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徐国兴  王婷婷 《眼视光学杂志》2002,4(4):215-216,221
目的 :进一步明确波形蛋白的异常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用链酶菌抗生物素蛋白 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S 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波形蛋白在 31例皮质性白内障、2 0例核性白内障及5例正常透明晶体上皮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波形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体上皮中的表达比在核性白内障及正常透明晶状体中高。结论 :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与老年性核性白内障的发生有不同的发病机制 ,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波形蛋白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患者,女,16a,出生后即发现左眼瞳孔区白色物遮挡,经当地卫生院检查,拟诊:左眼先天性白内障。既往身体健康,第4胎第3产,足月顺产,母亲怀孕期间否认病毒感染及接受放射性物质辐射,否认家族遗传史,全身体查未见异常,营养中等,发育正常。眼科检查...  相似文献   

4.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过氧化氢诱导白内障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与皮质性白内障形成的关系。方法用200μmol/L过氧化氢(H2O2)诱导离体兔晶状体白内障形成,TUNEL法检测H:0:作用1,6,18,24,48h的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同时测定晶状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H2O2作用1h,晶状体保持透明,未发现凋亡上皮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凋亡上皮细胞数量逐渐增多,晶状体逐渐变混浊。SOD活性早期无变化,18h后逐渐降低。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皮质性白内障形成的细胞学基础,其发生先于晶状体抗氧化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葛佳佳  苏胜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1975-1977
长期全身或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晶状体后囊下混浊( posterior subcapsular opacities, PSO),称为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 glucocorticoid-induced cataract, GIC )。有关GIC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假说,但都不能很好地解释PSO的形成过程,因而在预防和治疗上尚无有效手段。有新观点认为,激素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的波形蛋白的改变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导致GIC的形成。因此,研究波形蛋白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可能是GIC发病机制研究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周朝晖 《眼科研究》1998,16(3):176-177
目的观察兔眼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s)植入术后晶状体表面纤维蛋白膜的病变特征及规律。方法9只青紫蓝兔分为3组。术后1、7、14d摘除人工晶状体,作光镜和扫描电镜检查,采用SAS软件包,对统计资料作方差分析。结果纤维蛋白厚膜术后d1最明显,定位孔膜d7最明显。薄膜d14最明显,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纤维蛋白膜形成的原因可能是人工晶状体刺激、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晶状体异物及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15例15眼晶状体铁性异物并发白内障,全部实施异物及白内障摘出保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随访至少半年。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半年视力>0.8者占60.0%,>0.5占86.7%。结论 手术效果满意,强调在炎症控制的前提下,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8.
老年性白内障系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致盲率甚高。目前其发生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我们于1984~1985年间对透明晶状体和白内障晶状体脂质和胆固醇作了检测,目的是分析透明晶状体与白内障晶状体脂质代谢的情况,探讨脂质代谢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鞠宏  赵堪兴 《眼科研究》2009,27(12):1154-1157
先天性白内障是全世界约1/10盲童失明的原因,绝大多数先天性白内障为单基因遗传病,其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3种。迄今为止在人类及其他动物定位的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主要包括编码晶状体结构蛋白、缝隙连接蛋白、膜蛋白、晶状体发育中的调节蛋白的基因。晶状体蛋白是晶状体中最主要的成分,其编码基因的突变与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了解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有助于理解环境及营养因素在晶状体混浊中的作用。就晶状体蛋白的功能、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及其导致的先天性白内障表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使人们认识到蛋白研究的重要性,蛋白组学则是对生命活动进行的系统研究。晶状体蛋白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的蛋白质组不同,但在合成后极少更新,几乎伴随终身。因此,对晶状体蛋白组进行研究,有助于对先天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探索。本文就晶状体蛋白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先天性白内障的联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我们自1991年~1995年收治晶状体异物11例(11眼),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晶状体异物摘出联合后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1例11眼晶状体异物中,年龄最小12岁,最大53岁,平均26.4岁,20~45岁7例,占64%。男10例,女1例,右5眼,左6眼。手术方法:(1)术前检查:11例11眼视力均为眼前指数或手动,经X片与眼B超检查证实均为晶状体磁性异物。异物从角膜瞳孔区穿入3眼,角膜瞳孔区外穿入8眼。异物位于晶状体前皮质3眼,位于晶状核3眼,晶状体后皮质2眼,晶状体赤道部3眼。裂隙灯检查晶状体不均匀浑浊5眼…  相似文献   

