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碧玉 《护理学杂志》2007,22(10):68-69
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本科和专科护生的临床实习需求,以制订针对性改进措施,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76名护理专科护生和25名护理本科护生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临床教师资历、综合素质及临床实习内容。结果 24.8%护生认为临床教师需具备专科以上学历,52.5%护生认为临床教师学历不重要,但临床经验重要;47.5%护生选择护师作为临床教师;43.6%护生要求中医护理专业的教师作为临床带教教师。护生对临床教师综合素质需求排列前3位依次为实践操作技能(100%),基础理论知识(94.1%),人际沟通能力(93.1%)。对临床实习内容需求排列前3位依次为中医护理(94.1%),沟通能力和技巧(89.1%),基础护理和应急能力、急救护理(均为88.1%)。结论 护生需要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及沟通能力强的临床带教教师,认为中医护理、沟通能力和技巧、基础护理、急救护理是实习的主要内容。应重视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培训,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提高中医临床护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自我效能感现状,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影响因素,为护理教学中帮助护生提高临床护患沟通能力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在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实习的2005级本科及2006级专科护生共60名进行调查.同时,采用护理专业护生护患沟通能力评价问卷对60名临床带教教师进行调查,了解以上60名护生的护患沟通能力.结果 护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7.30±3.50,条目均分为2.73±0.35;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151.60±18.91,为理论最高值210分的72.19%,以中等居多(55.00%).一般资料中影响护患沟通能力总分的因素包括性格类型、父母职业、教师评价及临床操作技能成绩(P<0.05,P<0.01).护生护患沟通能力总分及各因子和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结论 护生自我效能感及护患沟通能力中等偏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对护理专科生的素质需求,为护理专科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 对6家临床护理实训基地140例住院患者、120名临床带教教师、120名专科实习护生及35名学校专职教师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对专科护生素质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69.3%~97.1%被调查者一致认为工作有责任心、工作细心,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对患者耐心及动手能力强等是专科护生的必备素质.住院患者、临床教师、学校教师认为专科护生应具备的20项素质中有10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 临床对专科护生的思想素质要求较高;形象好、提高学历不是专科护生的必备素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需因材施教.学校需加强专科护生思想素质教育.以培养满足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目的:作者通过近五年来对310名护校实习生的带教管理,认为要培养实用型现代护理人才,首先应确定专科实习目标,设计带教程序,计划带教内容,且在出科前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对护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及扩 士素质进行综合评定,对临床带教和护生实习均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提高了临床实习带教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护生临床能力教评和自评的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临床教师对实习护生临床能力评价和护生自评之间的差异.方法对63名本科护生和65名专科实习护生及其临床带教老师95名进行问卷调查.临床能力分专业发展能力、临床护理能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3个方面来衡量.结果教师对护生临床能力的总评及其3个方面的评价与护生自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教师对护生临床能力的评价比较客观、真实,护生有一定的自评能力,但两者的评价之间在一些细节上也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对护理专科生的素质需求,为护理专科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对6家临床护理实训基地140例住院患者、120名临床带教教师、120名专科实习护生及35名学校专职教师采用自行设计的临床对专科护生素质需求问卷进行调查。结果69.3%~97.1%被调查者一致认为工作有责任心、工作细心,具有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对患者耐心及动手能力强等是专科护生的必备素质。住院患者、临床教师、学校教师认为专科护生应具备的20项素质中有10项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临床对专科护生的思想素质要求较高;形象好、提高学历不是专科护生的必备素质,护理专业英语教学需因材施教。学校需加强专科护生思想素质教育,以培养满足临床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影响本科护生实习评价客观性、科学性、公正性的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本科护生实习评价影响因素问卷,对四川省4所医学院附属医院158名承担本科护生实习带教的临床教师进行调查.结果 影响本科护生实习评价的主要因素为临床环境、评价时间的长短、临床带教教师对评价指标的熟悉程度及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其次为光环效应、师生关系、临床带教教师对评价的态度及评价时的情绪状态.结论 本科护生实习评价受外部条件、临床带教教师评价能力及素质的影响较大.为本科护生实习评价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培养临床带教教师的评价素质与能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减少本科护生实习评价的不利影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本科护生、带教教师和患者三方对护生实习期戴圆筒帽的看法,为更有利于护生的工作和学习以及营造祥和协调的医疗生活环境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112名本科护生及50名科室带教教师和100例患者就其对本科护生实习期戴圆筒帽的看法和建议进行调查.结果 96.42%本科护生认为戴圆筒帽弊大于利,88.39%不乐意戴圆筒帽.94.00%带教教师对护生戴燕尾帽无异议.58.00%患者认为实习护生戴圆筒帽使科室护理群体看起来不协调,62.00%认为给他们一种不安全和不可信任感.结论 带教实习期戴圆筒帽给护生实习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渐进式教学模式在实习护生基础技能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7名全日制本科实习护生按照学号单双号分成对照组(n=76)和实验组(n=51),两组均强化基础护理、护患沟通及健康教育,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按照常规教学方法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实验组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进行基础护理技能训练。结果实验组护生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带教老师总体评价、实习护生自评临床实践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渐进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促进实习护生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学历实习护生对目前临床带教质量的评价,分析存在问题的相关因素,出合理化建议,以提高实习质量.方法:随机抽出2009年7月~2010年5月在我院实习的护生,本科、专科护生各50名,以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本科与专科护生存在差异较大,本科护生对临床带教质量评价与专科护生相比(P<0.001).结论:临床带教的教学质量有待提高,同时对应不同学历护生应给与不同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