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祁必富  蒋锡嘉  许家俐 《临床荟萃》2000,15(24):1119-1120
心率变异性反映了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状况 ,是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判断指标。本文研究了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以了解积极有效的溶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 选择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外 :①非窦性心律者 ;②安装起搏器者 ;③合并陈旧性心梗者 ;④有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者。入院对象共 41例 ,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其中 11例于起病后 1周内行冠脉造影术 ,5例Ⅱ级再灌 ,6例Ⅲ级再灌 ;传统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心率变异(HRV)、Q-T离散度(Q-Td)和心室晚电位(VLP)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9AMI)预后的价值。方法 40例AMI患者HRV(SDNN)、Q-T、VLP测定,与4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人AMI组SDNN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P〈0.001),Q-Td明显延长(P〈0.001),VLP阳性率明显增高(P〈0.01)。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组与非事件组HRV(SDNN)、Q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7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36例)。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时、第1周末、第2周末、第3周末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离散度(QTd)。在发病第2周末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和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①早期康复组QTd从入院时74.3±14.2ms降低到第3周末的47.3±11.4ms,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早期康复组HRV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其中PNN50为45.0±18.91(%)高能谱为4.55±0.82ln(ms)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可降低其QT间期离散度改善心率变异各项指标,不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患者猝死率。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对老年AMI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结华 《临床荟萃》1997,12(19):874-876
早已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存在差异,但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直至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on, QTd)这一概念。它的应用已涉及到QT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域。 1 概念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QT间期的局限,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12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 78例患者 ,按溶栓后冠脉有无再通分为再通组 (5 0例 )和未再通组 (2 8例 ) ,测定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 (QTd)、校正的QT离散度 (QTcd) ,并观察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溶栓前两组Q T离散度无差异 ,溶栓后QT离散度再通组明显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5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溶栓前再通组与未再通组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溶栓后再通组显著低于未再通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可缩短QTd、QTcd ,改善心肌电稳定性 ,并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 5 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结果显示 ,溶栓再通组QT离散度较溶栓未通组QT离散度显著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且再通组QT离散度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而溶栓未通组其溶栓前后QT离散度值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因此 ,QT离散度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Q- T离散度 (Q- Td)指标准 12导联心电图上最大 Q- T间期 (Q- Tmax)和最小 Q- T间期 (Q- Tmin)之差 ,它代表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用 6 5 11型心电图机以 2 5 mm/s速度描记常规 12导联心电图 ,我院心电图室开展用日本NEC-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描记的 12导联心电图 ,由同一医师测定 Q- T间期、QRS波群、R- R间期 ,选 T波清楚的导联 ,各导联连续测量 3个 Q- T间期取其均值 ,并按以下公式计算 :Q- Td= Q- Tmax- Q- Tmin。Q- Td正常值为 10~ 40 ms(2 9.3ms± 12 .1ms) ,<5 0 ms。其临床意义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是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反映。急性心肌梗塞后QTd明显延长,成功溶栓治疗可以减少QTd。本文就此问题作如下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选取7年来我科收治的单纯下壁急性心梗患者50例。根据发病时的典型胸痛、心电图演变及心肌酶改变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排除既往有束支  相似文献   

9.
心率变异性 (HRV)分析是反映支配心脏自主神经活动性一项无创性指标。最近发现 ,HRV降低是预测心肌梗死(MI)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和猝死的重要指征之一 ,其预测价值优于心室晚电位左室射血分数、室性期前收缩频率、MI早期并发症和Killip分级等指标[1] ,我们运用这一指标 ,客观评价倍他乐克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常规治疗组 (常规组 ) :6 4例AMI,男性 39例 ,女性 2 5例 ,年龄平均 5 3 4岁 (33~ 78岁 ) ,心功能Ⅰ级 2 5例 ,Ⅱ级 2 0例 ,Ⅲ级 19例。倍他乐克治疗组 (β组 )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HRV)变化并对该变化的意义进行临床评价。方法  4 1例AMI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 :溶栓再通组 2 1例 ,传统治疗组 2 0例。应用动态心电图、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患者起病后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HRV及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动态变化。结果 除 3个月时的SDANN(2 4h每 5min正常R -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 )外 ,溶栓再通组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SDNN(2 4h正常R -R间期标准差 )、SDANN、r-MSSD(2 4h相邻正常R -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值 )均高于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同组内比较 ,3个月、6个月时的SDNN、SDANN、r-MSSD均高于 2周时的数值 (P <0 0 5或 <0 0 1) ,1个月时的HRV参数虽较 2周时高 ,但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 )。溶栓再通组LVEF在 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均较传统治疗组相应时间段高 (P <0 0 5 )。 2周时动态心电图上记录的溶栓再通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低于传统组 (33 3%vs 75 % ,P <0 0 5 ) ,有室性心律失常者同无室性心律失常者相比 ,前者的HRV参数 (SDNN)较低 (P <0 0 5 )。结论 溶栓后冠脉再通的急性心梗患者的HRV较高 ,说明冠脉再通使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衡得到纠正 ,改善心肌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用线栓法行右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前及术后24 h作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同时检测正常组HRV,将3组的HRV指标进行比较.实验终点取各组心肌组织检测儿茶酚胺和神经肽Y(NPY)...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爱民 《护理研究》2003,17(9):526-52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人心率变异性的特点 ,为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 10 2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EH组 )和 66例健康对照组进行 2 4h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 :EH组时域和频域分析各项指标均减低 ;高血压病人自主神经 2 4h昼夜变化与正常人有差异 ,变频部分夜间明显减低 (P <0 .0 5 ) ;高血压伴糖尿病与无糖尿病者、高血压伴心肌缺血与无心肌缺血者之间高频 /低频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病人心率谱 (PSD)昼夜分布与正常人明显不同 ,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者交感神经活力降低 ,伴糖尿病时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均受损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及其不同发病阶段心率变异性的改变。