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对患者术后疼痛及鼻阻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于江西省广昌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形成术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鼻阻力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1.94±0.69)分]及双侧鼻阻力值(NR)[(0.34±0.05)Pa/(cm3·s)]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有利于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对患者术后疼痛及鼻阻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8月~2020年10月进行治疗的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疼痛程度、鼻阻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双侧鼻阻力值(N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损伤小,且疗效确切,有利于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减轻术后疼痛程度,减少并发症,临床应用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7例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患者在局部麻醉后鼻内镜下行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对照组30例患者局部麻醉后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结果观察组37例患者1例出现术后血肿,对照组30例患者中2例出现术中鼻中隔穿孔,1例出现术后血肿,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组患者双侧鼻腔通气良好,治愈率94.6%,无鼻中隔穿孔、血肿、出血及外鼻畸形等并发症,对照组30例患者治愈率93.3%,出现5例鼻中隔扇动。结论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疗效确切,能保持鼻中隔正常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4.
李俊义 《中国内镜杂志》2013,(11):1191-1193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改良三线减张法矫正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在鼻内镜下于鼻中隔偏曲侧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行切口,分离黏软骨膜及骨膜,在鼻中隔偏曲部分周围张力形成的类三角形3条张力线区切除条状软骨和骨质,解除其应力,从而矫正鼻中隔。并对上诉改良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手术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10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术后均取得良好疗效,临床症状均消失,无术后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行改良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可以更多的保留鼻中隔软骨和骨性支架,方法可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施行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的患者的病例特点、手术方法和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观察手术前和手术后半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鼻阻力值变化。结果患者术后半年VAS评分、偏曲侧及总的鼻阻力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宽敞侧鼻阻力减少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碎片法鼻中隔成形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84例,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观察组实施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症状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鼻塞、鼻分泌物、嗅觉障碍、头痛头昏等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鼻—鼻窦炎并鼻中隔偏曲患者行功能性鼻内窥镜鼻窦手术联合鼻中隔三线减张法矫正术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提高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析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以入院时间为依据将所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采用局麻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住院时间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研究组临床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9.6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5.3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鼻出血、鼻塞以及头痛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行以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鼻中隔偏曲患者矫正手术前后鼻阻力的变化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为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提供评价指标。方法将6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前部偏曲与后部偏曲两组,对两组患者矫正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主观评分,用前鼻孔测压法测得鼻腔阻力(单侧吸气阻力、单侧呼气阻力、吸气总阻力、呼气总阻力),进行配对资料的t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狭窄侧鼻腔术后主观评分和鼻阻力均较术前下降。其中主观评分、单侧呼气阻力、双侧鼻腔呼气总阻力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手术前后的单侧吸气阻力和双侧吸气总阻力仅鼻中隔前部偏曲组患者具有统计学差异。②两组患者宽敞侧鼻腔术后主观评分和鼻腔阻力参数较术前皆无明显差异。③鼻中隔前部偏曲组患者狭窄侧主观评分与同侧鼻阻力具有显著直线相关性(P0.05),而后部偏曲组患者狭窄侧主观评分与同侧吸气阻力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主观评分和鼻腔阻力测定对于评价不同部位的鼻中隔偏曲手术效果具有一定的价值,对于鼻中隔前部偏曲手术效果具有较准确的评价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阻力计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疗效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60例鼻中隔偏曲病人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采用鼻阻力计结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手术效果。[结果]与术前比较,鼻中隔偏曲病人在术后12h鼻气道阻力及VAS评分均降低(P〈0.05)。[结论]采用鼻阻力计能较好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前后鼻腔气道阻力的改变情况,同时采用VAS对鼻中隔偏曲病人进行评分,能准确、客观地评估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结构异常患者的治疗技术,总结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的临床治疗经验。 方法对86例排除了鼻腔鼻窦新生物而确诊为鼻腔结构异常的伴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即:个性化的“鼻内镜下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治术、鼻腔结构调整(鼻中甲内移固定和减容、鼻下甲骨折移位和减容)、中鼻道鼻窦开放术,同时联合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并进行临床总结;同时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时的鼻阻力测量评分、鼻堵塞VAS评分、鼻内镜检查评分和鼻窦CT检查评分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结果86例患者的手术进程顺利,双侧鼻腔异常结构的矫正满意、通气容积扩大、通气的对称性恢复;全部病例中中隔粘骨膜切口愈合良好,术后均未出现鼻中隔脓血肿、中隔对穿孔、鼻梁塌陷、空鼻不适等手术并发症;患者总鼻阻力值由术前的0.643±0.142 KPa/L.S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278±0.154 KPa/L.S(P < 0.05);主观鼻腔通气程度(VAS)评分由术前的6.696±1.532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3.378±1.371(P < 0.05);鼻内镜检查Lund-Kennedy评分由术前的0.81±0.69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0.52±0.69(P < 0.05);鼻窦CT检查Lund-Mackay评分由术前的11.02±1.34变为术后3个月时的4.37±1.05(P < 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伴有临床症状的“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实施“个性化内窥镜下鼻腔结构调整技术”,对扩展鼻腔鼻窦有效通气容积、有效降低鼻腔通气阻力、减轻或缓解上气道阻塞是安全实用、经济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4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保守组和手术组,每组32例。保守组采用药物治疗,手术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鼻阻力的变化。结果出院后6个月保守组和手术组鼻阻力分别为(0.52±0.16)和(0.24±0.11)kPa·s-1·L-1,手术组鼻阻力显著低于保守组(P<0.05)。保守组和手术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0.6%,手术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保守组(P<0.05)。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效果肯定,术后可显著改善症状,降低鼻腔阻力。  相似文献   

12.
