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初始血脂水平与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相关资料,随访其院外相关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将患者相应分为死亡组、再梗死组、血运重建组及无事件组,分析其初始血脂水平,研究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Apo)A1、三酰甘油(TG)死亡组最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B、ApoB/A1事件组略高于无事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运重建组最低。TC和LDL—C初始水平可能与患者死亡有一定关系,ApoB和ApoB/A1初始水平可能与患者再次血运重建有一定的关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TC、LDL~C、ApoB、ApoB/A1初始水平可能对患者远期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西药对照组单用西药化疗。结果:治疗组CR8例,PR4例,NR5例,有效率70.59%;对照组CR6例,PR3例,NR10例,有效率47.37%。两组相比有显著异(P〈0.05)。结论:中药解毒化瘀方能够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对对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并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中再通率为70.0%(56/80),而治疗组的再通率则达到了88.8%(71/80),经统计分析分析发现,治疗组的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出血不良反应低且无过敏现象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激性高血糖增加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我们研究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循环炎症介质、T细胞活化和心脏功能恶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5例急症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血白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PR),CD16-CD56,CD4/CD8,CDt52的百分比和HLA—DR表达进行研究。结果:研究发现31例应急性高血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36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1例血糖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血糖≥7mmol/1)心肌梗死段长度(p〈0.05)心脏指数(p〈0.02),多普勒血流分布减少(p〈0.05)、肺动脉血流分析(p〈0.02),射血分数(p〈0.05)。应急性血糖高的,CA肌梗死患者的IL-18、CPR比血糖正常患者的高(p〈0.005),其中应急性高血糖患者的值最高(p〈0.05),应急性高血糖患者与血糖正常患者比CD16^+/CD56^+及CD4/CD8细胞百分比高,而CD152表达少(活化T细胞有一个负调节功能)(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期间的高血糖与炎症介质的增加有关,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表达,减少T细胞表达,限制了免疫过程,急性心肌梗死增加的免疫炎症过程可能是应急性高血糖使心肌功能恶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味温胆汤对抑郁模型大鼠海马NMDA—NR1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作用。方法以孤养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在实验7d、14d、21d、28d时,检测各组大鼠旷场实验中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并采用QRT—PCR、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NMDA—NR1mRNA/蛋白表达变化。结果21d、28d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西药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得分增加(P〈0.05或P〈0.01)。21d、28d时,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NMDA—NR1mRNA/蛋白表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西药组大鼠海马NM—DA—NR1tuRNA/蛋白表达减少(P〈0.05或P〈0.01)。结论加味温胆汤的抗抑郁效应可通过阻抑海马NMDA—NR1mRNA/蛋白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和二丁酰环磷腺苷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8例急性心肌梗死且符合溶栓治疗指征患者,随机分为倍他乐克和二丁酰环磷腺苷溶栓前治疗组(96例1和对照组(92例)。两组患者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心肌坏死面积减少,出现心力衰竭时间作为急性心梗死(AMI)治疗效果指标。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36.1%,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1.4%,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胸痛、心悸症状发生率减少,心肌酶谱恢复较对照组快,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联合应用倍他乐克和二丁酰环磷腺苷40mg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抑制作用,减少心肌梗死后临床症状(心绞痛、心悸等)及减轻心肌损伤,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急性脑梗塞患者223例。方法:阿斯林组(88例),阿斯匹林肠溶75—100mg/日。氯吡格雷组(63例75mg/日)。噻氯匹定组(72例),主要终点指示为再次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结果:阿斯匹林组(79.55%)。氯吡格雷组缺血性卒中或TIA发生率(82.54%)。噻氯匹定组(77.78%),三组统计学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噻氯匹定预防缺血事件再发的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尿激酶)和观察组(瑞替普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冠脉再通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7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90.0%),冠脉再通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瑞替普酶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再通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心包炎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与ST段抬高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测定81例急性心包炎患者血清cTnI浓度,其中cTnI≥0.35μg/L为阳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阈值为1.5μg/L。结果 cTnI阳性41例,其中ST段抬高29例(71%);cTnI阴性40例,其中ST段抬高25例(62.