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1前言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壁间质非上皮性淋巴造血组织及一般血管脂肪的间叶性肿瘤之一,常见于中老年,可发生从食道至肛门的胃肠道全长范围;另外包括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等,故GIST可分为胃肠道及胃肠道外两组或两型.在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胃肠道间质瘤(GIST)最多见,此瘤既往曾称为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或外周神经纤维瘤等,但它不同于平滑肌瘤,也不同于雪旺氏瘤.肿瘤主要细胞成分是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在光镜下很难将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和雪旺细胞瘤与其区别,既往胃肠道诊断为平滑肌瘤及肉瘤的肿瘤绝大多数实为GIST,胃肠道真正的平滑肌肿瘤很少见,而且大多数发生于食道.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将原发于胃肠道以间叶源性梭形 (抑或上皮样 )细胞形态组成的一类肿瘤归属于平滑肌抑或神经源性肿瘤 ,并根据其相应的病理特征划分为良性、恶性及其各种亚型。随着组织化学 (组化 )、免疫组化、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新近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以往大多数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抑或神经源性的间叶性肿瘤 ,既非典型的平滑肌肿瘤 ,也不同于神经鞘 /神经纤维瘤 ,而系一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独特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 ,并命名为胃肠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 [1 3 ] 。GIST概念一经提出 ,即引起临…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 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基质瘤 (GIST)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 ,而早先被认为是胃肠道平滑肌瘤 /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诊断GIST的措施包括光镜、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检查。其中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是目前正确诊断GIST最主要而简便的方法。阐述了GIST的鉴别诊断。简介了手术前内镜超声引导细针抽吸活体组织检查诊断GIST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45例GIST复习其病理形态学,应用CD117、CD34、SMA、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类似平滑肌肿瘤。免疫组化有其特征性,CD117、CD34呈阳性表达。结论: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临床病理形态类似于平滑肌肿瘤,CD117和CD34阳性表达对诊断有决定性作用。治疗预后不同于平滑肌肿瘤。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源于消化道的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以前人们常将其认作胃肠道平滑肌源性肿瘤,称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但是,越来越多的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研究发现它与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肿瘤存在许多差异,而与胃肠道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无论是在电镜研究,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传统上 ,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梭形细胞肿瘤几乎都归为平滑肌肿瘤 ,包括平滑肌瘤与平滑肌肉瘤及它们的各种亚型。但新近研究表明 ,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瘤 (电镜下无肌丝 ) ,也不同于雪旺瘤 (不表达S - 10 0蛋白 ) ,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 (向平滑肌或神经不完全分化或完全未分化的 )肿瘤 ,称为胃肠道间质瘤 (gas 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GIST涵盖了绝大部分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 ,而真正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及雪旺瘤很少见。本文综述GIST的特征 ,并介绍…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质肿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既特殊又常见,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应该是GIS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不常见,雪旺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更少,颗粒细胞瘤、血管肉瘤等则十分罕见。GIST无论在形态、免疫表型、遗传特征上都有不同于平滑肌瘤及雪旺瘤的特征。其诊断标准为形态学上似平滑肌或神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肿瘤,经免疫组化和/或电镜检查,c-kit/CD117阳性或c-kit/CD117阴性而CD34阳性,且伴平滑肌分化或神经分化或双向分…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1], 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原类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技术的发展,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但对其术前螺旋CT诊断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术前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上,胃肠道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几乎都被归为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此类肿瘤的各种亚型。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既不同于经典的平滑肌瘤,也不同于神经鞘瘤,而是一组具有不同特征的肿瘤,因此将该类肿瘤称之为胃肠道间质肿瘤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里,消化道的间质肿瘤概念和分类混乱,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分类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莉英  杨晶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67-106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的少见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3%。它是一种胃肠道肌层的非上皮性肿瘤,起源于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以往常诊断为平滑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随着电镜、免疫组化技术的发展,对GIST的诊断与治疗取得很大进展。现将本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治疗的39例GIST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复杂,既往多将它们误诊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近10年来对其认识逐渐加深。现将作者1998~2006年收治的GIST3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具有低度恶性的间叶细胞肿瘤,占间叶细胞肿瘤的80%.最常发生于胃和小肠.GIST最初被认为是平滑肌分化肿瘤,常被划分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目前认为发源于间质细胞[1](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或全能间充质干细胞[2].现在已经明确GIST与平滑肌及平滑肌肿瘤有明显区别的组织学特点及免疫表型.GIST最显著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为Kit( CD117)——一种干细胞因子受体,至少95%的患者肿瘤组织染色为阳性[3].GIST的分子病理基础及药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本文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治做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质肿瘤,作为一组独立的疾病,既特殊又常见,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数间叶性肿瘤应该是GIST,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不常见,雪旺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更少,颗粒细胞瘤、血管肉瘤等则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GIM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型 ,从而对该类肿瘤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方法 对我院原病理诊断为胃肠道、肠系膜、腹膜后的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5种抗体 (CD117、CD34、S 10 0、desmin、Ki- 6 7)的表达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 5例GIMT中GIST 33例占 73. 3%、平滑肌肿瘤 7例占15 . 6 %、神经鞘瘤 1例占 2 . 2 %、4例各种免疫表型均阴性 ,为不能分类者。在GIST中CD117阳性率为6 0 . 6 %、CD34阳性率 90. 9%、CD117和CD34共同阳性 17例 ,占 5 1 .5 3%。结论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GIST最多见 ,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非常少见 ,光镜下鉴别十分困难。CD117、CD34、S 10 0、desmin联合检测 ,能对其进行更准确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 ,Ki- 6 7可作为判断其良恶性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数十年里,消化道的间质肿瘤概念和分类混乱,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分类为平滑肌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指起源于胃肠道壁及网膜、肠系膜上,以瘤细胞过度表达CD117和CD34为特点的间叶源性肿瘤,以往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类肿瘤和神经原类肿瘤。随着免疫组化和分子技术的发展,对该肿瘤的病理诊断日益增多,但对其术前螺旋CT诊断报道相对较少。本文收集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术前C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占成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836-83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壁Cajal细胞或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的肿瘤,是近年来随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新的病理学概念,也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由于临床上对GIST认识不足,常误诊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神经鞘瘤等,现对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16例GIST进行分析,以探讨其病理特征及临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IST)远比平滑肌肿瘤多见,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的以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本科1998至2005年诊治GIST2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