿刺处结膜下积液吸收或明显减少,结膜不再堵塞泪小点,溢泪症状消失。结论穿刺术是处理复合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状滤泡及结膜下房水积存导致的溢泪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析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和小梁切除术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 1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5例35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1周均给予雷珠单抗0.5 mg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其中18例18眼接受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另外17例17眼接受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9个月,分别对2组的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术后9个月内)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后1周和1个月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6个月和9个月2组眼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视力提高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对比小梁切除术,具有更为持久的降压作用,疗效更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 1996年 8月至 1999年 8月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168例、2 0 2眼的病历。手术成功的指标为眼压大于 0 .533kPa ,低于 2 .80kPa ,比术前眼压下降 2 0 %。平均随访 2 0 .1± 1.8个月。结果 :2 0 2眼手术成功率为 96% ,术后早期浅前房 ,角膜上皮损害及结膜房水渗漏发生率低 ,术后无 1例发生晚期滤过泡渗漏和与滤过泡感染有关的眼内炎。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青光眼 ,合并症少 ,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将 65例、68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实验组 3 5眼行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3 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实验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结论 :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疗效良好 ,手术并发症少 ,是理想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16.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丝裂酶素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抗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丝裂酶素C(MMC)联合应用在动物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抗增殖作用。方法将4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标准对照组,将浸有0.2 mg/ml MMC棉片置于巩膜下5 min;C组为t-PA组,术毕前房注射250μg/mlt-PA 0.1 ml,术后1、3天球结膜下各注射0.3 ml;D组为t-PA联合MMC组,术中将浸有0.1mg/ml MMC的棉片置于巩膜瓣下5min,术毕前房注射200μg/ml t-PA 0.1 ml,术后1、3天球结膜下各注射0.3 ml。术后观察滤过道开放、滤过道新生胶原纤维生成情况及增殖细胞数量。结果 HE染色显示,D组滤过道开放比率较A、B、C组高。Masson三色染色显示,D组滤过道处的胶原较A、B、C组少且疏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观察各时间点,D组PCNA表达较A、B、C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A和较低浓度MMC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联合应用,其抗增殖能力较强,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青光眼术后瘢痕形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兔眼滤过手术中抗代谢药物促滤泡形成的作用。方法 :用巩膜咬切器对 79只实验兔( 15 8眼 )实施全层巩膜切除术 ;用二氧化碳激光对 14只实验兔 ( 2 8眼 )实施了经外路巩膜造口术。术中一次用红比霉素或阿克拉霉素处理切口的分别为 45眼和 3 5眼 ,术后结膜下注射 5 -FU针剂为 3 6眼 ,注射 5 -FU高分子缓释剂为 16只眼 ,其余 5 4眼为对照眼。术后定期观察眼前节 ,测量眼压。结果 :浓度为 0 4mg/ml的红比霉素和阿克拉霉素术中一次应用效果较好 ,结膜下注射 5 -FU高分子缓释剂较 5 -FU针剂效果好 ,副作用小。 5 -FU结膜下注射可延长激光巩膜造口术的成功率。结论 :适量的抗代谢药物术中或术后应用有利于兔眼滤过手术后滤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M形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比较M形和超声乳化两种切口三联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不同术式将40例(43只眼)拟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手术的患者,分为M形切口组25只眼和超声乳化组18只眼。术后随访15~37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M组(25.3±9.8)mmHg,超声乳化组(25.7±9.5)mmHg,术后随访最终平均眼压M组(15.53±5.3)mmHg,超声乳化组(15.01±3.2)mmHg。术后随访最终矫正视力范围0.1~1.2,2组≥0.5者分别为15只眼(60%)及12只眼(66%),术后平均散光度M组(0.89±0.31)D,超声乳化组(0.78±0.5)D。2组术后平均眼压下降、视力及散光度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形小切口与超声乳化三联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均具有恢复有用视力、较好的降低眼压、并发症少等作用,2种术式结果则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泡弥散程度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女59眼,男41眼,平均57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8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4眼。对照组:女58眼,男42眼,平均59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缓解期5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9眼,原发开角型青光眼35眼。采用日产TOPCON裂隙灯观察不同球结膜筋膜瓣缝合方式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时的滤泡弥散程度,探讨缝合方式与滤泡弥散程度的关系。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和小梁切除部分省略):做切口时用2%利多卡因紧贴结膜下浸润麻醉,角膜缘上7.5 mm剪开球结膜,向角膜缘方向钝性分离约2 mm,剪开筋膜,勿损伤上直肌鞘膜,缝合时先行将筋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对位连续缝合,后将结膜瓣用8/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达到筋膜瓣和结膜瓣错层缝合。结果两组术后1~6个月均有良好滤过泡,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18个月、24个月在滤泡弥散程度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时间延长显著性增大(P〈0.05)。结论治疗组(球结膜筋膜瓣错层缝合)能有效防止滤泡的局限,可明显增加患者的舒适度,有利于眼压的远期控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