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景昌  刘洪涛  刘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6-2937,3027
目的探讨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胆囊癌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患者均采用CT检查诊断进行确诊,原发性胆囊癌的CT表现:乳头腔内肿块型、局限或弥漫胆囊壁增厚、较大肿块充满或吞没胆囊型,结合病理可将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分为三种类型:浸润型、结节型、肿块型;胆囊癌的CT增强扫描表现:动脉期高密度,门静脉期等密度,其次为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均为高密度,延迟期高于正常胆囊壁及肝脏,消退不明显,特别是胆囊癌结合部局部增厚的胆囊壁持续强化的特征。结论原发性胆囊癌表现复杂多样,CT检查不失为一种确立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陈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7):101-10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结肠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5例经结肠镜活检为结肠癌的患者,均进行低张保留水灌肠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根据其表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CT可以清楚地显示结肠癌的部位、大小及形态。平扫中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偏心性增厚及向腔内突出的软组织肿块影;双期增强后表现为大部分软组织密度影明显强化。CT显示淋巴结转移13例,肝脏转移2例,2例伴有大量腹水及大网膜转移。所有患者的CT诊断均得到了手术病理确诊,CT诊断的准确率为100.0%。结论结肠癌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是结肠镜和气钡灌肠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能为临床医师判断预后和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及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膀胱癌,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肿瘤大小及数目的显示情况、病灶的强化程度以及判断侵犯范围的准确性。结果 35例膀胱癌CT发现31例癌肿位于膀胱壁,结节直径约0.5cm~3.5cm大小不等突向腔内软组织影,其中16例同时伴膀胱壁局限性增厚。另有4例患者仅在多平面重组(MPR)图像上发现局限性膀胱壁不均匀增厚。结论多层螺旋CT膀胱三维后处理图像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大大提高诊断质量和病变检出率,将成为诊断泌尿系疾病的一种新型无创伤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结果 膀胱嗜铬细胞瘤以宽基底附着膀胱壁,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局部膀胱壁可增厚.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超声显示肿块为等、低回声,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和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认识其表现有助于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48岁,体检B超发现膀胱占位性病变,无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无血尿。膀胱镜检查:膀胱顶部可见一1.5cm×1.5cm肿物。取活检病理报告:息肉状移行上皮黏膜组织,轻度非典型增生,考虑息肉样膀胱炎。膀胱CT扫描显示:膀胱顶部软组织肿块,CT值为45~60Hu,向腔内、腔外均有突出,增强扫描可见均匀明显强化,CT值为75~80Hu,不除外膀胱癌可能(见图1、2)。再次膀胱镜检查取活检病理报告:息肉状被覆移行细胞之黏膜组织,上皮下毛细血管扩张,淤血。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切除病变部膀胱壁5cm×4.5cm×7cm,手术病理诊断:膀胱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黄燕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159-160
目的分析膀胱壁实质性肿块的性质,探讨超声在诊断膀胱癌中的应用价值,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膀胱肿瘤患者,提高患者长期存活率。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超声发现的25例膀胱壁实质性肿块进行分析。结果 24例膀胱壁实质性肿块为膀胱肿瘤,1例为膀胱壁血凝块。结论膀胱壁实质性肿块绝大多为膀胱肿瘤,少数为膀胱内血凝块等其他疾病,超声对膀胱癌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是诊断膀胱癌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具有经济、无创等优点,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螺旋CT影像表现特点,进一步降低对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例CT误诊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的CT影像特点,找出误诊原因。