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8 例,按心功能分级,对照组38 例,记录24 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结果 (1) 高血压病组功率谱的低频(LF)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02) ;(2) 高血压病不同阶段LF 存在极显著差异( P< 0 .001) ,心功能越差,LF 减低愈明显;SDANN 在心功能越差者降低明显( P= 0 .02)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变,且心功能越差时,变化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方法.方法 该试验为随访研究,对入选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50ms)和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窦性R-R间期的总体标准差≥50ms).主要终点是180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是180d随访时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难治性心肌缺血.结果 共有384例患者入选,180d随访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5.9%,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0.5%(P=0.01),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30.2%,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10.2%(P=0.00).180d随访时心力衰竭发生率心率变异性中度降低组14.8%,心率变异性轻度降低及正常组5.6%(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率变异性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升高.心率变异性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特点及其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41例DCM患者和42例对照组病人的HRV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41例DCM患者的SDNN、SDANN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明显低于心功能Ⅱ级以下者(P<0.01和P<0.05)。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与不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之间HRV各参数间无显著差异。以LVEF和SDNN之间做相关性分析,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492,P=0.05)。结论:DCM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普遍下降,而以SDNN、SDANN下降显著;HRV下降的程度和心功能分级及LVEF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客观评价曲美他嗪(Trimetazidine,TMZ)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改善效果。方法计算机并手工检索2005年1月—2013年12月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 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收录的关于TMZ对CHF患者HRV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文献,应用Rev 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RCT文献10篇CHF共991例,其中常规联合TMZ治疗500例(试验组),单纯常规治疗491例(对照组),文献质量均为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HRV指标中,试验组治疗后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5 min正常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连续5 min R-R间期差值均方根(r MSSD)、R-R间期差值大于50 ms的百分比(PNN50)均明显增加或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01)。上述各指标漏斗图基本对称,存在发表偏倚可能性小。结论 TMZ联合常规抗心衰治疗CHF效果确切,可显著提高LVEF、HRV,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排便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不同时段心脏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对AMI早期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排便时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仪,连续记录23例AMI早期患者25例次排便过程中的十二导联心电图,观察并比较AMI早期患者排便过程中不同时段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及ST段压低之和等指标变化的异同。结果首次排便与上次排便的间隔时间及排便持续时间较非首次排便者延长,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但除便后30 min时非首次排便者的SDNN显著高于首次排便者外,两组排便过程中QT离散度、心率变异性及ST段压低之和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虽然非首次排便者的排便时间较首次排便者显著减少,但排便活动对非首次排便者心脏自律性及心肌缺血情况的影响并未减小。  相似文献   

18.
Depressed cardiac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electrical instability and adverse outcom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MI). Heart rate turbulence (HRT), reflecting reflex vagal ac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 reflecting tonic autonomic variations are both reduced in the subacute phase of MI. However, the evolution of these components of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between subacute and chronic phase of MI has not been defined. We prospectively studied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recent first MI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who underwent successful direc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Beta-adrenergic blockers and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s were administered according to the state-of-the-art med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HRT and HRV were measured from 24-hour ambulatory electrocardiographic recordings 10 days and 12 months after the index MI.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RR interval between the subacute and chronic phase of MI (875 ± 145 versus 859 ± 122 ms). Indices of HRV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SDNN: from 88.8 ± 26.8 to 116.0 ± 35.7 ms, P < 0.001; SDNNi: from 37.9 ± 15.9 to 46.0 ± 16.3 ms, P < 0.001; SDANN: from 79.6 ± 34.7 to 105.6 ± 35.4 ms, P < 0.001). In contras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indices of HRT (turbulence onset: from −0.008 ± 0.022 to −0.012 ± 0.025%; turbulence slope: from 7.78 ± 5.9 to 8.06 ± 6.8 ms/beat). In contrast to reflex autonomic activit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recovery of tonic autonomic activity within 12 months after MI. These different patterns of recovery of reflex versus tonic cardiac autonomic control after MI need to be considered when risk stratifying post-MI patient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 31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患者 (甲亢组 )和 31例正常人 (对照组 )的心率变异性 (HRV)的分析 ,进一步了解甲亢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况。方法 :对甲亢组和对照组进行 2 4hHRV对比分析。结果 :甲亢组与对照组比较其时域指标 :SDNN、SDANN明显降低 ,频域指标 :VLF、LF/HF增高 (P <0 .0 0 1,P <0 .0 5 ) ,LF、HF降低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0 1,P <0 .0 5 )。结论 :通过HRV的变化 ,进一步说明甲亢患者的交感神经受损和迷走神经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