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量子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5月 ,我们应用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法 (transfusionofultravioletirradiatedselfblood ,TUVISB)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 (herpessimplexkeratitis ,HSK) 5 0例 ,并检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2 (interleukin 2 ,IL 2 )及可溶性IL 2受体 (solubleIL 2receptor,sIL 2R)水平含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对象 :将明确诊断的HSK患者 10 0例(10 4只眼 ) ,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 :5 0例 (… 相似文献
2.
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IL-2及SIL-2R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研究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方法本文测定了30例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实验组)和25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其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水平。结果对照组IL-2的水平为5.41±1.45mg·L-1,实验组IL-2R水平为2.80±1.47mg·L-1,2组比较t=2.90,P<0.01,说明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IL-2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对照组SIL-2R水平为90.86±17.90mg·L-1,实验组SIL-2R水平为171·46±19.30mg·L-1,2组比较t=5.17,P<0.01。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血清SlL-2R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患者体内免疫功能紊乱,血清IL-2活性降低、SlL-2R水平升高可能是其原因之一,这也为免疫治疗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rIL-2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组白细胞介素Ⅱ(rIL-2)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的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确诊的HSK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在应用无环鸟苷滴眼液同时联合rIL-2局部及全身应用;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无环鸟苷治疗。治愈后均随访2年。结果:联合用药治疗组的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的复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临床应用rIL-2联合抗病毒药物治疗HSK疗效明显,可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临床观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rhIL—2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人重组白细胞介素Ⅱ(rhIL-2)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兔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预防复发。方法 给兔接种HSV前10天应用rhIL-2提高免疫功能治疗。待形成HSK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设对照组。应用PCR技术检测观察兔感染HSV-1体内动态变化,依据HSK诊断标准观察其疗效。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有延长潜伏感染期,发病轻,病程短,恢复快,HSV在三叉神经节潜伏率低,结论 应用rhIL-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探讨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本文实验应用Tac的单克隆抗体(McAb-Tac)间接荧光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夹心法,对42例HSK患者(包括25例HSK活动期患者,17例HSK非活动期患者),以及60例正常献血员,作了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mIL-2R)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测定。结果:HSK活动期患者的mIL-2R及SIL-2R测定值与HSK非活动期患者和正常对照的相应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本文结果提示:HSK患者mIL-2R表达不足和SIL-2R水平异常升高与HSK发病及病损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7.
8.
23例临床初诊为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应用PCR技术对其角膜上皮刮片进行HSV-DNA检测,所有被检标本中均可测到HSV-DNA,这表明:PCR技术对单纯疱疹角膜炎的诊断颇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疱疹疫苗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疗效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梅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1,19(7):522-522
自 1998年 6月至 2 0 0 0年 10月 ,我科试用单疱病毒免疫疫苗 (下称“疱疹疫苗”)治疗多次复发的单疱性角膜炎 ,取得一定疗效 ,现初步报道如下 :一般材料 :例数 :共 5 6例 5 7眼 ,其中 5 5例门诊病人 ,1例住院病人。眼别 :右 2 6 ,左 31。性别 :男 39人 ,女 17人 ,男多于女。年龄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青壮年为最多。分型 :浅层型 :树枝状 15例 15眼 ,盘状 8眼 ,角膜—葡萄膜型2 3例 (2 3眼 ) 1人双眼 ,其余均为单眼。复发诱因 :以感冒发烧为最多。好发月份 :任何季节均可复发 ,发冬季春为多。其它 :5 6例中 ,初发 2 5例 ,复发 31例 ,… 相似文献
10.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继发青光眼五例戴晓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7医院)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眼病,但引起青光眼却不多见,迄今国内尚未见报告。作者近年遇到五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五例患者中,男3女2,年龄17-56岁。盘状角膜... 相似文献