结果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CT表现:①腹腔内分房状囊性肿块,增强扫描后房壁环形强化;②腹膜增厚较为均匀并强化,同时,还伴有大网膜污迹样增厚,而肠系膜则呈"放射状"排列;③呈不均匀聚积分布的少量腹水;④腹腔肿大的淋巴结呈较为明显的均匀及环状强化等。而上述各征象的多少,则与诊断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成立的可能性是呈现正相关的。结论螺旋CT能很清楚地显示腹腔肿块型结核灶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和病变周围情况,对肿块型结核性腹膜炎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综合分析其CT各征象并结合临床,有望得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和MRI联合诊断颅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2014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64例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扫描和MRI检查。结果 CT扫描诊断为颅脑动静脉畸形58例,CT平扫发现稍高密度或等密度不规则肿块30例,伴肿块显示欠清4例,此外亚急性血肿8例、急性血肿14例,其中斑点样钙化10例,破入蛛网膜下腔18例,破入脑室6例,有占位效应4例,伴有病灶四周水肿12例;局部脑软化4例、脑萎缩6例;未发现病变6例。MRI扫描诊断64例,其中22例病例在T1WI序列及T2WI序列图像主要表现为蜂窝状、细管状、圆状、弯曲状血液流空征象、无信号特征,16例病例MRI影像上可看到导入的引流静脉窦及动脉或变粗的静脉窦;24例病例显示脑内血肿;18例病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T1WI序列、T2WI序列上均可见右侧额颞叶呈高信号弧形影。6例病例在动静脉畸形病灶周围可看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征象。结论在颅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中采取CT和MRI联合诊断,能更好的显示颅脑静脉畸形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了食管癌CT扫描影像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食管癌影像表现进行分析,总结食管癌的CT影像特点。结果鳞癌38例,腺癌2例;CT表现:食管管壁环形增厚26例,食管腔内肿块10例;管壁偏侧性增厚4例。结论 CT可作为食管癌诊断方法之一,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在螺旋CT上的基本影像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螺旋CT扫描图像,复习文献资料,对胃癌在螺旋CT上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胃癌在螺旋CT影像学上的基本征象。结果进展期胃癌螺旋CT基本征象为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腔狭窄及腔内龛影,增强扫描可见胃壁病变区异常强化。结论螺旋CT作为胃癌的诊断方法之一,在对进展期胃癌做出诊断的同时可以发现胃癌的临近侵犯及远处转移。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扫描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泸县第二人民医院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椎间盘突出症30例的影像学资料。结果腰椎间盘突出CT常见的病变征象分为腰椎间盘膨出14例、髓核向后侧或外后侧突出7例、椎管内游离体4例、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或移位3例、其他征象2例,不同的病变表现出不同的征象。腰椎间盘突出的CT分型:腰椎间盘突出分为3型,即中央型5例、外侧型15例和远外侧型10例。结论通过采用CT扫描的检查方式,提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提高胆囊癌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的CT、MRI影像学资料,其中28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分析原发病灶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与大体病理进行对照。结果: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结节和(或)胆囊区肿块为胆囊癌的直接征象,其中厚壁型11例,腔内型10例,肿块型9例;增强检查后,增厚的胆囊壁、结节和(或)肿块明显持续强化。其他表现包括合并胆囊结石23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3例,肝脏直接受侵11例,累及胃和十二指肠者分别为3例和5例,淋巴结转移16例,肝脏转移3例。上述征象MRI均能显示,4例肿大淋巴结于CT上难以判断,3例等密度胆囊结石于CT上未检出。结论:CT及MRI能清楚地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灶,并能较准确地评价胆囊癌浸润程度及扩散范围,且MRI对胆囊结石、区域淋巴结转移等间接征象的显示要优于C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膀胱癌的Cr表现,研究CT在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膀胱癌病例共54例,其中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27例经膀胱镜活检病理证实,对它们的CT征象结合病理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诊断膀胱周围脂肪受侵的准确性是82%,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78%。结论:CT的优点在于区分局限于膀胱壁的肿瘤与超越膀胱壁的肿瘤,并对显示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在小肠肉瘤类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春  郭亮  沈海林  胡春洪  张文  陈卫昌  康苏娅 《江苏医药》2006,32(7):664-665,F0005
