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缺血低氧刺激与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产生的关系、意义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建立Wistar大鼠急性心肌梗塞模型,将2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7只:A组正常对照;B组急性心肌梗1d;C组急性心肌梗3d;D组急性心肌梗7d;A组正常对照;B组急性心肌梗塞1d;C组急性心肌塞7d。心甩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探测VEGF。2.原代培养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组:单纯缺氧组,A:缺氧培养0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的方法复制慢性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间歇性低压低氧预处理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新西兰家兔29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大组:正常组(N组,n=7),对照组(C组,n=11)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组(H组,n=11)。C组、H组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部分结扎,H组动物进行间歇性低氧预处理(5 000 m,6 h/d,连续7 d者为H1组,42 d者为H2组),按计划完成实验后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 (VEGFmRNA)、低氧诱导因子-1 α mRNA (HIF-1 α mRNA)、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mRNA(eNOS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及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VEGF mRNA、HIF-1 α mRNA、eNOS mRNA及VEGF蛋白持续增加,毛细血管密度增高。结论: 间歇性低氧预处理能促进慢性缺血心肌内的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3.
低氧诱导因子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新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血管新生的过程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起关键作用。组织或细胞低氧后 ,生成的低氧诱导因子 1主要通过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调节 ,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转录活化 ,并增加其mRNA的稳定性 ,以及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人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的表达,探讨VEGF-C在人直肠癌发生、发展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31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切片确诊为直肠腺癌的癌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EGF-C及VEGFR-3在癌组织和淋巴结内的表达.结果:在31例直肠腺癌组织的癌细胞质中,VEGF-C显色阳性者54.8%;VEGFR-3显色阳性者64.5%;在14例淋巴结中,VEGF-C显色阳性者71.4%;VEGFR-3显色阳性者64.3%.结论:VEGF-C和VEGFR-3在直肠癌组织和淋巴结中均有较高表达,VEGF-C通过与VEGFR-3结合,促使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形成新的淋巴管,导致癌细胞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肝素抑制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VEGF-1)在肺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和肺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低氧4周组(B组)和低氧+肝素4周组(C组),每组8只。测各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室肥大指数(RVHI)和血管形态学指标;HE染色观察肺动脉血管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肺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EGF-1蛋白表达;RT-PCR检测肺组织VEGF-1基因表达。结果:mPAP、RVHI、肺小动脉重塑指标、肺小动脉血管内皮细胞VEGF-1蛋白表达和肺组织VEGF-1基因表达水平在C组高于A组,低于B组。相关分析表明,VEGF-1蛋白表达与肺血管重塑呈正相关(r=0.974,P<0.01)。VEGF-1mRNA与VEGF-1蛋白呈正相关(VEGF120 mRNA,r=0.919, P<0.01;VEGF164 mRNA,r=0.896, P<0.01)。结论:肝素可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抑制VEGF-1的表达,从而抑制大鼠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微循环内皮功能的作用。方法 复制套扎前降支冠状动脉犬模型。缺血预适应组先给予缺血5min,灌注5min,反复4次,然后缺血1h,再灌注2h;缺血再灌注组给予缺血1h后再灌注2h;两组分别于基础、缺血1h、再灌注2h采集冠状窦血对比分析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并于再灌注2h对比分析注射乙酰胆碱前后心肌声学造影强度变化,最后用Evan氏兰和TIC双染。结果(1)正常心肌注药后声学强度增强,而缺血心肌反而下降,与再灌注组相比,预适应组缺血区心肌声学强度下降程度显著减轻(P〈0.01);(2)两组缺血后一氧化氮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再灌注2h下降更为明显(P〈0.05),然而预适应组缺血1h与再灌注2h下降程度均小于再灌注组(P〈0.05);(3)预适应组于缺血1h、再灌注2h内皮素水平比基础有所下降,再灌注组与基础比反而呈升高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水准(P〉0.05),两组相比,预适应使缺血1h和再灌注2h的ET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 缺血预适应对心肌微循环内皮依赖性舒血管反应及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水平的调节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8.
