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在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作用,分析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方法:择取80例来我院就诊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将患者分介入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每组40例,并对其进行回访调查,回访年限为2009年6月至2014年5月,且对其疼痛缓解率、预防心肌梗死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针对80例患者的5年内回访表明,1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65%,药物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57%;3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1%,药物组疼痛缓解率为65%;5年内对患者回访,介入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5%,药物治疗组疼痛缓解率为70%;介入治疗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11.5%;药物治疗组心肌梗死发病率为1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数据表明,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介入治疗在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缓解了患者的疼痛,预防了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死介入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82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89例,药物治疗组93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阿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和34.4%,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4.7%和39.8%;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9%和37.6%,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5.8%和43.0%,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6.6%和91.4%;介入组心功能优于药物组(P〈0.05)。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年、3年随访时介入与药物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5%和53.5%,30.0%和58.1%,再住院率分别是30.0%和58.1%,30.O%和65.1%。3年时生存率为92.5%和83.7%。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介入组和药物组预后差别不大,对于前壁心肌梗死长期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在生存率上和心功能保护方面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方法:对114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和16.7%,再住院率分别为13.6%和33.3%;3年随访时介入纽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1%和22.9%,再住院率分别为16.7%和33.3%.生存率分别是98.5%和95.8%。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更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与药物治疗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2003年2月~2008年1月诊断为AMI且年龄〉75岁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6个月随访。其中分为直接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以及住院与随访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结果:直接PCI治疗组62例患者住院死亡7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2例、平均住院12.4±5.2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9例、心肌梗死4例、猝死2例。药物治疗组70例患者住院死亡14例、再发心绞痛及心肌梗死8例、平均住院20.1±7.4d,随诊期间再发心绞痛20例、心肌梗死11例、猝死5例。结论:高龄AMI行介入治疗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病死率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药物治疗者,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王雅锋 《当代医学》2011,17(30):10-1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长期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组(n=100)给予标准化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n=50)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访12~56个月,以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分别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复查,介入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发心绞痛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的心血管性死亡率、心肌梗死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介入治疗组患者的SAQ评分情况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心绞痛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绞痛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满亚东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992+3002-2992,3002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186例,随机分成两组各93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和步长脑心通胶囊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患者心绞痛缓解率及血脂的改变。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为94.62%,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为72.0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17.07,P〈0.01);治疗组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t=5.86,4.29;P〈0.01)。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有明显降血脂作用,可使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显改善心绞痛症状,对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07年3月清新县人民医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68例,经联合药物强化抗栓治疗,并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30例,在药物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经冠脉介入治疗,造影发现有22例共30处靶病变,置入28枚支架。出院后随访,观察其死亡率、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及再次血管重建术。结果22例患者接受PCI中有21例成功置入支架,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TIMI血流3级,无重大并发症,成功率91.7%。术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明显减少,随访1-12个月,心绞痛复发率为13.5%,再入院率12.2%,再次血管重建率1.8%,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2.5%,死亡率2.2%。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抗栓药物治疗对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效果好,风险小,远期疗效好,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536例,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入院1~10 d行冠状动脉造影,据结果施行介入治疗术.随访患者1~24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或血管搭桥术(次要终点),以及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主要终点).结果 260例病人施行介入治疗,276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在1~24(1,6,12,24)个月随访中,介入治疗组的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2%:4.7%,1.2%:5.8%,1.9%:5.4%,1.5%:6.9%,P均<0.01);心绞痛复发率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6.1%:20.3%,10%:35.5%,11.9%:40.6%,13.5%:44.6%,P均<0.001);再入院率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5%:18.5%,8.1%:32.6%,10.4%:37.3%,10%:42.1%,P均<0.001);再次接受介入治疗或血管搭桥术的病人在介入治疗组亦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1.5%:5.8%,2.3%:8.0%,3.1%:6.5%,3.5%:8.3%,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洪波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3):136-136
