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形成蛋白在颌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mRNA水平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金岩 Tipo  GL 《中华创伤杂志》1996,12(6):353-355
目的:观察骨形成蛋白(BMP)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及发挥作用方式.方法:在建立兔颌骨骨折愈合模型的基础上,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的方法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间分别检测BMP表达产物和BMP2mRNA转录水平.结果:在骨折愈合早期由受创伤的骨基质释放的BMP在骨膜及骨断端骨髓中的骨诱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受到诱导刺激的细胞在分化为具有成骨及成软骨能力的细胞的同时,也具有合成及分泌BMP的能力,这种能力保证了正常骨组织的形成.结论:本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BMP骨诱导贯穿于骨折愈合整个过程,BMP在骨折愈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原环境对大鼠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TGF-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高原地区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特点及其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建立高原大鼠单侧桡骨中段骨折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方法检测骨折愈合各阶段TGF-β1的表达。结果表明,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高原组大鼠TGF-β1的表达量较平原组低,其中3天组和3周组与平原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高原环境影响成骨细胞等的增殖、分化,进而影响TGF-β1的表达,并最终影响到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二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软骨细胞凋亡与VEGF和TGF - β1的表达变化。方法 :建立 16只SD大鼠股骨二期骨折愈合模型 ,分别于骨折后 1、2、3、4周取材 ,对骨痂进行HE染色及VEGF、TGF - β1免疫组化染色 ,同时用TUNEL法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VEGF骨折后第 1周在间充质细胞未见阳性表达 ,但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及新生网织骨小梁表面基质内呈强阳性表达 ;第 2、3周时软骨细胞中有强阳性表达 ;第 4周在软骨细胞中表达强度开始下降。TGF - β1第 1周在间充质细胞内呈弱表达 ;第 2周在软骨细胞中表达最强 ;第 3、4周其在软骨细胞中呈下降趋势。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都有细胞凋亡的发生 ,第 3周表现最为明显。结论 :在骨折愈合的不同时期 ,VEGF、TGF - β1表达的强弱有一定的差异。TGF - β1在骨折愈合早期可能起着促进间充质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的作用 ,到第 2周其表达最强。VEGF在骨折的第 2周表达最强 ,到第 3、4周开始下降。软骨细胞的凋亡主要发生在骨折后的第 3周。VEGF可能直接参与了软骨细胞凋亡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骨折愈合过程骨痂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的的影响,探讨大黄素对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白兔,建立桡骨中下段骨折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大黄素组腹腔注射大黄素,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骨折后4、7、14、21d收集骨痂,通过HE染色行形态学观察,采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骨痂中NOS蛋白表达量,采用NOS酶活性分型试剂盒检测NOS酶活性。结果:大黄素组和对照组骨痂存在明显的形态学差异;大黄素组eNOS表达及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iNOS表达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大黄素通过对eNOS活性表达调控,可以使骨折断端血管增生和成骨能力增强,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和TGFβ1的基因表达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骨生长愈合中的组织细胞来源、作用方式及二者的关系.方法:建立颌骨骨折模型,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与骨组织关系较为密切的BMP2和TGFβ1mRNA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的表达.结果:处于分化状态的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内BMP2mRNA的水平较高,处于功能活跃期的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内TGFβ1mRNA的水平较高.BMP2的基因表达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膜内成骨阶段较高;TGFβ1的基因表达水平在骨折愈合的软骨形成期和软骨骨化阶段较高.