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了提高超声内镜(EUS)对胃神经鞘瘤的检出率。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2015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和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4例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胃神经鞘瘤但经EUS误诊为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及EUS的影像特征并文献复习。结果 4例胃神经鞘瘤均为女性且均为良性,胃镜下4例病灶均为单发,有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EUS下病灶均起源于胃固有肌层,病灶处呈低回声团块,回声均匀,边界清楚,内部回声均未见钙化灶或囊性变;2例病灶周围可见光晕现象。文献复习发现:胃神经鞘瘤好发于女性;周围光晕现象可能为胃神经鞘瘤的特征性表现;钙化、囊性液化改变在胃神经鞘瘤中较少见,在胃间质瘤中较常见。结论位于固有肌层的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在EUS下很难区分;对病灶位于胃体、超声图像示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匀、边界清楚的女性患者,需仔细观察病灶内部回声是否有钙化、囊性变以及病灶周围是否有光晕现象,综合考虑,除需考虑胃间质瘤外还要排除胃神经鞘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1病历摘要
男,38岁。因上腹部胀痛1个月余来我院就诊。既往乙肝病史8a。无呕血、黑便史。查体:精神好,皮肤黏膜无黄染,腹部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乙肝五项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镜杂志》2015,(6)
目的通过分析胃间质瘤的内镜超声特征、进行量化评分,评估胃间质瘤内镜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对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手术风险的价值。方法以无临床症状的、低度侵袭危险性的胃间质瘤为研究对象,应用内镜超声量化评分系统术前对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的风险进行评估,内镜超声量化评分为低度风险的患者选择内镜下切除。结果 21例内镜超声量化评分为低度风险的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除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0.2 cm×0.3 cm的胃壁缺损,经内镜下修补后愈合良好,余20例无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无病灶残留及复发情况。结论根据胃间质瘤内镜超声量化评分评估系统能在术前评估内镜下治疗胃间质瘤的风险,可降低内镜下切除胃间质瘤的术中、术后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5.
食管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及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胃间质瘤的超声内镜(EUS)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超声内镜诊断间质瘤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经内镜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间质瘤的45例食管胃黏膜下肿块的超声胃镜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起源于黏膜肌层者占28.9%(13/45),固有肌层者占71.1%(32/45).直径小于2 cm的间质瘤呈边缘规整的低回声匀质肿块;直径大于2 cm的间质瘤大多表现为低回声肿块.良性16例(35.6%),潜在恶性14例(31.1%),低度恶性11例(24.4%),高度恶性4例(8.9%).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117阳性100%,CD34阳性82.2%(37/45),SMA阳性13.3%(6/45).结论 EUS可用于食管胃间质瘤的诊断,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误诊为胃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男,55岁。因间歇性上腹部疼痛1年余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底与胃体交界处后壁有一约1·5 cm×1·0 cm隆起物,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拟诊为胃息肉,在门诊行高频电凝摘除术。术后内镜下观察创面较大、较深,但无渗血,患者诉上腹部疼痛加重,收入院。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腹部X线检查示膈下有游离气体。病理报告:标本为1·5 cm×1·0 cm×1·0 cm大小结节状包膜完整的肿块,切面灰白,镜下见由长梭形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数<5个/50 HPF,肿瘤未见坏死出血。免疫组化示:CD117、CD34( ),SMA、Desm in、S-… 相似文献
7.
8.
对恶性胃间质瘤误诊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 女,58岁。以黑便半月,头晕乏力1d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贫血貌,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5次/min。辅助检查血:WBC6.7×10^9/L,RBC2.01×10^12/L,Hb54g/L。大便隐血强阳性,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肝、胆、脾B超示: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质地均匀,门脉直径1.02cm,肝右叶小囊肿(1.8cm),胆囊壁毛糙,脾脏正常,未发现腹水。胃镜示:食管(-);贲门:下段可见破裂的蓝色静脉和溃疡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内镜治疗的30例食管间质瘤和146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及起源、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情况以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食管间质瘤30例,男22例,女8例。病变多位于食管下段,63.3%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胃间质瘤146例,男41例,女105例。病变多位于胃底部,98.0%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示食管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 阳性率分别为93.3%,93.3%,73.3%,73.3%;胃间质瘤 CD117,CD34,SMA,desmin阳性率分别为94.5%,88.4%,21.9%,19.2%。22例食管间质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8例行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1例患者 ESD 术中发生穿孔。145例胃间质瘤行 ESD,1例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APC),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2%,术中穿孔39例,出血1例。所有穿孔及出血患者均经内镜下修复。术后随访3~50个月未发现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食管间质瘤和胃间质瘤在肿瘤位置分布和起源、免疫组织化学方面各具特点,内镜下微创技术已发展为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新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病例] 女,45岁.因上腹部胀痛不适1年,加重3天就诊.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腹部胀痛不适,约1小时后症状自行缓解,无恶心、呕吐及呕血,偶有反酸、打嗝,无黑便,可于脐左侧触及一鸡蛋大小肿物,1年来肿物无明显改变,不伴消瘦、乏力、盗汗及高热、寒战. 相似文献
11.