短期运动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大鼠缺血/再灌注(I/R)心肌的保护作用及与蛋白激酶C(PKC)激活的相关性。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CON组)、运动组(EXE组)、运动 PKC抑制剂组(E C组)和PKC抑制剂组(CHE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I/R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心脏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结果EXE组大鼠LVDP(再灌注30、60 min)和RPP(再灌注20、30、60 min)恢复率高于CON和E C组(P<0.05或P<0.01),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CON和E C组(P<0.01)。CON、CHE组上述各指标无差异。结论短期中等强度运动训练对I/R心肌有保护作用,保护作用与PKC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一氧化氮(NO)联合作用对大鼠缺血皮瓣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背部随意和腹部带血管蒂缺血皮瓣两种动物模型,肉眼观察,使用图像分析技术,组织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术后7d观察皮瓣成活面积,中性粒细胞浸润和皮瓣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及内径。结果VEGF、L—arginine、VEGF+L—arginine和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79.23±1.86)%及(69.97±1.14)%、(75.55±1.45)%及(68.62±2.27)%、(86.27±2.81)%及(76.08±1.10)%、(56.75±7.19)%及(50.62±1.34)%;四组皮瓣皮下平均血管数目各为:102.33±6.36及99.76±2.23、91.67±2.93及90.57±3.51、121.33±2.98及118.79±2.72、84.08±1.96及82.59±0.78:四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是:40.91±2.85及44.64±2.49、32.43±2.35及36.41±1.90、28.33±2.58及30.74±3.24、114.12±6.15及125.90±6.74。VEGF+L—arginine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用药组相对对照组有药物沉淀。结论VEGF和L-精氨酸联合使用能起到协同作用,与单一使用VEGF和L-精氨酸比较能提高缺血性皮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心肌细胞表达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新生SD大鼠的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 ,培养的细胞分为二组 :正常对照组和低氧培养组 ,低氧组采用向培养瓶内灌注 99.99%N2 的方法 ,2 4h后将预置的盖玻片取出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活性。结果 :低氧培养的心肌细胞MAPK活性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MAPK通路可能是低氧促进心肌细胞表达和分泌VEGF蛋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基因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新近确定的一种特异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肽。最近发现正常心肌细胞有VEGF及其基因表达,但对高血压肥大心脏心肌VEGF及其基因表达的变化尚不清楚。方法: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和分子杂交方法,对自发性设备夸大鼠(SHR)肥大于心脏心肌VEGF及其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免疫组化结果表明:SHR心肌细胞浆内特异性VEGF染色颗粒明显多于WKY对照大鼠。Nothern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氧对肺动脉平滑肌和内皮细胞蛋白激酶C(PKC)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了大鼠不同节段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PKCαmRNA的分布及低氧对在体和离体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PKC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大鼠各级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PKCαmRNA的表达,腺泡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肌型肺动脉(P<0.01),低氧14d和28d肌型动脉和腺泡内肺动脉内皮细胞的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腺泡内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低氧14d肌型肺动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升高不明显,但低氧28d明显升高(P<01),正常条件下离体培养猪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均有PKCαmRNA的表达,低氧1h对其表达无明显影响,48,72h表达明显升高,以72h升高最显著(P<0.001),结论:低氧可促进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PKC amRNA 的表达,而以腺泡内肺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变化最明显,PCKα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形成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和方法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 88只雄性SD大鼠 ,其中 80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 ,8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作对照组。于心肌梗死后 1h ,3h ,6h ,12h ,2 4h和 2d ,3d ,5d ,7d ,14d分别从右心房抽取血样品 (n =8)。用敏感、特异的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血清样品中的VEGF含量。结果 :8只假手术对照鼠的血清VEGF浓度为 (6 6 99± 17 83)pg/mL。