目的 分析病理证实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多层螺旋CT资料,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36例均做CT平扫,32例增强CT扫描。结果 小肠平滑肌肉瘤6例,间质肉瘤11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19例。CT扫描均确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定位诊断符合率为100%。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为腔内或腔内外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间质肉瘤表现为腔外不规则肿块,肿块内有多灶性低密度坏死区或溃疡;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或肠腔内外息肉状肿块。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小肠肉瘤类肿瘤的全貌以及病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是主要的定位诊断方法,对鉴别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再次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结果本组25例直肠癌术后复发病例造瘘术后复发CT表现为会阴或骶前区肿块,呈结节状或分叶状,骶前脂肪间隙消失,无造瘘术后复发CT表现为直肠壁增厚伴不规则偏心性肿块,管腔狭窄或闭塞,直肠周围脂肪间隙变狭窄移位。3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 CT检查在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涂仁泉 《江西医药》2001,36(2):F003-F003
患者,男,24岁,因尿频、尿急、脓尿半年拟诊为膀胱肿瘤收治.体查:消瘦体型,贫血外观,未触及下腹包块.B超示膀胱顶部强回声光团.CT检查示膀胱顶部肿块,大小约6.5× 8.0cm,CT值40~48Hu,局部膀胱壁增厚.膀胱镜示肿块向腔内明显隆起,表面粘膜充血,中央浅表性糜烂,活检示炎性组织.尿常规示WBC++,脓球++,RBC+/Hp.经下腹正中切口探查膀胱,肿块位于右侧膀胱顶部,与膀胱前间隙、腹膜粘连,打开腹腔见肿块向腹内突出,外被大网膜包囊,阑尾末端附着在肿块上,阑尾无充血、水肿,打开膀胱见肿块表面多处糜烂,遂行肿块及粘连组织切除,包括部分膀胱壁、网膜.术后10d出院,随访2a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癌分期诊断中应用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并经病理诊断确诊为胃癌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CT表现及分期诊断、病理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本组胃癌患者的CT征象以胃壁增厚、肿块、僵硬为主,显示明显的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征象;淋巴结肿大10例,周围脏器浸润6例,远处转移8例。19例Ⅰ期、Ⅱ期患者行肿瘤切除手术,12例Ⅲ期、Ⅳ期,其中7例行放化疗、免疫疗法等综合治疗,5例放弃治疗。CT三期增强扫描的分期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0.65%(25/31)。结论 CT三期增强扫描技术对胃癌正确分期有积极意义,能够为临床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 16例不同类型确诊胃癌的患者 ,行 CT扫描 ,观察癌肿的 CT表现 ,有无淋巴结转移 ,癌肿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分析 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丰富胃癌的诊断方法。1 对象与方法16例患者均经钡餐透视、气钡双重照影、纤维电子胃镜确诊为胃癌。不分年龄与性别。9例溃疡型胃癌 ,4例肿块型胃癌 ,3例胃窦浸润型胃癌。术前行 CT扫描。 CT表现。溃疡型 ,见胃腔内充盈缺损及腔内龛影 ,龛影周围不规则结片状突出 ,胃壁增厚不光整 ,失去正常形态。肿块型 :见胃壁增厚 ,腔内充盈缺损 ,表面不规则 ,凹凸不平。浸润型 :胃壁不规则环状增厚、毛糙、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方法: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门型胆管癌的CT表现。结果:肝门区软组织肿块8例,增强扫描随时间推移,肿块逐渐强化;3例为局限性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呈"鼠尾状";2例管壁呈浸润性不规则增厚。所有病例肝内胆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呈"蟹足状"或"软藤状"。结论:CT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肝门型胆管癌,为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经临床螺旋CT确诊的58例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乙状结肠癌26例,横结肠肠癌2例及直肠癌6例。CT显示:病变的肠管肠腔狭窄、浆膜面毛糙、肠管明显增厚及腔内肿块突出,可见远处转移和肿大的淋巴结。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对结直肠癌准确诊断及临床分期提供有效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