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TnI≥1.5μg/L21例,其中ST段抬高20例(95%);cTnI〈1.5μg/L60例,其中ST段抬高31例(52%),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急性心包炎患者可根据cTnI浓度判断心肌损伤程度,虽然单有ST段抬高不一定有心肌损害,但ST段抬高患者中cTnI浓度明显升高者提示有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急诊行PCI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改善心肌重塑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比较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51.2%)明显低于对照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显著的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小儿急性阑尾炎患儿按照奇偶数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开腹阑尾切除术,观察组给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使用镇痛剂患者数及术后并发症、瘢痕发生率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使用镇痛剂比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观察组切口感染率、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术后瘢痕发生率以及腹腔脓肿发生率分别为2%(1/50)、0(0/50)、6%(3/50)及2%(1/50),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6/50)、10%(5/50)、70%(35/50)及66%(33/50)),2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疼痛有效缓解,术中出血量、使用镇痛剂患者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小,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调脂药物研究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检测3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入院1周内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比率(L/A)。直接应用L/A比率的数值区分两型急性胰腺炎,结果表明,1周内两型之间的L/A比率无显著差异性。但将此定量资料转化为定性资料后,则可以区分出两型急性胰腺炎:取30例患者入院第三天L/A的均值作为常数C,再分别应用入院第一天的L/A减去C得差值a,若a>0则为坏死型胰腺炎,a≤0则为水肿型胰腺炎,结果发现,轻重型之间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常见的内科急症。我院心内科病房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90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肥胖对急性胰腺炎发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116例,测定体重指数(BMI)、血脂水平、C反应蛋白(CRP),观察APACHEII评分和CT严重指数(CTSI)。结果:肥胖组(BMI≥28kg/m^2)共有54例,非肥胖组(BMI〈24kg/m^2)有62例。肥胖组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病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肥胖组(P〈0.05);肥胖组患者BMI和血三酰甘油高于非肥胖组;CRP、APACHEII评分和CT严重指数(CTSI)也高于非肥胖组(P〈O.05)。结论:肥胖与SAP患病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CAGE方案治疗成人难治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150~300μg,d皮下注射d-1-d13,阿糖胞苷(Am—C)30mg/d分2次皮下注射,间隔12h,d1-d14,阿柔吡星(AcR)20mg,d静脉注射,d1-d4,足叶乙甙(Vp16)75。100mg静脉滴注d1~d4。结果:20例中第一疗程达完全缓解(cR)6例,第二疗程达CR5例,CR率为55%(11/20),PR(部分缓解)5例,占25%(5/20),NR(3g.缓解)4例,占20%(4/20),总有效率80%。结论:CAGE方案具有不良反应较轻及经济的特点,便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XB2、PGI2及TNF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制剂脑络通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鼠,观察脑络通对局部脑组织血流量、脑含水量、血中血栓素B2(TXB2)、前列环素(PGI2)、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的影响。结果脑络通可明显改善脑缺血后局部脑组织血流量(rCBF),脑组织含水量亦较病理组显著减少(P<0.05),TXB2/PGI2、TNF的异常升高得到明显改善(P<0.01)。结论脑络通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流程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0年7月收治12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随即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流程,治疗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进入抢救的时间,开始再灌注治疗时间、治疗成功率及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进入抢救、开始再灌注时间早、治疗成功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优化护理流程,能缩短进入有效抢救的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磁共振影像特点,探讨吞咽障碍与脑梗死损害部位关系。方法总结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磁共振T1加权、T2加权成像特点,分析吞咽障碍与梗死灶部位的关系。结果205例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中,双侧多发性脑梗死29.8%(61/205)、脑干梗死23.9%(49/205)、脑叶运动皮层20.0%(41/205)、皮层下白质15.6%(32/205)、内囊1.9%(4/205)、丘脑2.4%(5/205)、基底节6.3%(13/205),其中一侧大脑半球95例,单纯左侧半球50例,单纯右侧半球45例。结论急性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与梗死病灶部位有关,双侧多发性脑梗死、脑干梗死及脑叶运动皮层、皮层下白质易出现吞咽障碍,与哪侧半球梗死无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研究参麦液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之效果。方法:将35例符合溶栓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20例),观察参麦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0%, 与对照组的9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参麦液具有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行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的临床评价。方法以2005年5月-2008年7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后7d~14d内成功完成PCI治疗的患者27例为研究对象。应用美国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选取18种血流动力学参数: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输出量/心脏指数(CO/CI)、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SV/SI)、外周血管阻力/阻力指数(SVR/SVRI)、速度指数(VI)、加速指数(ACI)、液体水平(TFC)、左室功能/左室功能指数(LCW/LCWI)、预射血期(PEP)、左室射血时间(LVET)、收缩时间比率(STR),对治疗前后进行血流动力学定量评估。结果成功PCI使收缩时间比率、SVR/SVRI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速度指数、加速指数、左室功能/左室功能指数显著提高(P〈0.05)。结论择期PCI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可作为评价PCI疗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