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抬高ST段不同下降幅度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材料和方法接受直接PTCA的AMI患者共42例,于入院后第7±2天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以PTCA前及后1小时12导联心电图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下降≥50%共23例,B组ST段下降<50%共19例.结果基础状态,左室射血分数A组明显高于B组(62.98%,57.21%).主动脉峰值流速、峰值加速度、血流速度积分、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A组与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用药10ug/kg@min-1后主动脉峰值加速度、每搏输出量及每搏指数A组明显高于B组(3.62vs2.45;127.30vs102.75;77.87vs60.29).结论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50%组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储备功能明显好于ST段下降幅度<50%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LDDSE)检测急性心肌梗塞 (AMI)心肌存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材料和方法 :对 2 5例AMI后两周患者 ,在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前后应用LDDSE检测 ,比较分析其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的改变 ,以判断心肌存活性。结果 :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对室壁节段收缩功能的恢复预测准确率为 80 .2 % ,检测中并发症发生率极低 ( 4 % )。结论 :LDDSE对AMI早期可以较准确预测术后缺血心肌功能的恢复部位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飞行人员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飞行人员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这两种无创性检查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00%、50%(P<0.01);特异性分别为97%、100%;准确性分别为:97%、94%。结论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于诊断冠心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作为飞行员筛查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方法,多巴酚丁胺负荷心电图可作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诊断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联合平板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筛查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56例疑诊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用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心电图和冠脉造影检查。以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筛查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的差异,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冠脉造影、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平板运动心电图、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联合平板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的筛查阳性率分别为76.28%、57.69%、57.05%、75.66%。冠脉造影检查和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联合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对冠心病的筛查阳性率明显高于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P<0.05)。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联合平板运动心电图对冠心病筛查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高于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和平板运动心电图(P<0.05)。全部患者检查期间无心肌梗死和病死等不良事件发生,16例发生心绞痛,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后缓解;15例出现胸闷、头昏、头痛、干咳、皮肤潮红、恶心、气短、心悸等不适,并在停药后缓解。结论:多巴酚丁胺超...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大剂量多巴酚丁胺数字式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的方法。试验中发现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诊断心肌缺血的较早、敏感和特异的指标,而心率是多巴酚丁胺造成心肌缺血的最重要的生理性决定因素。受试者50人,其中病例组30人(劳力型心绞痛20例,急性心肌梗塞10例),对照组20人。总敏感性80%,特异性90%,诊断准确率84%。本试验有助于检出无心电图表现的胸痛缺血或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左室容积 (LVV)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 ,用三维超声心动图 (3 DE)测定LVV ,明显优于二维超声心动图[1]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 (DSE)是目前诊断冠心病、评价左心功能及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手段[2 ] ;但是 ,目前用 3 DE测定LVV对CAD患者进行预后的报道 ,尤其是对DSE后长期 (≥ 90个月 )随访的患者 ,国内外报道尚少。本研究用 3 DE观察分析DSE中及随访时CAD患者的LVV变化 ,旨在探讨其在长期随访中对CAD患者的预后价值。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和病例选择 患者共 114例 ,分成两组。A组 :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是否有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心功能分级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与不合并左前降支(LAD)病变组,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心功能Ⅱ-Ⅳ级在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明显高于无胸前导联ST段下降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IMI时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下降与左前降支(LAD)病变存在与否无关,与单纯AIMI相比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组织成像结合多巴酚丁胺试验对心肌存活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到目前为止,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是人们已认识到挽救功能异常心肌中的存活心肌对于防治心功能不全有着重要意义。冠心病心肌梗死伴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如果存在一定量存活心肌,通过血管化治疗可以恢复病人部分左心室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远期生存率。