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2.
3.
本文观察10例婴儿中脑各群动脉入脑后的分布范围和中脑内部各结构的血供来源。中脑内部动脉的配布形式,以中脑导水管为中心呈辐辏状排列。前内侧群动脉分布于中缝两侧的区域,主要供应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红核和内侧纵束;前外侧群动脉分布于大脑脚、黑质和内侧丘系;外侧群动脉分布于外侧丘系、中央束和网状结构;后群动脉主要供应上丘和下丘。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作者观测25例50侧成人大脑中动脉分支类型及各皮质支的外径,分支数目,浅出位置和走行分布等。讨论了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外吻合术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7.
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的临床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的数量、发出的位置、血管的直径、长度以及发出后与主干大体的角度 ,为形成腓浅动脉皮支蒂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热红明胶灌注的尸体 18具 (36侧 ) ,经月国动脉灌注的下肢标本 4侧 ,共 4 0侧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腓浅动脉及其皮支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 腓浅动脉有 3~ 5支皮支发出 ,前 3支恒定出现 ,第 1支在腓浅动脉刚出肌间隔处 ,距腓骨小头 13.76± 2 .36cm。 3支的血管外径、长度分别为 0 .6 1± 0 .2 5mm和 2 .12± 0 .32cm ,0 .4 5± 0 .2 0mm和 1.6 3± 0 .4 2cm ,0 .4 3± 0 .2 1mm和 1.72± 0 .4 6cm。距第 1支 3.4 4± 0 .98cm发出第 2支 ,距第 2支 3.5 3± 0 .74cm发出第 3支。第 4支出现率 12 .5 % ,血管直径 0 .0 4mm ,长度 1.6 8± 0 .31cm ,距腓骨小头 2 2 .38± 0 .95cm。第 5支出现率 7.5 % ,外径 0 .19± 0 .0 1mm ,长度 1.5 7± 0 .77cm ,距腓骨小头约 2 4 .12± 1.0 6cm。结论 ①浅动脉在出肌间隔及筋膜下段恒定地发出 3~ 5条皮支血管 ;②前 3支出现率高 ,管径及长度差异无显著性 ;③腓浅动脉皮支血管管径较粗 ,可以形成带蒂皮瓣。 相似文献
8.
喉上动脉变异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喉上动脉变异支的走行、分布和人喉位置及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在27具(54侧)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上观察、测量喉上动脉及变异支的走行、人喉点。显微解剖喉上动脉变异支在喉内的分支、走行。结果27具中国成人尸体中有7具(男6具,女1具)喉上动脉穿甲状软骨翼孔,其中左侧3具,右侧2具,双侧2具;3具(男)喉上动脉直接发于颈外动脉,左侧2具,右侧1具;1具(男)左侧喉上动脉起源于甲状腺下动脉。喉上动脉的变异率为40.7%(11/27),位置变异率24.1%(13/54)。结论喉上动脉的变异并非少见。本研究对喉切除手术及其它颈部手术在喉部血管的处理方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95,(1)
本文作者观测25例50侧成人大脑中动脉分支类型及各皮质支的外径、分支数目、浅出位置和走行分布等。讨论了大脑中动脉在颅内外吻合术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提供脊髓动脉供应的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探讨脊髓缺血软化的机理提供形态学基础,本文对39例动脉内灌注乳胶和明胶的婴幼儿脊髓前动脉进行观测.脊髓前动脉按其支数不同可分三型,Ⅰ型(10例,占25.64%)仅有一支脊髓前动脉;Ⅱ型(27例,占69.23%)有两支骨髓前动脉:Ⅲ型(2例,占5.13%)有三支脊髓前动脉.婴幼儿脊髓前动脉的管径左右相似,平均为0.55±0.12mm.两支或三支脊髓前动脉相吻合形成脊髓前(正中)动脉.其汇合部位可在延髓也可在颈髓各段,最低达C_8平面.本文并对脊髓前动脉的命名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2.
13.
经颞浅动脉进行颈外动脉逆行插管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66具男尸(30~70岁),用1/20mm精确度的卡尺测量了以下内容:(1)颞浅动脉从耳屏前缘中点水平至上颌动脉、面动脉、舌动脉及甲状腺上动脉起始部上缘和至颈总动脉分叉点的距离;(2)颞浅动脉在耳屏前缘中点水平和颈外动脉干在其各主要分支起始部上缘处的最大口径(外径);(3)颈外动脉各主要分支起始部的最大口径;(4)颞浅动脉与上颌动脉间、颈外动脉主干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鼠中脑核团到上丘的传人纤维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技术研究大鼠上丘传人纤维的中脑起源。结果:对侧上丘(SC),同侧下丘(IC),外侧丘系背侧核(dll),中央灰质(CG)和双侧黑质(SN),中脑深核(dpM),视束核(ot),二叠体旁核(pbg)观察到FG逆行标记细胞。结论:上丘存在复杂的纤维联系,参与多种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5.
16.
作者对50具童尸100侧腹股沟浅淋巴结的分群、分布、数目、大小、体表定位作了观察和测量,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应用荧光逆行追踪技术,探索下丘核在中脑的传入纤维起源,将高度敏感的新型荧光示踪剂——荧光金(FG)注入15只成年健康大鼠的一侧下丘(IC),在中脑的下列核团可见到逆行荧光标记细胞:同侧黑质(SN),外侧丘系中间核(INLL)和外侧丘系腹侧核(VNLL);对侧滑车神经核和下丘中央核(ICC);双侧中脑深核(dpM)、中央灰质(CG)、下丘外核(ICX)、下丘背核(ICD)、上丘(SC)、外侧丘系背侧核(DNLL)和Saglum核。 相似文献
18.
用20侧成年男性上肢的新鲜标本,用乳胶、铅丹乳胶和AB8树脂经静脉灌注后,对浅静脉的长度、外经以及穿通支、瓣膜等进行解剖、铸型和X线观察。①头静脉穿通支可分为穿肌支和直穿支两种类型,前者占90%以上。穿通支数平均为3支,瓣膜平均为8对;③贵要静脉穿通支可分为三种类型,直穿支占43%,穿肌支占48%和混合支占9%。穿通支数平均为4支,瓣膜平均为6对;③肘正中静脉穿通支均属直穿支,未见瓣膜;④头静脉下段与桡神经浅支的位置关系密切,并接收来自桡神经浅支的小静脉。结果提示临床需要多根移植血管时,头静脉可作为优选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组方作为血管栓塞剂的有效性、安金性及相关特性,以期获得一种理想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方法:根据药典提供的数味具有抗癌和促凝作用的中草药将其制备成栓塞剂。对其进行一系列有关特性的研究和鉴定,并应用其进行8头健康猪的肝动脉栓塞实验。结果:中药组方栓塞剂为一种混县剂,有一定粘滑性,不透X线,易经各种介入用导管注射;诙检塞剂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无致热原性及毒性作用;栓寒部位主要是末梢小动脉,栓塞牢靠,维持时间可达5周。不易形成侧枝循环;经光镜和电镜观察其对正常肝组织损伤轻徽,仅出现栓塞部位的肝细胞水变性和臆浆灶性坏死。结论:中药组方栓塞剂具有良好的血管栓寒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是一种较理想的末梢型血管栓塞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