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炎性PVR模型中早期炎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方法 采集由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8和6(IL-1β)、IL-8和IL-6)的含量,并进行多元回归似合曲线分析。结果 玻璃体内TNF-α和IL-1β含量在巨噬细胞注入后7天上升,21天达峰值309p  相似文献   

2.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PVR玻璃体中的IL—6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PVR早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IL-6含量。结果IL-6含量14d达高峰998pg/ml,28d降至其基线水平;拟合二次曲线提示玻璃体中IL-6含量在10~21d呈一高水平平台251pg/ml。结论IL-6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含量在第2周明显升高,并持续至第3周,与PVR形成中的第二阶段细胞增殖期相一致,提示IL-6对此PVR模型细胞增殖、特别是对免疫活性细胞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含量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了VEGF在PD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7例正常人及19例PDR患者玻璃体中的VEGF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7例正常人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为0.18-0.60ng/ml,平均值为0.35ng/ml。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玻璃体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含量并与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探讨VEGF在PDR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对7例正常人及19例PDR患者玻璃体中的VEGF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7例正常人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为0.18~0.60ng/ml,平均值为0.35ng/ml。19例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升高,范围为0.84~15.64ng/ml,平均值为5.66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男性组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为0.84~15.64ng/ml,平均值为4.83ng/ml;女性组为1.34~12.34ng/ml,平均值为7.08ng/m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DR患者玻璃体中VEGF的含量升高,在PDR的病理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Li X  Huang J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56-259,I018
目的 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细胞因子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组织和玻璃体液中的水平。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前膜沉积的IgG和补体C3;用ELISA测定33只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眼和8只正常眼玻璃体液中IgG、补体C3的含量;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玻璃体总蛋白;采用待测标本对IL-6依赖细胞株增殖反应的影响测定玻璃体液中IL-6的相对活性;用  相似文献   

6.
人玻璃体膜及视网膜前膜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少山  王剑波 《眼科研究》1999,17(6):457-459
目的 鉴定人玻璃体膜及视网膜前膜的细胞成分。方法 对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12例和外伤性PVR8例患者经玻璃体手术取出的增生膜标本,用鼠抗人角蛋白、波形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CD14等4种单抗做免疫组织化学ABS法染色并观察。结果 12例PVR膜抗角蛋白染色均为阳性,6例抗GFAP阳性,10例抗CD14阳性;8例外伤性PVR膜2例抗角蛋白染色阳性,7例抗GFAP阳性,3  相似文献   

7.
视网膜下液生长因子含量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辉灿  金婉容 《眼科研究》1999,17(6):441-443
目的 探讨生长因子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4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其TNF,FGF,TGF-β,EGF的含量。结果 PVR患者视网膜下液中TNF,EGF,FGF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NF,EGF,FGF浓度C组高于B组,B组高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网膜下液中TNF,EGF浓度各组高于血浆中TNF,EGF浓度,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前后血浆及视网膜下液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血浆及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fluid,SRF)中人表皮生长因子(humanepithelialgrowthfactor,h-EGF)、肿瘤坏死困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含量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形成的关系。方法采集51例视网膜脱离伴PVR者手术前、后血浆及SRF,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其中h-EGF及TNF含量。结果PVR患者血浆h-EGp、TNF值较正常人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与病怀轻重程度无关。SRF中h-EGF、TNF含量随病情加重而升高;SRF中h-EGF与TNF浓度呈正相关(P<0.05)。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5天,血浆中h-EGF、TNF显著升高(P<0.01),术后15、30天二者浓度下降,但未降至正常。结论SRF中h-EGF、TNF二者有助同作用,并与PVR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血浆中一定浓度的h-EGF、TNF参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中的创伤修复与炎症反应,但高浓度则影响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下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迅  叶鲜明 《眼科研究》1995,13(2):92-94
采用“三明治”酶链免疫分析法,检测了43例患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下液的碱性成纤维细胞上长因子(bFGF)的含量,结果显示随着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严重程度的增加,样品中bFGF的含量也增加,高含量的bFGF将促进在PVR收缩膜中占主要成分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殖,因此,bFGF有可能在PVR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多次玻璃体取样造成的手术干扰对炎性PVR模型早期炎源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的影响,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采集由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和静脉血,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和6(IL-8和IL-6)的含量,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曲线分析。结果:玻璃体内TNF-α含量在巨噬细胞注入后7天上升,21天达峰值580pg/ml,至70天仍维持在222pg/ml高水平。IL-87天起迅速上升,至70天呈线性上升状态(494pg/ml)。IL-6在7~28天呈一高水平状态84~188pg/ml,21天达高峰374pg/ml。结论:TNF-α、IL-8和IL-6在本模型的炎症期和细胞增生期均呈明显的高水平,提示它们对眼内细胞增生和修复具有重要的启动和调控作用。也证实眼内局部较长时间、较高含量细胞因子可促进PVR形成的观点,多次手术干扰或外源性刺激致血—眼屏障破坏在PVR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以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 ,PVR)、眼外伤PVR为研究对象 ,对其玻璃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 ,VEGF)进行定量测定 ,研究VEGF在PVR中的表达情况 ,分析VEGF在PVR中的作用。一、研究对象1 患者组 :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眼外伤合并PVR并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 37例。其中孔源性视网膜脱离PVR 2 2例 ,男 16例 ,女 6例 ;年龄 2 1~ 5 2岁 ,平均 (36 14±…  相似文献   