11.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活动期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复发型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erpes simplex keratitis,HSK)基质型活动期行穿透性角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6例(66只眼)HSK基质型活动期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并与同期59例(59只眼)HSK基质型稳定期的PKP术后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两组HSK患者术后角膜植片透明率、原发病复发率及视力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HSK基质型活动期行PKP术,只要术前和术中处理得当,不仅可缩短病程和减少并发症,而且还能取得与HSK基质型稳定期行PKP手术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更昔洛韦胶囊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60例(60只眼)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分型为角膜基质炎与角膜内皮炎,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0.15%更昔洛韦凝胶,每日4次,以及0.1%氟米龙滴眼液,每日 3次;试验组使用更昔洛韦凝胶与氟米龙滴眼液滴眼,用药方法与对照组相同,联合更昔洛韦胶囊,每日3次,每次1000 mg,用药时间为8周.治疗前与治疗后1、2、4、6及8周随访,评估眼痛、视物模糊、畏光、异物感、流泪等症状与结膜充血、结膜水肿、睫状充血、角膜炎症反应、角膜后弹力层皱褶、角膜后沉着物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并观察用药后不适感与副作用.两组间症状与体征评分值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角膜知觉变化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前症状(对照组10.70±3.61,试验组11.87±3.47)与体征(对照组13.83±3.74,试验组15.27±3.83)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Z=-1.269、-1.419,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总评分值分别为13.63±7.64、10.53±7.18、7.83±6.49、5.37±5.33及4.37±5.11,试验组分别为8.37±4.31、2.70±2.65、0.70±1.44、0.33±0.92及0.17±0.6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Z=-2.801、-4.895、-5.260、-4.758、-4.292,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的有效率分别为50.0%、73.3%、86.7%、93.3%及96.6%,治愈率分别为0.0%、3.3%、16.7%、30.0%及43.3%,而试验组在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的有效率均为100.0%,治愈率分别0.0%、36.7%、76.7%、90.0%及9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00、16.433、22.571、22.636、17.330,P<0.001).对照组与试验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6.7%与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7,P=0.448).试验组末见明显的用药后不适感与肝肾功能损伤等副作用.结论 更昔洛韦胶囊能够有效辅助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与内皮炎,缓解症状与体征较快,缩短病程明显,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小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及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角膜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s)在角膜中的分布及酶活性表达。方法 BALB/c小鼠眼角膜接种HSV-1(KOS株)以诱发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分别收集正常眼球及感染后第2、7、14及28天的感染眼球。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MP-2、-8、-9及TIMP-1、-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应用酶谱(Zymography)技术检测MMPs的酶活性。结果 感染后第2天,感染眼的MMP-2、-9及TIMP-1、-2表达比未感染眼增加且表达主要位于浅表基质层及上皮下的炎性细胞中。感染后第14和28天可见坏死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形成,同时角膜基质和浸润的炎性细胞中尤其溃疡处,可见MMP-2、-9及TIMP-1、-2表达显著增加。溃疡区域有大量MMP-8阳性染色的中性粒细胞。角膜感染HSV-1后,明胶酶(MMP-2、-9)活性和胶原酶(MMP-8)活性均增强。结论 HSV-1角膜感染后,由角膜细胞和浸润的炎性细胞分泌产生的MMPs可能对上皮性角膜炎与溃疡形成过程起重要的促进作用。MMPs与TIMPs的相互作用可能对HSK的坏死性病变起重要调节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04,40:395-399)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在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7月在青岛眼科医院因药物治疗无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29例(329眼)。观察分析其术后首次复发的情况,包括复发时间、复发类型、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复发后的治疗转归。PKP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比较应用卡方检验。在一个回归模型中应用初始单变量分层分析以鉴定和选择复发的重要的相关因素。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有33眼(10%)复发,复发类型主要为上皮型,18例(54%),复发病灶主要集中于植片与植床交界处(63%),复发时间从2周到13年不等。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免疫排斥(X2=47.09,P〈0.01)、继发性青光眼(X2=26.38,P〈0.05)、并发性白内障行白内障手术(x2=7.31,P〈0.05)、上呼吸道感染(X2=5.60,P〈0.05)、病灶累及角膜缘(x2=8.30,P〈0.05)。复发病例中上皮型有10例经单纯药物治疗有效,其余基质型和内皮型(包括由上皮型转化而来)有5例行结膜瓣覆盖术治疗,12例行单层或双层羊膜覆盖术,6例行二次PKP术。所有复发病例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平均随访(24.6±5.4)个月,植片透明率达46%。结论免疫排斥、继发性青光眼(未行手术)、白内障手术、上呼吸道感染、病灶累及角膜缘,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基于复发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选择合适的预防方式和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复发。 相似文献
15.