结论:未分化间充质细胞与BMP的合成有关,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与TGFβ的合成有关.BMP在骨折愈合早期的骨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向骨细胞系分化,而TGFβ则主要在骨折愈合后期调节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的增殖,并增强其合成基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TGF-β诱导前软骨干细胞(precartilaginous stem cells,PSCs)成软骨分化的可行性及软骨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机制. 方法采用藻酸盐凝胶三维培养分别以TGF-β1、TGF-β2和TGF-β3诱导PSCs向成软骨方向分化,应用免疫组化、RT-PCR、免疫沉淀、Western blot和分光光度等技术测定分化过程中特异性软骨基质成分的表达. 结果 TGF-β1、TGF-β2和TGF-β3在培养7,14,21 d均有Ⅱ型胶原表达,TGF-β3组Ⅱ型胶原表达较强;TGF-β3诱导21 d的PSCs免疫组化检测可见细胞及周围均有可聚蛋白聚糖、纤调蛋白、软骨寡聚基质蛋白表达;TGF-β3组RT-PCR检测显示在8 d内开始出现可聚蛋白聚糖、纤调蛋白、Ⅰ型胶原、X型胶原、软骨寡聚基质蛋白等的表达,8 d后开始出现Ⅱ型胶原表达.免疫沉淀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TGF-β3组7,14,21 d分别有软骨寡聚基质蛋白及X型胶原表达.分光光度检测显示TGF-β1组在14或21 d时氨基多糖含量及氨基多糖/DNA比率均低于TGF-β2组或TGF-β3组(P<0.01).结论 TGF-β能诱导PSCs向成软骨方向分化,此分化过程伴随特异性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的沉淀.可以通过分析关键性软骨基质成分的表达了解PSCs所处的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在放射复合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对伤口愈合和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利用本实验室已建立的放射复合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光镜,电镜、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伤口愈合过程中MMP1mRNA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25Gy(γ射线)局部照射对伤口愈合有明显的损害作用。照射组伤口较对照组伤口延迟6d愈合,(1)在伤口愈合的炎症期和肉芽组织生长期,照射组新生表皮细胞中MMP1表达强度与对照组相近,在愈合后期随着照射组伤口愈合的延迟其表达相对增高。(2)MMP1在照射组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降低,在愈合后期因辐射所致伤口愈合的延迟同样表现为表达时相拖后。结论 MMP1在放射复合伤口肉芽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直接影响细胞迁移,血管形成和基质改建等病理过程,是伤口愈合延迟的重要机理之一;愈合早,中期MMP1在表皮细胞中的表达有利于重上皮化,后期在放射伤口中的高表达可能影响表皮基底膜和肉芽组织的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内骨细胞凋亡及Bcl- 2蛋白的表达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光镜观察 (HE)和免疫组织化学 (PV - 90 0 0法 )及原位末端标记法对 6 0例 (分为早、中、晚期组 )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股骨头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Bcl - 2蛋白及细胞凋亡检测。 结果 6 0例标本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空骨陷窝化 ,并可见骨细胞凋亡。中期组Bcl- 2表达较早晚期组强 ,晚期组细胞凋亡较中期组显著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Bcl- 2表达可使骨细胞的存活时间延长 ,保持骨细胞的稳定性。在股骨颈骨折后的 10~ 2 0d内 ,可有Bcl- 2蛋白的高表达抑制骨细胞的凋亡。若在此阶段采取恰当的临床治疗 ,则有可能对股骨颈骨折的愈合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生长因子促进骨愈合的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生长因子促进骨愈合的研究及展望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胡蕴玉关键词骨生长因子;骨折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83骨愈合过程非常复杂,参与的细胞多,且不同愈合阶段有不同细胞参与;愈合过程中细胞基质钙化演变成骨组织,最后完成无瘢痕修复。细胞生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折断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28只,建立股骨骨折模型.分别于造模后2,3,5,7,10,14,21 d取骨折断端组织,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计算机图像分析观察大鼠骨折断端vWF表达,成骨细胞、软骨细胞与vWF表达分布间的关系,结合体外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的vWF表达结果,分析骨折断端vWF表达在骨折愈合中的生物学意义.结果 各时间点大鼠骨折断端新生的骨小梁及软组织血管内vWF均呈阳性表达且分布不均,骨折断端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中vWF阳性表达.培养的大鼠成骨细胞胞浆内外vWF表达阴性.结论 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存在vWF-血小板激活途径,调控骨折局部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增殖,为骨折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1.