因此,前瞻性的检出存活心肌,及时指导血运重建术的进行,对逆转左室功能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着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 (LDDSE)检测存活心肌价值及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术后 2周二维超声室壁运动异常变化 ,探讨其观察室壁运动变化的准确性。方法 :18例冠心病患者均行PCI。术前 1周内 ,行LDDSE检查 ,并于术后 2周及 3月复查二维超声。结果 :随着Dob剂量增加 ,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增高 (P <0 0 5 ) ,特异性两者无明显变化。PCI(3M)二维超声检测有存活节段 113个 ,坏死节段 15个 ;其中术后 3月评定为存活心肌的 113个节段中 ,有 10个节段在术后 2周被判为坏死节段。PCI(2W)二维超声检测有存活节段 10 6个 ,坏死节段 2 2个。结论 :LDDSE检测存活心肌有较高的价值 ,Dob 10 μg检测存活心肌较Dob 5 μg更敏感、更准确。PCI(2W) 2 DE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术前术后室壁运动变化。故在一定程度土 ,PCI(2W ) 2 DE可以作为评估存活心肌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36例治愈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多巴酚丁胺诱发、结合心电图等检测研究,其中24例患者在经诱发后出现S-T段抬高(占66.7%),通过超声心动图检出21例患者左室节段性运动降低(占55.6%).结合以往文献分析认为,实施多巴酚丁胺诱发试验检查,患者出现S-T段抬高是评价梗塞区内残留存活心肌的一个简便、易行、无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LDDSE)结合心肌背向散射积分(IBS)与负荷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检测存活心肌的准确性。方法:20例经冠状动脉定量造影术(QCA)确诊为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前1周内行LDDSE检查及采集IBS、DTI图像,术后(3月)复查二维超声。探索在LDDSE过程中,以IBS参数背向散射积分变异幅度(CVIB)最大变化率(K)>13定义为存活心肌,检测其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以负荷下DTI最大Vs与静息时Vs的差值(T)>2.0cm/s定为存活心肌,检测其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结果:LDDSE结合DTI或IBS技术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提高(P<0.05~0.01);LDDSE结合DTI较LDDSE结合IBS技术诊断存活心肌的敏感性、准确性降低(依次为78.9%,79.1%Vs 86.7%,87.1%)(P<0.05),尽管LDDSE结合DTI诊断存活心肌的特异性(81.25%)较LDDSE结合IBS(87.5%)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LDDSE结合IBS较LDDSE结合DTI评估存活心肌灵敏性稍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彩色室壁动力技术(CK)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负荷试验(CK-DSE) 检测冬眠心肌(HM)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22只犬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应用CK-DSE检测动物模型的心肌梗塞区心内膜运动幅度/非梗塞区心内膜运动幅度比值(AMI/ANMI),与病理组织切片显示冬眠心肌面积/梗塞区总面积的比值(ATAM/ATI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本实验成功地建立11只实验性心肌缺血损伤的动物模型,CK-DSE检测冬眠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0%、80%和83%.CK-DSE检测AMI/ANMI比值,与ATAM/ATIM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r=0.75).结论: CK-DSE能准确地检出心肌梗死后存活的冬眠心肌,是定量检测梗塞区内冬眠心肌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PCI)后心电图ST段持续抬高对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接受急诊PCI的患者 72例 ,动态观察PCI术前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 ,以PCI术后 1hST段下降大于 5 0 %为ST段下降组 ,相反为ST段抬高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梗后早期 (2~ 3周 )和晚期 (5~ 6个月 )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的变化 ,并随访其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ST段下降组 5 3例 (74 % ) ,ST段抬高组 19例(2 6 % )。心梗后早期两组间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无明显差异 ;晚期ST段抬高组LVEF明显低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 ,而LVEDVI、LVESVI和VWMA积分均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 (P <0 .0 5 ,P <0 .0 1)。随访期间ST段抬高组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略高于ST段下降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段下降组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的比例明显高于ST段抬高组 (P <0 .0 5 )。结论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成功直接PCI后ST段持续性抬高者心梗后晚期左室功能较差。有梗死前心绞痛和直接支架术者PCI术后ST段持续性抬高的发生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14.
比较69例冠心病患者多巴酚丁胺负荷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断层显像与82例运动试验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的结果,以探讨它们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结果表明: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多巴酚丁胺负荷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2%和800%,运动试验分别为894%和829%。多巴酚丁胺负荷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左前降支为781%和913%,回旋支为667%和982%,右冠状动脉为100%和837%;运动试验分别为783%和911%,600%和968%,909%和850%,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提示两者结果相近,对于不能进行运动试验的病人,多巴酚丁胺试验是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冠心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心肌纵向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联合使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与组织速度成像对局部纵向心肌的收缩功能进行定量分析 ,为临床诊断冠心病和评估存活心肌提供可靠的超声定量方法。方法 :对 1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或轻度病变和 61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正常组和冠心病心肌梗死组基础状态 ,5、10和 2 0 μg/ (kg·min)所测的心肌收缩期峰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冠脉造影正常组基础状态下 ,各室壁基底部收缩期峰值速度大于心尖部 ,而且呈现一定的规律 ,即基底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大于心尖部的速度梯度变化 ;侧壁 ,后壁和下壁收缩期峰值速度大于后间隔、前间隔和前壁。