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少见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表现,以提高对动瘤样骨囊肿的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平片和CT片表现进行比较分析。总结脉瘤样骨囊肿的CT特征表现。结果病变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4例;CT显示囊内纤维性或骨性间隔4例;密度不均呈多囊状,病变大部为液性低密度区,边缘表现为分叶状细薄骨壳10例;且破坏区与正常骨交界可有骨硬化。增强扫描,囊腔间隔强化而更清晰。结论 CT能更清晰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囊内的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诊断学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及要点笔者收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1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3例,其中胫骨7例、股骨2例,桡骨2例、肱骨2例,颈椎椎体1例、骨盆1例、跟骨1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只要认真综合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对大部分病例不难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样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跖骨动脉瘤样骨囊肿非常罕见,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21岁。右足背肿物1年,逐渐增大,活动较多后疼痛,穿鞋困难,1年前右足扭伤病史。查体:右足背明显肿胀,未见静脉怒张,皮温不高,足背压痛,可触及7 cm×6 cm×4 cm肿物,质硬,位置固定,双踝及跖趾关节活动可,足背动脉可触及。X线平片示右足第2跖骨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图1),病变累及整个跖骨,皮质菲薄,局部骨皮质断裂,跖骨头处可见细小骨嵴影。手术将跖骨完整切除。病理诊断为ABC。 相似文献
5.
原发与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表现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业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7):990-992
目的 探讨原发与继发动脉瘤样骨囊肿X线特征表现.方法 选择患者80例,原发性和继发性各40例,根据病理分型统计两组X线表现类型及X线特征样改变.结果 原发组X线表现类型中偏心型比例为82.5%,显著多于继发组的30.0% (P<0.05),髓内型比例为12.5%,皮质型比例为5.0%,显著少于继发组的32.5%和37.5% (P<0.05).原发组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及液-液平面的比例分别为82.5%、77.5%和72.5%,均显著高于继发组的12.5%、17.5%和7.5%(P<0.05).结论 对于青年男性,X线表现为偏心型病变,并存在吹气球样、皂泡样或者液-液平面改变者,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7.
动脉瘤样骨囊肿(AB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肿瘤样病变。ABC的病理特点不同于骨巨细胞瘤和其他骨肿瘤,其手术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分析ABC的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探讨,以期提高ABC术前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1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7例行螺旋CT检查,15例行MR检查。结果原发性ABC共20例,继发性ABC1例,均发生于长管状骨。21例X线均表现为囊状膨胀性溶骨性骨破坏,9例病灶内见骨性分隔,18例有硬化边;17例行CT平扫,13例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11例显示病灶内液-液平面,硬化边显示明显;15例行MRI检查,13例骨质膨胀,11例显示囊腔及液-液平面,囊腔周围间隔呈长T1、短T2信号。结论 CT及MRI、特别是MRI对ABC较平片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ABC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罕见骶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12月收治1例罕见的骶骨原发性ABC病例,经过完善的X线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全身骨显像、正电子计算机发射断层扫描(PET-CT)等影像学系列检查后,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监控下穿刺活检、超选择性血管造影、骶骨肿瘤靶动脉介入栓塞后手术病灶刮除、异体松质骨植骨治疗,经过病理学检查确诊。系统分析其影像学诊断价值。结果 X线见右侧骶1~骶3椎体骨质结构模糊。CT、MRI均显示骶骨ABC病灶呈局部膨胀性骨质破坏区,局部骨皮质变薄,部分缺损,内可见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欠清,部分突向椎管,病变累及相应椎体右侧附件;MRI还显示病灶呈混杂短T1长T2信号影,内见条片状长T1短T2信号影,呈蜂窝状改变,可见多发小液平征象,增强扫描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斑片状轻-中度强化区,病灶突向椎管右份,累及椎体右侧附件,相应周围骨质可见骨髓水肿。全身骨显像显示骶骨近右侧骶髂关节处异常团块状高浓度放射性浓集灶;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成像(SPECT/CT)融合(骨窗)图像示骶骨右侧病灶见不规则骨质破坏区,边缘骨皮质变薄并部分中断。PET-CT检查提示右侧骶管异常扩张,并见软组织肿块形成,病灶侵犯骶2、3椎体右侧及右侧骶神经根,局部压迫马尾神经;相应部位见局灶性放射性浓聚影,放射性分布不均。DSA显示动脉期右侧骶外侧动脉远端及髂腰动脉无名分支远端可见丰富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随访16个月,症状体征消失,未见肿瘤复发、扩散,无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疗效较好。结论 骶骨原发性ABC的影像学检查对术前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CT表现特点,评价CT检查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结果ABC表现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15例可见蜂窝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3例出现软组织肿块。结论CT对ABC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平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ABC) 是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的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瘤样改变,病灶多为单发,多发者罕见。近期我们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女,42岁,右前臂疼痛1年, 1月前因跌伤致右肱骨骨折。查体:上肢被动屈位;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17岁。咳嗽、胸痛、胸闷4个月余,加重伴发热2 d入院。查体:体温37℃,呼吸20次/min,脉搏100次/min,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肺呼吸运动减弱,呼吸频率正常,右肺语颤和语音传导减弱,无胸膜摩擦感,胸壁及肋骨无压痛,右侧第7后肋以下叩诊呈浊音,听诊右肺呼吸音减弱。CT检查所见:右侧胸腔内可见大量液性密度影,右侧第8肋骨前方、胸腔内可见巨大混杂密度肿物影,大小91.4 mm×74.5 mm 相似文献
14.
15.
16.
18.
19.
20.
患儿,女,10岁,因"左枕部肿块2周"入院,患儿无不适主诉.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左枕部有一约6cm×6cm×5cm的肿块,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压痛( ),边界清楚,无红肿、发热、搏动,基底部较宽,且固定,听诊未及血管性杂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