12.
巨噬细胞诱发实验性PVR眼玻璃体内IL-1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检测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过程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变化。方法 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T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ELISA)试剂盒测定IL-1β含量。结果 IL-1β含量在7天时明显增加,在14-28天间呈一较高水平(175-171ng/L);21天达高峰234ng/L,戡在线含量为4ng/L。结论 IL-1β在此模型的含量在7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前膜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中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19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视网膜前膜进行观察。结果 IL-1β、IL-6、IL-8和TNF-α分别在9、12、11和15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尤其以细胞外基质中明显,4种细胞因子在4例膜中同时表达,仅有1例膜中人表达IL-6。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定量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owdensitylipoproteinreceptor-relatedprotein6,LRP6)在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患者血浆和玻璃体中的表达水平,并探究其相关关系,为PDR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PDR患者60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患者62例,单纯性糖尿病患者(对照组)55例。ELISA检测各组血浆和玻璃体中VEGF、LRP6浓度,并对三组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PDR组血浆和玻璃体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NP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和NP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玻璃体中LRP6浓度高于NPDR组和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NPDR组和对照组玻璃体中LRP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浆中LRP6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血浆和玻璃体中VEGF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0.60,P<0.05)。结论 PDR患者血浆和玻璃体中VEGF与LRP6水平能较好反映视网膜新生血管活动情况,检测血浆和玻璃体中VEGF与LRP6水平可为早期诊断PDR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的含量变化。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第7,14,21,28天抽取玻璃体液,每组4只眼,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其TNF-α含量。结果:TNF-α的含量1~21天逐渐上升,21天时达最高,为434pg/ml,28天时下降至122pg/ml。结论:TNF-α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内的含量变化与PVR形成的自然病程相吻合,提示可能在PVR启动和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正常人眼和各种视网膜增殖性疾病玻璃体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growthfactorI,IGF-I)水平共67例。测前用酸酒精提取法去除IGF结合蛋白。结果显示:各疾病组玻璃体IGF-I水平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升高。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PDR)组和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occlusion,CRVO)组的IGF-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DR组玻璃体IGF-I水平升高,与其血清浓度增高呈显著正相关。玻璃体内IGF-I水平增高可能在视网膜增殖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对照了提取结合蛋白后与自然玻璃体直接测定的差异,结合蛋白显著影响IGF-I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巨噬细胞诱发的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IL—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一宁  惠延年 《眼科学报》1997,13(2):49-51,66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过程中白细胞介素IL-8的含量探讨其对早期炎性细胞的作用。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不同时间点抽取玻璃体液、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试剂盒检测其IL-8含量。结果:IL-8分泌量14天达高峰1325pg/ml,是基线95pg/ml的14倍,随后迅速下降,28天降至基线水平(48pg/ml)。二次拟合曲线提示,IL-8分泌高峰为13  相似文献   

18.
Chen S  Wang J  Cheng J  Xu R  Chen H  Weng N  Zhang E  Liu W  Wei W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6):424-427
目的探讨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失败原因。方法对477例(479只眼)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surgery,VR术),即玻璃体切除、膜剥离、气液交换、惰性气体(SF6,C3F8)及硅油眼内填充。结果近期有效者347例(349只眼,72.9%),失败者130例(130只眼,27.1%)。结论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VR术近期效果的显著因素为眼内填充硅油、巨大裂孔、眼内填充SF6、医源性裂孔、前部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严重视网膜下增殖、PVR、眼内填充C3F8、手术频次及脉络膜脱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模型中几种早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及其与PVR形成时相的关系。方法采集巨噬细胞诱发的兔眼PVR模型的玻璃体液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ay,ELISA)试剂盒,检测样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含量,并进行多元回归拟合曲线分析。结果TNFα在巨噬细胞注入后7天上升,21天达高峰值,为309pg/ml;IL8与IL6在7~21天也维持高水平,在14天分别达高峰值1325pg/ml和998pg/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结论3种早期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8和IL6在本模型的炎症期和细胞增生期均呈明显的高水平,在瘢痕期水平降低,提示它们对眼内细胞增生具有重要的启动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不同移植方式(玻璃体移植、足垫皮下移植)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移植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炎症因子对此两种不同移植瘤的作用机理。方法 40只C57BL-6J小鼠编号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玻璃体组20只、足垫皮下组20只。分别接种黑色素瘤B16F10细胞于左眼玻璃体和右足垫皮下,然后对肿瘤的发生率及瘤体的基本特征进行27d连续观察;分别于接种后9d、15d、21d、27d取小鼠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IL-17、IL-23、VEGF含量;接种后28d处死全部小鼠,摘取肿瘤组织称瘤质量,HE染色观察肿瘤病理特征及其肝、肺转移情况。结果 两组小鼠肿瘤发生率均为100%。玻璃体组肝、肺转移发生率均显著大于足垫皮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67、6.67,均为P<0.01)。玻璃体组小鼠肿瘤出现时间(8.70±2.27)d早于足垫皮下组(8.95±0.22)d,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P>0.05);27d时玻璃体组小鼠体质量(18.80±2.42)g较足垫皮下组小鼠(20.20±1.44)g减轻更明显,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5);玻璃体组小鼠肿瘤组织质量(3.51±0.58)g高于足垫皮下组(3.18±0.62)g,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P>0.05)。接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小鼠血清中的IL-17、IL-23、VEGF含量均逐渐升高,9d时玻璃体组血清IL-17、IL-23、VEGF含量均高于足垫皮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5d、21d及27d时足垫皮下组血清IL-17、IL-23、VEGF含量均高于玻璃体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 把肿瘤相关炎症因子作为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全程抗炎疗法将为眼内和皮肤黑色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且眼内黑色素瘤的早期治疗中积极运用抗炎药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