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组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40~68岁,平均年龄54岁。8例有糖尿病史1~22年,临床表现为眼眶或前额部疼痛7例。全部病例均有眼球运动神经麻痹,其中累及动眼神经8例,动眼神经加外展神经2例,外展神经1例。仅2例有眼内肌受累。11例颅神经损害均为单侧。空腹血糖:7.6~13.7nmol/L,平均8.2mmol/L,1例空腹血糖正常,  相似文献   

2.
曹静 《华西医学》2005,20(2):359-359
糖尿病(DM)并发颅神经损害较少见,临床上常以眼睑下垂、复视为首发症状。现将我们收治的9例DM眼肌麻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合并颅神经损害,以动眼神经损害引起的眼肌麻痹最常见。1954年后国外对本病的研究和报道有所增多,其发病率为0.4%~5%,而我国报道较少。我院从1983年至1997年在体检和大量的内科、神经科患中发现糖尿病性眼肌麻痹32例,其中动眼神经麻痹28例,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张彤  郭书英  母成贤 《临床荟萃》2007,22(19):F0002-F0002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以周围神经受累最常见。隐性糖尿病由于无症状或症状轻,患者仅在体检或就诊时查出,所以隐性糖尿病伴发外展神经麻痹报道较少,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3月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隐性糖尿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而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临床上较少见 ,易导致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 2 4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4例 ,男 14例 ,女 10例 ,年龄 4 4~ 72岁 ,平均 5 7.6岁。既往有糖尿病史 16例 ,病程 1~ 5 a者 6例 ,6~ 10 a者 7例 ,10 a以上者 3例。糖尿病性动眼神经麻痹后确诊为糖尿病者 8例 ,其中 3例空腹血糖正常或稍偏高 ,经查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所有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动眼神经麻痹。 1型糖尿病 1例 ,2型糖尿病 2 3例。发病时血糖 <7.8mm…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的病例特点.方法 通过2例PSP病例分析及文献复习,探讨PSP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2例患者均为老年男性,起病缓慢,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以帕金森综合征、假性球麻痹及认知功能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有眼球向下运动缓慢,2例患者均符合疑诊PSP,经相应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结论 PSP发病率低,易误诊为帕金森病,临床工作中应注意鉴别,从而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5岁,左眼上睑下垂半个月,双眼复视25天,无头痛及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上睑下垂休息后无好转,下午较清晨严重。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给予溴比斯的明等药物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就诊。眼科情况:双眼视力:1.0,左眼上睑下垂,瞳孔直径约2.0mm,直、间接对光反射灵敏,眼底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5岁,我院住院病人,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不清,当时摔倒在地,双眼上翻、四肢强直抽搐发作,持续约半小时,无口吐白沫、恶心、呕吐等症状,此后曾再次发作2次,持续时间较前缩短,发作后可自行缓解。曾在厦门莲花医院做过头颅CT平扫检查,福建省立医院做过MR平扫+增强扫描检查,入我院后未做相关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以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最多,而颅神经病变最少。据报道,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为21.8%~85%,其中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占0.7%。1.0%。糖尿病性颅神经病变临床表现为复视、眼外肌麻痹,可伴有头痛、眼部胀痛。颅神经中以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及面神经最易受累,单侧最常见,双侧少见。  相似文献   

10.
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3~11月我院采用电针联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经门诊确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颅底脑膜炎、颅底骨折、基底动脉瘤或小脑脑桥角肿瘤等所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6~69岁,平均38.7岁;病程0.5d~2个月,平均3.5d;左侧面神经麻痹26例,右侧面神经麻痹24例(1例右侧面神经麻痹患者愈后继发左侧面神经麻痹)。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17~69岁,平均37.5岁;病程1d~2个月,平均3.2d;左侧面神经麻痹19例,右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4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20 d,于2011年3月23日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1,左眼0.5,矫正视力不提,双眼前节无明显异常.眼底:右眼黄斑中心区及颞侧讨论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多发生于4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发展到影响视力才被发现.属于良性肿瘤性病变,多发生于眼底后极部,不伴有皮肤及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为视力逐渐减退或视物变形.眼底特点为瘤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与周围的分界较清楚,肿瘤小者1.5 PD,呈橘黄色椭圆形隆起,大小约10 PD.  相似文献   

12.
王保才 《临床医学》2010,30(4):105-106
一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能够引起多种致命并发症的疾病。糖尿病性胃麻痹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主要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而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饱胀感,或早饱、厌食、胃扩张等消化不良症状,由于其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常易误认为单纯消化道疾病,为提高认识,现将我院自2000年至2009年问共收治的98例糖尿病性胃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周斌  张磊  罗春媛  辛苏萍 《临床荟萃》2013,28(10):1154-1155
痛性眼肌麻痹亦称Tolosa-Hunt综合征(Tolosa-Hunt syndrome,TH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少见疾病。目前认为是由于海绵窦、眶上裂、眶尖非特异性炎症或肉芽肿所致,以眼眶疼痛和动眼(Ⅲ)、滑车(Ⅳ)、外展(Ⅵ)和三叉神经(Ⅴ)第一支等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而糖尿病合并THS则更少见,国内外均为个案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THS患者3例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5岁,左鼻根部肿块逐渐增大伴流泪4年余。入院时查体:双眼视力0.6,左眼泪囊区触及约2 cm×2 cm×1.5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清,活动度差,无压痛,肿块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指压泪囊区未见脓性分泌物溢出,泪点位正,泪道冲洗不通,伴少许黏性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所致的颅神经病临床上少见 ,因而常常误诊为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现将我们遇到的 2 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 14例 ,女 8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 5 8.6岁。既往有糖尿病史 14例 ,颅神经麻痹后确诊为糖尿病者 8例 ,其中 4例空腹血糖正常或稍偏高 ,经查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所有糖尿病的诊断均符合 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颅神经病。 型糖尿病 2例 , 型糖尿病 2 0例。合并高血压病6例 ,高脂血症 8例 ,糖尿病肾病 2例 ,多发性周围神经病 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 16例 ,亚急性起病 6例。以视物成双、头晕为首发…  相似文献   

16.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因"口角歪斜、左眼睑闭合不全1 d"于2013年10月17日住院,既往史:原发性高血压病10年,糖尿病史2年。体检:体温36.2℃,脉搏7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38/82 mmH g(1 mmH g=0.133 k Pa)。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神经系统:意识清,言语流利,左侧额纹消失,左眼闭合  相似文献   

17.
不伴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又称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或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是一种临床罕见的疾病,发病率低,国内外报道病例较少,发病原因不明确.2005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患者,均采用保守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我们收治的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RUS)2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14例,女15例,年龄24~67(平均39)岁。病程7d~8a,其中〈6个月者12例。3例曾误诊为直肠癌,5例误诊为痔疮。临床主诉血便或排粪困难者16例,血便常为间歇性,血量较少,其中大量出血1例;严重排粪困难者4例;肛门疼痛者5例;排便不适感3例;无症状者1例。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资料 女,62岁.因四肢乏力5天入院.患者5天前晨起时出现不明原因四肢乏力,双下肢不能抬离床面,双上肢抬举不能过肩,近端肢体重于远端,伴肢体肌肉酸胀感及麻木感.家人帮助扶起后,可自行缓慢行走,无其他伴随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耳后乳突部压痛点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针耳后乳突部压痛点为主治疗41例,并设毫针治疗对照组30例,5次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临床治愈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耳后乳突部压痛点为主治疗周围性面部神经炎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