多层羊膜移植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溃疡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质坏死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年1月至2004年4月在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3例(13只眼)基质坏死型HSK患者,病程为3~22个月,平均15个月。经过系统的局部及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1周以上,角膜炎性反应迁延不愈,角膜溃疡有继续扩大或向深基质发展趋势。利用角膜刮片镜检、坏死组织培养或共焦显微镜检查排除细菌或真菌感染,行多层羊膜移植手术,术后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滴眼液进行治疗。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溃疡愈合和基质水肿消退情况,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上皮的愈合情况,共焦显微镜检查角膜上皮和羊膜的转归情况。随访时间3~13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术后1~3周,13例患者角膜溃疡愈合,荧光素钠染色阴性;术后1个月,角膜基质水肿完全消退。术后7~10d,表层大羊膜均发生自溶或脱落;内层羊膜紧贴角膜溃疡面,并逐渐溶解吸收,最长在位时间达到术后3个月。共焦显微镜检查仍可见羊膜组织结构,其上有扁平的角膜样上皮细胞覆盖。术后3个月时,7例角膜恢复透明,4例形成角膜斑翳,2例形成角膜白斑,眼表恢复稳定。在随访期内13例患者均未见HSK复发。结论 多层羊膜移植联合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基质坏死型HSK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常人角膜单疱病毒基因存留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正常人角膜内单疱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基因存留的可能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技术对22例(22片)正常人角膜、6例(6片)胚胎角膜(阴性对照)及6例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急性期患者角膜(阳性对照)进行检测。结果22片正常角膜中20片存有HSVDNA,2片角膜HSVDNA阴性,6例胚胎角膜PCR为阴性,6例HSK急性期患者角膜为阳性。结论正常人角膜中有HSVDNA存留,与HSV血清抗体阳性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7.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是目前存在的主要致盲病之一。现今对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存在一定的误诊、漏诊,因此其病原学诊断是临床工作者关心的一个焦点。至今人们已应用病毒培养、涂片检查、免疫荧光技术、酶免疫技术、核酸杂交技术、PCR技术、循环抗体的检测等多种方法。本文就各种方法的特点总结了目前有关HSK的病原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8.
曹楠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7,(2):175-179
单纯疱疹性角膜炎(HSK)是一种全球高发的严重感染性致盲眼病,视力的慢性损害常与感染的复发、角膜瘢痕、角膜白斑、新生血管以及新生淋巴管等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角膜的损伤是免疫系统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反应的结果.由于HSK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因此全面了解其初次感染、潜伏、复发的机制是有效治疗的前提.本文分别阐述自噬、免疫系统、细胞因子和微小RNA等几个方面在HSK感染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以了解HSK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HSK的诊断提供参考,并为HSK的治疗及药物研制等研究带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实验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建立一种可靠、实用的复发性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的实验模型。方法:用单纯病毒I型(HSV-1)Mckrae株行NIH鼠的角膜接种,用人的抗HSV-1血清行鼠的腹腔内注射,使病毒在三叉神经节或角膜内建立起潜伏感染。用紫外线B光照射鼠的角膜,诱导HSK复发。观察诱导HSK复发的成功率、复发性HSK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结果:紫外线照射诱导鼠HSK复发的成功率为72.5%,复发性HSK主要表现为基质型角膜炎,组织切片见角膜基质层内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一些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