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了三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患者,此病因为久病体衰又术后气血亏虚胃瘫不能进食而病的危侯,属于难治范围.手术后胃瘫综合征又称为手术后功能性排空障碍,是指胃大部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胆囊切除等手术后所发生的以胃排空不良为主要表现,经保守治疗可以恢复的一种并发症,并无机械性梗阻[1].经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而向中医针灸求治,现仅举一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2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郑祖祥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4):77-77,81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腹部手术后胃瘫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综合治疗对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例因早期误诊为肠梗阻而再次剖腹探查,术后恢复顺利,余25例均采用非手术疗法治愈,胃肠功能恢复10~15d 6例,15~27d16例,>27d 3例.结论 综合性方法非手术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0例乳腺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护理方法。方法:对10例乳腺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给予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患者按摩足三里穴等有效的护理措施,1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无一例反复。结论: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完善的临床护理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灸综合疗法对术后胃轻瘫患者胃液排出量、痞满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腹部术后胃轻瘫患者,依照自愿且随机分配原则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及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中脘、足三里(双侧)、上巨虚(双侧)、内关(双侧)、公孙(双侧)、三阴交(双侧),气海;上巨虚(双侧)、三阴交(双侧)加电针;中脘、足三里(双侧)温针灸,留针30 min,每日1次,以上治疗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胃液引流量、痞满证症状分级(胃部饱胀程度、饱胀持续的时间、压痛、嗳气次数).结果 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胃液流出量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饱胀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胃部压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嗳气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综合疗法治疗术后胃轻瘫患者,可降低胃液引流量,改善痞满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中医证型特点,性别、疾病、胃瘫等级、饮食恢复时间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术后胃瘫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记录并归纳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3例患者中,发病的男性多于女性,中医证型根据患者所占比例高低依次为肝气犯胃证、痰湿内阻证、胃阴不足证、饮食停滞证,其中胃瘫分级中胃阴不足证型出现的频率C级明显高于A级和B级(P<0.05),饮食停滞证型出现的频率A级明显高于B级(P<0.05);所需平均恢复饮食时间最长的是胃阴不足证型患者,最短的是饮食停滞证型患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性别、原发疾病未发现相关性。结论:术后胃瘫综合征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津液的耗伤导致的胃阴不足证是该病病情程度严重以及病程延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病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对其病因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对腹部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腹胀、呕吐,无明显腹痛,大多数患者排气正常,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提示胃蠕动差,胃镜检查吻合口通畅。52例患者经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以及应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非手术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胃镜检查有其重要价值;排除机械性梗阻后,采取非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路风  郭鑫 《黑龙江医学》2001,25(11):878-879
1 病历简介病人男 ,61岁。右上腹疼痛伴周身黄染 10d ,于 2 0 0 0 - 0 2- 0 5入院。入院查体 :T3 8℃、P84次 /min ,R2 0次 /min ,BP16 0 / 11 0kPa( 12 0 / 82 7mmHg) ,自动体位、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右上腹饱满、触痛明显、莫菲氏征 ( + ) ;彩超 :胆总管下段结石并梗阻性黄疸、胆囊炎并多发结石 ,入院后行各项检查、准备 ,行“胆囊切除 ,胆总管探查取石 ,T型管引流术” ;术后诊断为 :“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予抗炎、支持、营养等治疗 ,病情稳定 ,术后 7d进食 ,术后第 8d …  相似文献   

8.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手术后出现的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多见于上腹部手术后,特别是胃和胰腺手术,其确切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PGS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药物治疗、营养支持等。经鼻肠内营养因其操作简单,费用较低,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优点而在临床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PGS)是一种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弓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是腹部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1月-2011年10月26例胃瘫患者的资料及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术后急性瘫综合征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瘫综合征是指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异常综合征,献中亦有称基为术后胃无张力症胃功能性排空延迟、胃麻痹等。胃病综合征在临床上时有发生,见于腹部大手术后,尤以胃术后更为常见。其具体发病率尚无确发的统计资料,有献报道,其发生率约为0.2~6。我院自2000—07~2003-12月共诊治胃术后急性胃瘫综合征5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腹部手术后胃潴留的治疗,以12例行肠内营养的患者为治疗组(EN组),10例肠外营养的患者为对照组(PN组),两组患者均按体重每kg给予等额的热卡及氮摄入量,观察两组患者体重、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状况的变化和医疗费用的差异.结果 营养治疗开始时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而1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较PN组平均提高0.2 g(P<0.05),两周后EN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淋巴细胞则分别比PN组提高0.3 g、0.4 g和0.8×10~9/L(P<0.05);EN组为8~19d,平均治疗时间14 d,P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1~28 d,平均20d,EN组较PN组缩短6 d(P<0.05);EN组日均治疗费用为(230±56)元,PN组(355±68)元,差异明显(P<0.05).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胃瘫即胃无力,是食管、贲门、胃手术后出现一种功能性胃排空障碍,又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食管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大承气汤配合电针法治疗老年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的老年患者术后胃瘫病例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禁食、胃肠减压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灌胃、电针等治疗。结果:23例术后胃瘫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胃肠动力,通过对腹胀感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胃瘫恢复时间的观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配合电针法治疗老年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腹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PGS病程长,易发生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影响术后的快速康复。常见于术后3~10d,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胀满、吸气、反酸、呕吐大量胃内容物或宿食等,直接影响术后疗效。近年来,术后胃瘫的发生率逐渐上升。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方法:我院2007年10月~2013年10月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胃瘫综合征21例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结果:本组胃瘫综合征发生率4.1%,均发生在术后6~10天,全部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经过6~12个月的随访均无复发。结论:非手术综合方法是治疗胃瘫综合征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1):1621-1623
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状,可由多种因素共同引起,例如:胃电起搏与传导受损、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增强、围手术期的基础代谢、精神状况、感染及药物应用等。胃瘫的治疗以胃肠减压为基础并加以促胃动力药物为原则,治疗周期不定,短则数周长则数月,为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负担。本文将就引起胃瘫的高危因素、原因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提供有效的预防,科学合理的治疗,尽早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7.
术后胃瘫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胃瘫综合征的发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及心理压力.对术后胃瘫综合征做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目前PGS的诊断方法,发病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阐明引起胃癌术后PG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措施,为提高PGS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PGS将其分为PGS组(n=39)及非PGS组(n=976),将2组患者按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吻合形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发生PGS的影响因素。结果:≥56岁患者中PGS发生率与<56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GS发生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PGS发生率高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P<0.01),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患者PGS发生率低于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患者(P<0.01)。所有PGS患者经药物和心理等多方面联合系统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后PGS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等生理性因素无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PGS发生率低于开腹胃癌根治术,经BillrothⅠ式吻合后出现PGS的概率低于BillrothⅡ式。  相似文献   

19.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其为胃流出道的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根据发病时间可将PG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情况,临床上以急性常见。PGS在腹部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分切除、胃空肠吻合术后容易发生,发生率国内约为0.6%~7.0oA、国外报道为5%~10%^[1];PGS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胃瘫的病因,寻找正确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0年到2004年收治的8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胃瘫的临床表现、诱发因素、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乳腺癌术后胃瘫多发生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手术时间长,术后应用自控镇痛的病人,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呕吐大量胃内容物。胃镜检查和胃造影不仅是检查手段,而且对胃蠕动的恢复有促进作用。结论乳腺癌术后可发生胃瘫,而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后应用自控镇痛可能是术后发生胃瘫的高危因素,综合保守治疗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