其中下、后壁心肌的峰值速度大于其它节段。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时 ,心肌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随着多巴酚丁胺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2 0 μg/ (kg·min)收缩期峰值速度达最大值 ;40 μg/ (kg·min)时 ,收缩期峰值速度反而降低。在多巴酚丁胺药物负荷的不同阶段 ,仍然保持基础状态下的速度梯度规律和侧壁 ,后壁和下壁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大于后间隔、前间隔和前壁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的规律。 5 μg/ (kg·min)时 ,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各节段心肌运动无变化 ,但定量负荷显示其心肌收缩峰值速度已明显增加 ,且与基础状态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肺运动试验(CPET)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PCI后行CPET检查的106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65岁,n=92)与B组(年龄≥65岁,n=14)。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CPET执行方案及终止原因、CPET检测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各CPET终止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每分钟递增功率、运动总时间均大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静息心率、无氧阈心率均高于A组,峰值摄氧量、峰值公斤摄氧量、无氧阈每搏氧耗量、峰值每搏氧耗量、代谢当量、峰值负荷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量、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最大通气量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STEMI患者的CPET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年龄≥65岁的老年STEMI患者可能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分析青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高危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年龄≤45岁的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A组)和同期年龄> 50岁的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1例(B组)进行对比观察,从高危因素、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影像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与B组中老年STEMI患者相比,A组青年STEMI患者吸烟比例更高,体重指数、低密度脂蛋白-c及脂蛋白磷脂酶A2较B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青年STEMI患者单支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中老年STEMI患者,三支病变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A组青年STEMI患者血管内超声显示以脂质斑块为主,斑块破裂更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吸烟、肥胖及低密度脂蛋白-c、及脂蛋白磷脂酶A2是青年STEMI患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青年STE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大部分为单支血管病变,以脂质斑块为主,斑块破裂常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不完全血运重建与完全血运重建临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至2015年8月经北部战区总医院急诊绿色通道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1 897例STEMI合并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MV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PCI策略将所有患者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n=1 538)与完全血运重建组(n=359)。主要观察终点为术后2年内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1年和2年净不良临床事件。结果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1年MACCE发生率为6.8%(104/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3.9%(14/3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术后2年MACCE发生率为9.0%(139/1 538)、全因死亡发生率为5.7%(88/1 538),高于完全血运组的5.6%(20/359)、3.1%(11/35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合并MVD的急诊STEMI患者,住院期间内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可以显著改善其远期临床预后,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完全血运重建策略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多支病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收治的发病时间在12 h以内行完全血运重建的131例STEMI多支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完全血运重建时机(非梗死相关血管重建时机)将研究对象进一步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干预梗死相关血管后同台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MV-PCI,n=21)、7 d内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7 d stagedPCI,n=82)以及8~60 d择期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组(60 d staged-PCI,n=28)。比较3组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首次或二次PCI术后3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次要研究终点,包括主要终点中各独立组份以及全因死亡、顽固性心绞痛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年的随访,MV-PCI组、7 d staged-PCI组与60 d staged-PCI组MACE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0 d staged-PCI组的MACE(7.1%比19.0%、20.7%)、缺血驱动血运重建(7.1%比19.0%、15.9%)及全部出血事件(BARC 1~5型)(0比4.8%、4.9%)的发生率在数值上显著低于MV-PCI组和7 d staged-PCI组,且60 d staged-PCI组MACE出现的时间明显晚于其他两组。结论对STEMI多支病变患者在急诊PCI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8~60 d干预非梗死相关血管的完全血运重建策略有使MACE、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