骨折固定对长骨微循环及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稳定的力学环境和骨折端适当的血液供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中骨外固定对骨的血循环,特别是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干扰最小,传统的“坚强固定”观念已逐渐被既要求牢稳固定,又要求尽可能保护血循环的“生物学固定”观念所取代,因此,长骨的微循环改变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正常长骨的微循环和不同固定方式对微循环及骨折愈合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细胞水平阐明骨折愈合过程中软骨痂向硬骨痂转变演化过程。方法 采用小鼠胫骨不稳定骨折模型,对小鼠的骨痂进行X线摄片,HE染色,Brdu掺入检测,ColⅡ、ColⅩ的原位杂交检测,Tunel法对原位凋亡检测。结果 骨折修复愈合中后期软骨细胞大量而有序的凋亡,协同邻近编织骨内人量细胞增生侵入才是其主要的演变过程。结论 肥大软骨细胞的有序凋亡是干预骨折愈合过程的潜在环节。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骨折合并脑外伤患者骨痂过度生长,甚至在肌肉中出现异位骨化,骨折愈合明显加快,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机体大环境以及局部小环境的多层面、多途径调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生长因子的参与,是骨折愈合的基础。本文通过综合近年相关研究进展,回顾分析神经损伤特别是颅脑外伤后对骨折相关生长因子、即刻早期基因的影响,探讨神经损伤影响骨折愈合速度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中的表达情况及相关的分子机制。方法:Wistar雄性大鼠30只,在背部制成全层全损皮肤创伤愈合模型,分别于伤后1、3、5、7、15和21d取材。常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皮肤愈合过程与雌激素受体和原癌基因c-fos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损伤早期(1-3d)ER-β和c-fos的表达逐渐增强,5d时,ER-β和c-fos阳性表达进一步增加,但主要集中在真皮层,表皮层的表达较少。伤后7d,在创缘部分角质形成细胞开始表达ER-β和c-fos。15d后,ER-β和c-fos的表达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创缘区域的表达尤其明显。伤后21d,两者的表达有所减弱,但在愈合部位的表皮层角质形成细胞和真皮层血管内皮细胞仍有较强的表达。结论:雌激素受体系统参与全层皮肤缺损的愈合过程,影响组织的肉芽组织形成,再上皮化以及愈合后的塑性,可能与原癌基因c-fos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促黑素受体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促黑素受体( MC1R)是否表达于创面皮肤以及动态变化过程。方法制作大鼠皮肤创面,分别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皮肤创伤后1、3、5、7、14、21d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MC1R的表达定位变化。结果在创面愈合过程中MC1R表达于创面周围炎性细胞、新生成基底层细胞,且阳性细胞向创面中心聚集。结论创面愈合过程中MC1R的时空表达特性提示MC1R参与创面愈合且与配体结合后可能对创面愈合炎症反应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海水浸泡对开放性骨折组织修复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兔46只,随机分为观察组25只和对照组21只,均造成桡骨横行1.5mm缺损完全开放性骨折。观察组用海水浸泡伤口3h,对照组旷置3h,之后依次缝合伤口。观察第1、3、7、14、21、28天两组在骨折愈合中的骨痂形成过程及骨痂中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表达。结果:第28天观察组骨折断端形成骨性骨痂6例、软骨骨痂14例,对照组形成骨性骨痂8例、软骨骨痂4例,观察组骨痂形成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观察组愈合过程中新生骨痂的BMP表达主要在骨祖细胞、新生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上,与对照组愈合过程一致。结论:海水浸泡可延缓骨痂形成,但对愈合中BMP的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骨折愈合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受体在骨折端血管内皮细胞内的表达类型。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耳白兔35只,随机为术后8、24、72h,1、3、5、8周7个时相组每组5只,制作左侧桡骨中段骨折模型,按分组于相应时相点取骨折端标本固定,脱钱处理后行冰冻切片,利用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VEGF及其受体在骨折端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伤后8h-8周的骨折端血管内皮细胞内检测到VEGF的flt1受体表达,1-3周为表达的高峰期;骨折后3d-3周检测到flk1受体的强阳性表达。结论 VEGF及其flt1受体表达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始终,flk1受体在伤后一定时间呈强阳性表达。由于VEGF通过与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而发挥作用,因此可以确定VEGF在骨折后的血管重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骨折愈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学修复过程,受到各种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表明,骨组织能够对应力刺激产生良好的应答反馈,骨折处的力学环境能够引起局部骨细胞发生形变,改变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分泌,并且诱导成骨效应细胞的增殖、分化,对骨愈合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1].据此,笔者就近几年来关于轴向压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烫伤愈合过程中层黏连蛋白(LN)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在大鼠浅Ⅱ度烫伤(伤后1,3,5,7,10,14d组)、Ⅲ度烫伤切痂混合移植模型(大张异体皮移植3,5,7,14,21,28d组)上研究了愈合过程中LN的变化。结果:正常皮肤基底膜中含有LN,而创伤后表皮细胞迁移缘LN消失,愈合后表皮下LN又出现。混合移植后7d出现异体皮排异反应,表现为异体表皮细胞铲除,而异体表皮下仍可见LN阳性表达。异体皮移植后10d,从自体皮迁移来的表皮细胞下有零星LN,而异体表皮细胞被完全铲除,异体皮基底膜处LN仍基本保持完整。异体皮移植后21d,自体表皮已基本覆盖异体皮区,此时LN表达已基本完整。结论:烫伤愈合过程中LN的变化有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20.
【摘要】 创面愈合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因素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的一种防御性和适应性反应。 大量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作为创面修复的关键参与者,其增殖、迁移、激活和凋亡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革兰氏阴性菌是感染性创面的常见菌种,脂多糖作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低浓度时可诱导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促进创面愈合,而高浓度时除可造成成纤维细胞异常分泌合成细胞外基质蛋白导致增生性瘢痕形成外,还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而影响创面愈合。本文主要对脂多糖与成纤维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旨在为创面治疗新方法的创立提供思路和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