12.
A1型题 1.有关在白内障摘除手术中应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CTR)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标准的晶状体CTR适合于轻度局限性晶状体囊袋不稳定者  相似文献   

13.
占志云  徐国兴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1855-1858
目的:探讨正常晶状体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采用飞利浦208型透射电镜及日本产JSM-6380LV扫描电镜对3例正常的透明晶状体及5例行白内障囊外摘出的囊膜及晶状体核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并进行比较。

结果:透射电镜下白内障上皮细胞与正常组晶状体上皮细胞相比出现大量的异性核,染色质凝集,线粒体肿胀,减少,呈现空泡化; 白内障晶状体核区纤维细胞界限不明显,出现明显溶解、坏死改变。扫描电镜下白内障晶状体皮质纤维细胞失去光滑,晶状体核区纤维细胞表面因挤压而变形,细胞间的连接出现变化。

结论:白内障晶状体中上皮细胞及纤维细胞均发生了超微结构改变,这些变化可能是晶状体混浊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观察与处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形成的机制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5例术后瞳孔膜形成的患者进行观察。Ⅰ级膜形成9眼,采用DXM眶内注射联合散瞳治疗。Ⅱ级膜形成26眼,采用5-Fu联合DXM眶内注射及散瞳术后随访3~6月。结果瞳孔膜1周内大部分吸收,2例10天吸收,无1例复发。结论瞳孔纤维膜的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5-Fu联合DXM眶内注射及散瞳是治疗较严重瞳孔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晶状体蛋白是晶状体的结构蛋白,其在晶状体中的丰富含量以及自身特殊的空间结构,对维持晶状体透明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晶状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参与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形成与发展。本通过比较多个人类白内障家系和小鼠先天性白内障模型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形式,试图对其致病特征和致病机制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晶状体蛋白是晶状体的结构蛋白,其在晶状体中的丰富含量以及自身特殊的空间结构,对维持晶状体透明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晶状体蛋白编码基因的突变参与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比较多个人类白内障家系和小鼠先天性白内障模型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形式,试图对其致病特征和致病机制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国兴  王婷婷  张声 《眼科》2002,11(6):371-373
目的 :为研究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方法 :对 14例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上皮细胞进行角质蛋白 -8、波形纤维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研究。结果 :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波形纤维蛋白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P <0 0 5 ) ;角质蛋白 -8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比核性白内障弱 ((P <0 0 1) ;纤维粘连蛋白在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的表达明显强于核性白内障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不表达。结论 :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转分化为成纤维样细胞的双向化潜能。晶状体上皮获得转分化能力后而失去原来的细胞学特性。在老年皮质性白内障中 ,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成为成纤维样细胞 ,伴随波形纤维蛋白的过度表达和角质蛋白表达下降。同时合成包括纤维粘连蛋白在内的细胞外基质增多 ,而纤维粘连蛋白能促进晶状体上皮的增殖、迁移及粘附 ,因而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对老年性白内障形成及后囊混浊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屈光不正的防治。方法 自1993年至今,对23例儿童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加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 术后视力:视力较术前改善者24眼,05-0.3者8眼,0.4-1.0者14眼,>1.0者2眼。无变化2眼,不合作者5眼。结论 在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及早行白内障摘出加入晶状体植入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及矫正术后屈光不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He SZ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8):705-709
简要阐述白内障摘除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进展,重点回顾近5年来我国在白内障摘除手术技巧、仪器设备、眼内屈光手术及人工晶状体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以及各种新技术的优缺点;强调开展新技术时严格选择适应证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提出应积极稳妥推进眼科新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手术中前囊连续环行撕囊的手术操作,以及晶状体乳化方式的选择。方法69例(69眼)过熟期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连续环行撕囊或开罐式截囊,撕囊前先用截囊针在前囊的中央刺一小洞,出现"冒烟"后,从侧切口冲洗出液化的皮质,然后再撕囊。乳化方式采用分割蚀刻法和劈裂法相结合进行超声乳化。结果在撕囊时69眼均出现"冒烟"现象。连续环形撕囊成功54眼,占78.26%;开罐式截囊15眼,占21.74%。术后视力小于0.1者3眼,0.1~0.3者6眼,0.4~0.5者8眼,大于0.5者52眼(75.37%)。结论过熟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以及熟练的蚀刻和劈核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