目的:观察银各迭莫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组心绞痛缓解36例,有效率9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36例,有效率82.5%。治疗组2周内1例发生急性心梗,而对照组2周内4例进展为急性心梗,发生率11%,P〈0.045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可减少血小板聚集,阻止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对初发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对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单位,每日2次,观察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发生频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心绞痛缓解率提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结论:低分子量肝素钙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治疗和预防作用,缓解心绞痛,降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1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康复组采用生活指导,运动锻炼等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8周以后,记录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随访8周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康复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0.0%,5.0%,0.0%;对照组相应为5.0%,15.0%,5.0%.2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中30 min内滴完),随后对照组给予极化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稀释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5 d。观察两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为25.81%,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为5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90例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入院按治疗意愿分为冠脉介入组和药物治疗组,冠脉介入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组单纯接受药物保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冠脉介入组总有效率为95.83%,药物治疗组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冠脉介入组1年生存率为95.83%,药物治疗组为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中,再发心绞痛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造影剂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渡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LMWH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60例,并与常规治疗UPA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60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和静息心电图的缓解程度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3.56%和76.3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5.69%;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4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6.00%,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在治疗UPA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副作用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选择保守治疗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应用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h/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后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保守治疗的NSTE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资料,住院期间临床疗效。随访1年,比较两组间的心绞痛,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绞痛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替罗非班组1年内心绞痛发生率(7.5%),MACE发生率(10%)均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2.5%)。结论国产替罗非班能减少NSTEMI患者临床缓解时间,减少1年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降低主要MACE的发生并改善左心室功能,对临床预后有较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3小时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中等剂量对AMI2小时内溶栓治疗80例。其疗效与80例常规治疗相比较。结果:①早期溶栓组冠脉再通率88%,对照组冠脉再通率65%;②溶栓组死亡率2.5%,对照组8.6%;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溶栓组7.4%,对照组26.3%。结论:AMI溶栓治疗开始越早越好,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通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心绞痛发作共61例(57.5%),均有心肌梗死治疗后1年内发生。对各亚组的无心绞痛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溶栓再通组与常规药物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3年内,静脉溶栓后再通组在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静脉溶栓无再通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背景资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患的治疗中,低分子肝素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普通肝素替代治疗药物。方法和结果:3910名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患,被随机分配到静脉普通肝素组或皮下依诺肝素(enoxaparin ,商品名:克塞Clexane)治疗组,普通肝素组在超过3天的静脉肝素治疗后,继续使用安慰剂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组在急性期和门诊连续使用(急性期用法为最初30mg静脉推注后,按每12小时每公司体重1mg的剂量进行皮下注射)(慢性期使用法为:小于65公斤的患每12小时皮下注射40mg,超过65公斤的患每12小时皮下注射60mg)。用药8天时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或急诊血管再通手术)在普通肝素组发生率为14.5%,在依诺肝素组为12.4%(优势率-OO的0.83;95%可信限为0.69-1.00;P=0.048);43天时分别为普通肝素组19.7%,依诺肝素组为17.3%(优势率值为0.85;95%)可信限为0.72-1.00,P=0.048)。在最初的72小时和整个住院期间,两组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没有显性差异。在门诊期间,安慰剂组患的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依诺肝素治疗组为2.9%(P=0.021)。结论: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得急性期的治疗中,依诺肝素在减少死亡和其它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复合发生率方面均优于普通肝素,而且没有导致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升高。对门诊患进行继续治疗没有进一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且增加了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贾晓刚  王东  左国兴  杜心平 《吉林医学》2009,30(15):1640-1641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6例,入选患者梗死相关血管100%闭塞伴冠状动脉内血栓,开通IRA后均置入药物涂层支架。其中40例(A组)将0.36mm(0.014in)BMW冠状动脉导丝送至闭塞血管远端,沿该导丝送入血栓抽吸导管,持续负压下从血管近端至远端缓慢推抽2—3次,造影提示血栓影消失后直接置入支架;另外36例(B组)按常规方法完成PCI术。比较两组间血管开通率,无复流发生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血管开通率均为100%,A组无复流发生率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2.50%比22.22%,2.50%比13.89%,P均〈0.05)平均随访3.3±1.5个月,随访率95.6%,两组患者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为0%。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操作简单,能够明显减少冠状动脉内血栓,降低无复流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其临床效果优于普通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