心肌梗死后 6h组血清VEGF水平达到 (12 5 6 8± 2 8 0 7)pg/mL(与对照组比P <0 0 1) ,结扎后 2 4h组达高峰 (2 40 6 1± 70 6 3pg/mL ,与对照组比P <0 0 1) ,然后逐渐下降 ,但术后 14d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10 7 6 4±30 13pg/mL ,P <0 0 1)。结论 :心肌梗死大鼠血清VEGF水平持续显著升高 ,可能对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TF基因5‘上游序列在TNFα,AngⅡ诱导内皮细胞该基因转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F mRNA水平。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人TF基因不同上游序列荧光毒酶报告基因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内皮细胞,检测及分析报告基因活性。结果:TNFα和AngⅡ均可以诱导内皮细胞TF mRNA的表达增强。在TF基因上游序列-244/+121bp存在时,TNFα,AngⅡ均可使转梁内皮细胞荧光素酶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在-111/+121bp存在时TNFα,AngⅡ组与对照组荧光素酶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而且较-244/+121bp存在时荧光素酶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TF基因上游-244/-112bp序列的存在对TNFα,AngⅡ诱导内皮细胞TF基因表达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的影响,并探讨TF基因5’上游序列在TNFα、AngⅡ诱导内皮细胞该基因转录中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FmRNA水平。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有人TF基因不同上游序列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内皮细胞,检测及分析报告基因活性。结果:TNFα和AngⅡ均可以诱导内皮细胞TFmRNA表达增强。在TF基因上游序列-244/+121bp存在时,TNFα、AngⅡ均可使转染内皮细胞荧光素酶表达量明显增加,而在-111/+121bp存在时TNFα、AngⅡ组与对照组荧光素酶表达量均无明显差异,而且较-244/+121bp存在时荧光素酶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TF基因上游-244/-112bp序列的存在对TNFα、AngⅡ诱导内皮细胞TF基因表达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后处理(IPT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梗塞面积和PKCα表达的影响。方法:Evan’s蓝、TTC染色,观察心肌IPTC与缺血预处理(IPC)对大鼠I/R心肌梗死范围(IS)的影响,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心肌IPTC对心肌组织中PKCα的表达。结果:①IPTC组的梗死面积(IS)显著低于I/R组(P <0 . 0 1) ,心肌细胞膜PKCα表达明显多于I/R组(P <0 . 0 1) ;②IPTC组的IS、心肌细胞膜PKCα的表达与IPC组无显著差异(P >0 . 0 5 )。结论:心肌IPTC能减少大鼠心肌梗死范围,其机制可能与心肌细胞膜PKC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时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及人参二醇皂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Langendorff非作功非循环式离体心脏灌流技术,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组蛋白为底物,通过测定^32P由(r-^32P)ATP中掺入组蛋白的放射性强度计算蛋白激酶C活性,细胞浆PKC活性,在缺血和再灌注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细胞膜PKC活性则随缺血时间的延续依次显著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3(缺血15分钟)、1.88倍(缺血30分钟)、2.18倍(缺血45分钟)和1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进一步了解西拉普利(cilazapril)对缺氧大鼠肺血管内皮(EC)功能失调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生化、放射免疫、透射电镜和血流动力学技术研究缺氧肺血管EC结构和功能状况。结果:(1)缺氧大鼠肺血管EC超微结构发生变化, 细胞受损。(2)血管EC内皮依赖性舒缩功能失调, 表现为血浆NO、SOD和肺组织eNOS显著降低, 血浆ET-1、ACE和MDA显著增加, 这些舒缩因子与肺动脉平均压(mPAP)呈显著正相关或负相关。(3)cilazapril显著降低ET-1水平和ACE活性, 同时增加NO水平和eNOS及SOD活性, 减轻EC结构受损。结论:缺氧大鼠存在肺血管EC结构受损和功能失调是参与缺氧性肺动脉高压(PH)发病机理之一。Cilazapril能够减轻EC的损伤, 改善EC的分泌功能, 对PH防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敏感钾通道开放剂拉马克啉(Lev)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肺动脉内皮(PAEC)及平滑肌细胞(PASMC)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析Lev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PAEC及PASMC的[Ca2+]i、上清液中NO-2及ET-1水平、细胞内PKCα、eNOS、iNOS及PDGF-B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及PASM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的细胞内机制。结果:①Lev可降低缺氧时PASMC及PAEC上清液中ET-1及细胞内PKCα、iNOS及PDGF-B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可降低PASMC[Ca2+]i,抑制PASMC增殖,促其凋亡(P均<0.05),而对PAEC[Ca2+]i及PASMC、PAEC上清液中NO-2水平及细胞内eNOS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无明显影响(P均>0.05)。②Lev下调缺氧时PASMC及PAEC上清液中ET-1水平及PASMC增殖的机制涉及抑制缺氧时PKCα信号通道的功能活性。结论:Lev可减轻缺氧对PAEC及PASMC的某些不利影响,其作用的部分机制涉及下调缺氧时PAEC及PASMC内PKCα信号通道的功能活性和降低PASMC的[Ca2+]i,而与eNOS-NO信号通道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