12.
对胃异位胰腺误诊胃间质瘤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47岁。因进食后上腹部胀痛不适2a入院。查体:神清、语明,P76次/min,BP140/90mmHg,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触痛,未触及肿块,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胸片心肺未见异常,正常心电图,血、尿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等检查均未见异常。三维内镜超声见胃底胃体黏膜光滑,胃体小弯垂直部见光滑黏膜隆起,质地软,活动度良好,胃窦黏膜充血; 相似文献
13.
14.
小肠间质瘤超声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0岁。自述停经2个月,腹部不适,来我院就诊,当日行超声检查:左附件分叶状不均质、不规则低回声占位,大小58.5mm×62.4mm×60mm,无明显包膜,内部见多发液性、不规则无回声区,最大33mm×26mm,后方无明显衰减,侧方无声影,与子宫分界清晰(图1)。CDFI:内可见丰富树枝样、点条及簇状动静脉血流信号(图2),PW:动脉频谱呈低阻,RI0.33;左卵巢结构欠清晰。诊断为:左卵巢实性占位伴部分囊性变(恶性不除外)。4d后在外院超声诊断为:右附件区囊实混合性包块,恶性可能性大。10d后在另一医院超声检查,诊断为:左下腹肿物,腹腔恶性间质瘤较卵巢来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1996年8月至2006年1月收住的28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28例中胃间质瘤良性者20例,交界性3例,恶性者5例,随访0.5~8年.2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反复复发反复切除后死亡,2例死于其他原因,其余25例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者行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 相似文献
16.
孟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8):639-639
胃肠间质瘤(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近年我院妇产科超声室将2例胃肠间质瘤误诊为卵巢肿物,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72岁,自觉腹部包块3月余入院,伴轻度腹胀。无阴道排液、阴道出血等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右前方可及直径约15 cm包块,不规则,边界尚清,活动欠佳,无压痛。血癌抗原125(CA125)正常。腹部超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误诊原因.方法:报告1例胃外及胃壁间质瘤误诊病例.结果:本例因中上腹疼痛,以"上腹部肿块待查"收入院.查甲胎蛋白10.2 μg/L,癌胚抗原5.77 μg/L,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66.0 kU/L,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经B超、彩超及CT等检查未能确诊,于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诊断:①胃肌壁间、肝圆韧带、中间连接部间质瘤(潜在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34(+),CD117(+),S-100(-),Desmin(-).②胃黏膜下间质瘤,核分裂<5/HP;免疫组化:CD117(±),CD34(-),SMA(+),S-100(-),Desmin(-).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较困难,提示在明确排除肝脏、胰腺等实质性器官占位性病变后,应考虑胃间质瘤的可能,及时行剖腹探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
患者女 ,72岁。以间断排黑便 2月余 ,加重伴头晕 ,呕血 2 d入院。查体 :血压 12 0 / 80 mm Hg,贫血貌 ,心肺检查阴性 ,双下肢中度浮肿。 B超检查 :左上腹扫查 ,于胃体的后方 ,脾门内侧可见范围 6 .5 cm×5 .0 cm的异常回声区 (图 1) ,边界清晰 ,形态不规则 ,内为低回声 ,光点分布不均匀。饮水后与左肾、脾脏无关。提示 :左上腹实性包块 (多来源于胃肠道 )。活检组织报告 :胃间质瘤。7个月后随访肿块大小 5 .0 cm× 8.0 cm,伴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讨论 本病鲜见报道。胃间质瘤 (GIST)是消化道原发性间叶性肿瘤。因多向浆膜生长 ,形态多… 相似文献
20.
<正>患者女,69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入院。体格检查:腹痛,未向肩背部及会阴部放射;无发热、黄疸、咳嗽、心悸、气短、胸闷及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腹泻。常规腹部超声检查:于左肝缘左外侧探及一大小6.4 cm×4.2 cm的近似圆形低回声,中央呈无回声区,周边部分回声尚均匀;CDFI:其内未探及明显血流信号。为明确病变来源,嘱患者饮水后取半坐位观察,低回声区位于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