鼻内镜下矫正局限性鼻中隔偏曲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局限性鼻中隔偏曲的治疗及疗效.方法:5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内镜下局限性鼻中隔矫正术.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3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VAS评分)评定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均无鼻中隔穿孔、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局限性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是微创、安全和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个体化手术的疗效及体会。方法对17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经鼻内镜及鼻窦CT检查确诊,根据鼻腔内中隔偏曲的不同类型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经鼻内镜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 176例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手术,术后2例并发鼻中隔血肿,经处理后治愈,未出现鼻中隔穿孔及其他并发症。所有病例经随访6个月以上,双侧鼻腔通气良好,头痛、鼻出血等症状缓解,鼻内镜检查鼻中隔基本处于正中位置,未见有器质性偏曲。结论鼻内镜下依据鼻腔内中隔偏曲具体形态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具有操作精确、微创和安全等优点,符合鼻生理功能的需要及微创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经不同手术方案干预后鼻腔愈合情况,旨在指导未来该类疾病手术方案的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50例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在此基础上联合鼻内镜下下鼻甲成形术方案治疗的26例纳入对照组,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评价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并比较2组患者鼻塞症状主观感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和鼻腔间隙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稍高于对照组(95.83%vs.88.4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术前降低,鼻腔间隙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术后1、3个月VAS评分[(5.12±0.75)、(2.02±0.42)分]低于对照组[(7.12±0.95)、(4.20±0.48)分],鼻腔间隙[(3.68±0.27)、(3.83±0.32)mm]大于对照组[(2.12±0.16)、(3.03±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8.33%vs.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接受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更利于促进患者各主要症状更好更快改善,临床疗效满意,患者鼻腔间隙改善,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的疗效和优点.方法 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结果 对48例患者术后6~24个月的疗效观察表明,该方法可安全、彻底地矫正高位、后段的鼻中隔偏曲,满意地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气,有效地控制鼻腔粘连的发生.结论 鼻内镜下行鼻中隔高位、后段偏曲成形术具有安全和疗效持久等优点,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中隔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实际价值。方法选取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9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两组均予以鼻中隔三线减张矫正手术治疗,在此基础上研究组予以鼻中隔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对照组行鼻腔填塞处理。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48 h主观感受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48 h鼻腔出血量、术后随访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48 h疼痛、睡眠障碍、耳鸣/耳闷、溢泪等主观感受VAS评分情况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48 h鼻塞主观感受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48 h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随访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1/47),对照组为15.2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8):3410-3411
探讨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的临床效果。选取我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予鼻中隔缝合,双侧鼻腔不做填塞处理;对照组在术后予双侧鼻腔填塞。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2d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2d内出血量和鼻中隔血肿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2d在鼻塞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鼻部疼痛、耳鸣/耳闷、溢泪及睡眠困难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d内出血量和鼻中隔血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均未出现再次出血、局部感染、鼻中隔血肿及穿孔等并发症,观察组出现鼻腔局部粘连2例(5.1%),对照组出现4例(1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缝合技术应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不适感和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对鼻中隔偏曲合并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愈合情况和术后鼻腔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分组,患者均采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并联合不同下鼻甲成形术,分为传统下鼻甲成形术的对照组,以及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的实验组,对比术后48 h内VAS疼痛量表评分、术后拔除填塞敷料时出血率、术后粘膜上皮化时间、鼻阻力测定和鼻黏膜纤毛功能测定。结果 2组术后48 h内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拔除填塞敷料时出血率及术后粘膜上皮化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鼻阻力检测结果、鼻黏膜纤毛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鼻阻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纤毛功能未见明显变化,对照组则出现明显损伤,2组鼻黏膜纤毛功能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联合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术治疗鼻中隔偏曲合并下鼻甲肥大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拔除填塞敷料时出血率较对照组更低,术后粘膜上皮化时间短,鼻黏膜纤毛功能保护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鼻腔扩容术治疗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69例因鼻阻塞行鼻腔扩容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鼻中隔偏曲40例,单纯下鼻甲肥大5例,单纯中鼻甲肥大8例,单纯钩突肥大3例,混合型结构异常13例。根据患者病因不同制定个性化的鼻腔扩容术,包括鼻中隔矫正术、下鼻甲手术、中鼻甲手术等,术后6个月随访。比较患者术前术后鼻阻塞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分)及鼻阻力值(NAR值)改善情况。结果 6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前与术后VAS评分分别为(7.320±1.725)、(1.265±0.293)分,术前与术后NAR值分别为(0.415±0.029)、(0.158±0.019)kPa·L-1·s-1,术后VAS评分、NAR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1或P<0.01)。结论 通过对鼻阻塞患者的术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鼻腔扩容术,可明显改善患者因鼻腔结构异常导致的鼻阻塞。  相似文献   

20.
荣毅  徐松波 《临床医学》2013,33(8):40-41
目的探讨根据鼻中隔偏曲制定个体化鼻内镜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提高鼻中隔偏曲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3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个体化鼻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治愈98例,好转5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鼻中隔居中,无穿孔,无鼻中隔飘动,鼻腔通气良好。结论根据鼻中隔偏曲制定个体化鼻内镜治疗,疗效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